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國學者:鄧小平當年富有彈性 習近平絕不妥協

孔傑榮:鄧小平富有彈性 習近平絕不妥協(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孔傑榮:鄧小平富有彈性 習近平絕不妥協(自由亞洲電台製圖)

美國在1979年轉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交往四十年來究竟做對了什麽?在哪些方麵可以做得更好?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Steve
Orlins)曾在1980年前往北京協助中國培訓商業法專業人員。他們5月6日在一場視頻會議上回顧往事,展望未來,各有不同的關注。


今年七月,孔傑榮即將過九十歲生日。他正在整理自己有關中國的往事。
1980年6月,美中關係正常化後,中國在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領導下開啟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孔傑榮這位中國法律製度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經曆過幾代中國領導人,他對鄧小平有較高評價。


孔傑榮:鄧小平有彈性富想像力 習近平絕不妥協



孔傑榮:“和現在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相比,鄧小平是不一樣的領導人。鄧小平有令人驚訝的彈性與想像力。看看他對待’一國兩製’的態度,他展現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彈性;看看他在釣魚台問題上,怎麽與日本打交道。鄧小平說,這一代解決不了的問題,先擱置分歧、開展合作;在美中關係正常化上,他也沒有因為美國’對台軍售’的問題懸而未決而改變(接觸交往的)立場”。


孔傑榮說,如果胡耀邦不那麽早走、趙紫陽沒有在六四前下台、朱鎔基能更上層樓,現在的中國,會是不一樣的光景。


他形容,和鄧小平相較,習近平是個“寸土不讓、絕不妥協”的人。習近平加深了中國共產黨統治的獨裁極權,讓中國社會全麵倒退。


孔傑榮耶魯大學畢業後,就專注於亞洲國家的法治與人權研究。從當年戒嚴時期的台灣、韓國,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他一直關注亞洲國家的法治與人權改革,直到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發生,他才從香港返回美國,在紐約大學任教並且成立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中心(US-Asia
Law Institute),致力促進亞洲的法治建設。

而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的歐倫斯回憶往事,則談到當年美中關係正常化、他不到30歲的年紀能有幸參與美國與中國建交的法律起草,建立美國與台灣“非官方關係”的法律架構,至今仍念念不忘。“看看現在台灣的社會、經濟、民主與法治發展,美國當時根本難以想像。”


擁抱貓熊沒有錯?歐倫斯:美國人民企業也受惠



歐倫斯後來投身商業法,在美中經貿往來與投資中,為多個美國不同企業提供谘詢,擔任代表,和中國官方有長期往來與接觸。


他仍認為,美國過去與中國的接觸交往政策沒有錯。而中國的法治發展,與他當年到北京街頭看到的文革標語大字報相比,他的評價較為正麵。


“當年美中關係正常化,美國也是考慮到亞洲不能再有一次越戰,而因為接觸交往,我們得以協助中國從建立基本的法治開始,中國也才沒有陷入混亂與戰爭。”



歐倫斯著重經貿方麵兩國的來往。他說,美中的接觸交往,美國人民也受益,“問問波音公司的員工就知道,他們的薪資收入是增長的”。


對於經濟起飛後的中國,人權與法治建設卻陷入倒退,歐倫斯則指出,中國的各種發展史一直都有高低起伏,盡管他同意習近平管製更嚴,但他不認為美國能以經濟製裁的方式,要求中國在法治與人權上做得更好,“我懷疑這能對習近平起到的效果”。


他認為,關鍵還是在中國人民對於共產黨統治的看法。


對此,孔傑榮則說,美國必須承認中國人民在追求言論自由與法治上遇到的障礙,中國人民要如何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他認為,外部關注仍然重要,像是美國能運用自己的《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追究並製裁中國迫害人權者,並且要持續關注香港、公開批評新疆再教育營的人權迫害。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問,如果能重回1980年代,他們兩人願多做些什麽或改變什麽?孔傑榮說,他會選擇留中國久一點,和當年邀請他做國際經濟法律講習的北京市外經委副主任肖秧有更多接觸,進而培養更多個較有改革開明思想的肖殃。


歐倫斯仍聚焦更多參與中國經濟發展:“如果能時光倒流,我會在上海置產,我一直很後悔沒在上海買棟房”。

華客網:美國學者:鄧小平當年富有彈性 習近平絕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