Skip to content

美國20多年研究,終於發現了蘇聯科技領先的秘密

46507830832c60466191b68da8ef960d

插圖來自設計師 木田火山

 

一、

這個標題看起來有一點標題黨的感覺,實則卻是一個有趣的事實。

之前我在公號上傳了一首我們創作的歌曲。有個讀者留言說很有意思,他就說還是喜歡看你寫廣闊曆史下的現實觀察,這些花花草草的文藝歌曲對眼前部分人有點用,放在曆史裏沒啥意義。

我看了一愣,覺得他說的好像有點道理,可是又分明覺得哪裏不對,一時也沒想起來是哪裏。

後來終於想起來。覺得這個事情非常有必要說一下。

因為覺得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為數不少,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膨脹著用實力拚世界的人,他們骨子裏可能還會覺得滋潤心靈啊、精神探索啊這類事情既不是硬核科技,也不是航母火箭,連曆史鏡鑒的意義都起不了,所以“沒啥大用處”。

這種比較功利主義的潛意識,一度催生我們社會喊出過“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響亮口號,言下之意就好像文科就是數理化後麵的小尾巴似的。

前幾天我在一個知名網站也看到一位軍事專家附帶到這個意思,就說國家還是得靠理工科,文科生思想如何如何的。

我也不需要為文科生分辨什麽。

就是單從很多“戰狼”們很在意的國家之間科技與軍事競爭這件事上來說,為什麽一個社會一旦少了文科思想的探索與文藝心靈的滋潤,它就隻能做二三流的次科技強國呢?

二、

我曾經援引中國科學院於2019年初援引《韓國國家戰略技術水平評估》的報告說過事情。

這份報告顯示在10大領域、120項國家戰略技術水平方麵,中國除了在航空航天領域達到追趕美國、接近持平歐盟、領先日韓之外,在其他9個關鍵領域仍然全部處於“追趕”的階段。

這10大領域是:電子、信息、通信;醫療;生物技術;機械、製造、工程;能源、資源、極限技術;航空、航天;環境、地球、海洋;納米、材料;建設、交通;災難、災害、安全。

報告的結論是從2017年算起,按照中國現在發展速度,中國要在這120項技術上達到美國現有技術水平,尚需33年——前提條件是美國原地踏步,停在那裏等中國。

美國當然不會停下來,所以可以想見,中國要在核心技術上追趕上美國,估計所需的實際時間可能不會低於半個世紀。

那麽即便從這個非常現實的“功利”的角度上來說,除了在核心科技上快馬加鞭地緊追慢趕,我們還有啥功夫要專注修煉的呢?

正是滋潤心靈的藝術與文學。

這方麵,此前一直沿用前蘇聯教育模式、注重整齊劃一培養人才的我國教育其實缺課是很多的。

三、

蘇聯初期,在科技上是領先於美國的。

可惜的是,蘇聯初期的這種科技上領先,其底蘊竟然來自於19世紀的俄羅斯。而蘇聯後來並沒有持續培育這種底蘊。

還在上學時,我記得看過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就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舉的例子是上世紀“美蘇爭霸”中的一個插曲。

由於印象比較模糊了,我網上查了一下,還真有一位叫“沙林”的記者有過報道。

李政道先生說是50年代美蘇在太空技術上競爭,蘇聯率先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那可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這個事情就一下子震驚了向來自負滿滿的美國人,他們就研究蘇聯為啥在科技上可以領先美國?

為此,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設立“零點項目”進行深入研究。

結果美國人花費上億美元(當時幣值),動員上百位科學家,在上百個學校實驗,出版了幾十本專著、上千篇論文,曆時二十多年,結果得出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研究結論:

蘇聯當初科技所以能領先,居然是因為蘇聯的“藝術成就”讓美國望塵莫及。

美國人研究發現,19世紀20世紀初那個期間(蘇聯前夜),俄羅斯在文學上有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等等,音樂上有穆索爾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大師級人物,美術上更是有《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等等不勝枚舉的名作,總之那時的俄羅斯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人類藝術的頂峰……

而經過在這種藝術氛圍中熏陶出來的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素養就特別高,情感就特別飽滿,因而智慧就特別浩瀚,想象力與創新力也就特別豐富。

而當時的美國呢?

當時的美國在文學、音樂、美術等文科藝術方麵都枯燥得可憐,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

美國人發現了這個事實之後,就痛定思痛,於是把藝術修養等文科內容列入“核心競爭力學科”,下大力氣加以普及。

眼見這個研究結論如此重要,李政道就急急忙忙跑到中國,一次又一次在國內各高校苦口婆心地推動藝術與科技的教育結合,他有一句經典名言是:“藝術與科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麵”。

李政道說藝術與科學誰也離不開誰,都是人類創造力的頂峰。他甚至還與李可染大師合作,畫出了一幅關於物理學上超弦空間理論的畫來。

不知道李政道老先生煞費苦心搬來的“大國機密”有沒有被我們國家重視。

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沒有“文”上的第一流修為,恐怕“武”也攀登不上頂峰吧?

四、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上海交大的一個博士生寫的,看了之後心裏有一些觸動。

文章裏的專業名詞這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說就像天書了,例如他讀博時“通過研究軟磁薄膜與飛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態動力學效應,為研發麵向未來的太赫茲器件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驗基礎”。我是隻認得漢字,不明白在講什麽。

但這並不妨礙我讀懂了他全文的意思。

他就講了從碩士、博士到工作、創業的整個心路曆程,他在校研究的都是前沿技術,國內沒人做過,跟西方同行比拚也略微領先,然而一具體到產品應用上,卻被日本的一個團隊甩了“十萬光年”(他原話)。

於是他受到刺激,參加工作,轉入芯片應有研究,創業,又參加國家創新激勵計劃大賽,殺出重圍獲得亞軍,然後眺望明天。

最後他引用一位機器人研發公司朋友的話,那朋友把機器人比喻成一個國家,把軀體部分比喻成科技,他說:“……搞技術和研發的都在這裏了,有了我們,國家可以頂天立地的站著,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們是脊梁。”

看完了那篇長文後,我就想,為了這片生生不息的熱土的自由與尊嚴,你瞧人家理工科可以搞出“硬核科技”,那麽見賢思齊,相比於他們,文科生中的傑出群體其實能搞出些什麽的。

是不是就隻能搞些花花草草的邊緣事情呢?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

如果說理工科可以是硬核科技,那一定少不了文藝思想這雙飛翔的翅膀。

五、

文科,不是某些門外漢亂說的“沒什麽用”。

就算是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來說,文科那也是大國敘事中須臾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時至今日,假如中國隻是定位於模仿西方科技領先國、複製他人發明、做個二三流的山寨製造社會,那沒問題,我們隻要有一股氣勢洶洶的“戰狼精神”、任勞任怨的勤勞、低成本的人數優勢就足以對付了。

但是,如果想要像那位交大博士朋友講的那樣“國家可以頂天立地的站著,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那麽中國在科研之外的頭等大事不是別的,而正是提高整個民族的藝術修養,滋潤一般人的心靈,創造萬物自由生長的心靈生態環境。

如果沒有心靈的飽滿與精神的自由活潑,尖端科技所需要的心靈想象力與創造力又從哪裏誕生呢?它們正是高端創造與創新的基本需求。

大概這就是頂級科學家李政道老先生不斷呼籲國內“藝術與科學”雙修的原因所在。

專門到美國考察了哈佛大學研究前蘇聯二十多年的“零點項目”後,沈致隆教授說:“美國所有大學藝術之普及不是我們能想象的,所有科的學生都可選藝術課程,專業藝術教育與非專業藝術教育界限不清,常常一個化學博士又是一個著名的演奏家,功利主義不像我們這麽明顯。”

在國內眾多基層民眾情緒亢奮的今天,在普遍於熱衷大國敘事的今天,恰恰相反的是,我們社會對“人的心靈”的東西關注得還是太少太少了。

文科生要做的,其實就是探索思想、建設精神家園、滋潤人的心靈。

是心靈,孕育繁盛可持續的未來。

李政道老先生這樣說道:“我想,現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它們的關係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後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沒有智慧,情感能夠達到完美的成果嗎?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華客網:美國20多年研究,終於發現了蘇聯科技領先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