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是否想過:你死後,你的微信號誰來繼承?

  在我們離開人世後,我們在網上的私人信息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會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遺產: 數字遺產
。在處理那些明顯屬於財產範圍內的虛擬遺產外,也要將我們所留下的 數字足跡 當作數字遺產的一部分。

文 5565
,閱讀約需 11 分鍾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即將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也備受關注。據央視財經報道,在此次提交審議民法典草案中的繼承編裏,對繼承遺產的範圍做了改變,將《繼承法》中遺產範圍,公民的收入、房屋、林木、文物、著作權等一一列舉的方式刪除,將遺產範圍擴大為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這將有可能意味著,隻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財產,都屬於遺產,可以被繼承。而據新京報此前報道,從《2019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看,90
後三年來立遺囑人數翻近 3 倍,與其他年齡段的立遺囑人不同的是,把網絡 虛擬財產 寫入遺囑是他們的一個突出特征。

如今,網友們也開始重新討論,支付寶、遊戲幣、知識付費賬號、微信號、豆瓣號、微博號、購物券等虛擬物品將來是否能繼承,以及是否需要繼承。它們中有的有人身性質(涉及個人隱私,一般認為不可繼承),有的沒有(不涉及個人隱私,一般認為可繼承)。說起來,這還是一個老話題。你可曾記得,多年前,就有個問法:我去世後,QQ
號怎麽辦?曾經多少有一些調侃意味。而背後自然也有個人主體性意識的崛起。在數字時代,我們的一切都重新被定義,當然也包括遺產。

cec557c520de0dcbb16a47d188d18205

▲多年前的網絡提問。

但是,什麽才是網絡遺產,或者說 數字遺產 呢?花錢買的皮膚, 辛苦
打下的等級,在網絡時代確實可變現,成為可以有償交換的物品。社交賬號、郵箱等個人隱私信息,也可能有部分人(當然不是所有人)希望被繼承。事實上,即便我們認同它們的價值,並且也討論它們是否可以繼承,但是也極少有人真會在活著的時候去思考處理這些網上的
身後事 。

這是我們如今討論的問題,也是整個世界完全進入互聯網後幾乎全球各地網民都會遇到的共同問題。

英國有一位叫伊萊恩 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的心理學家,從 2006
年就開始注意互聯網時代死亡的法律與倫理。在十餘年裏,她記錄了人們在處理 數字遺產
時遇到的種種困境。在我們離開後,我們在網上的私人信息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會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遺產: 數字遺產 。書評君摘編伊萊恩
卡斯凱特的《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死亡、記憶與愛》一書,關注人類在互聯網時代的共同問題。 網絡遺產
,這聽起來似乎還是玩笑話。顯然,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在處理那些明顯屬於財產範圍內的虛擬遺產外,也要將我們所留下的 數字足跡
當作數字遺產的一部分。

━━━━━

數字遺產 是可執行的資產嗎?

你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數字時代的公民進行分類,但讓我們試著按照一個從拒絕者到狂熱者的衡量尺度來分類,那麽這些公民就可以被分為隱士、實用主義者、管理者、永遠在線者和生活記錄者。如果你是管理者、永遠在線者或生活記錄者,請記住這一點:總有一天,你的肉體會消失並陷入沉默,被隔離在墓地的大門後,被封閉在一個裝飾性的骨灰甕中,或者飄向四方,但你或許仍擁有一個相對可見的、有聲的、靈活的死後虛擬自我。

你現在越多地參與網絡世界,無論是自主選擇,還是被強迫,甚至被脅迫參與,在你死後,數字足跡的潛在影響力就會越大。而且,正如你現在所看到的,你的數字足跡很像你實際的腳:結構非常複雜,有許多可以活動的部分。如果把它分解得足夠細,研究得足夠深入,你就會慢慢地成為一名數字足科醫生。在你死後,對你的網絡存在很重要的東西有:你的資產、你的自傳、未經你授權的傳記、你的檔案,還有你的卷宗。

數字資產的概念還處於萌芽階段,它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幾乎困擾著世界上所有的房地產規劃師、遺囑認證律師和遺囑執行人,甚至那些竭盡全力跟上潮流的人。傳統的法律與數字平台格格不入,就好像有條鐵鏈連接著一個笨重的鐵球,拖在它們身後。

在英國,要檢驗一件東西是不是可以在遺囑中執行的資產,通常有雙重標準:首先,它是不是有形的?其次,它有價值嗎?大多數數字移民能夠想到的資產或遺產大抵符合這兩項標準。

工黨女貴族、資深播音員兼記者瓊 貝克韋爾(JoanBakewell)也不例外,我在主持的一個廣播節目中見過她。 我需要說服你們,
她對聚集在英國廣播公司大廈的專門小組說道,隨即援引了資產有形性測試,
數字資產會是一個多大的問題?我是老一代人,我認為資產是家具、書籍和照片,是所有你能處理的東西。但數字資產儲存在網絡空間裏。
過了一會兒,她又提高了要求,進行了第二次測試。她在 Facebook,甚至 Twitter
上建有賬號,但她並不認為自己在這兩個平台上發布的內容本身具有價值。 在我看來,它們會消失, 她說道,
隻有我這一代的人會這樣想嗎?我隻知道資產意味著價值。

38d4fb1b8930c74daa4732b95383582c

▲對人們的網絡存在十分重要的 5 項數字內容。(圖片來自《網上遺產:被數字時代重新定義的死亡、記憶與愛》)

我知道她有多懷疑這個概念,因為節目製作人告訴我,瓊女士一開始就不相信數字遺產的話題居然可以持續 45
分鍾。然而,英國數字遺產協會的創始人詹姆斯 諾裏斯(James Norris)在短短 45 分鍾裏甚至不能說清楚這個話題。

為了做到簡潔明了,他把自己所認為的數字資產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具有貨幣價值的數字產品。對於其中一些產品,我們可能擁有用戶許可,而不是直接擁有它我們通過第三方平台購買的電子書、音樂和電影的
所有權
可能會過期。而對於另一些產品,即我們的原創著作、音樂作品、藝術圖像或攝影作品,我們可以更確定地擁有以數字形式儲存或出版的知識產權,這些知識產權須遵循相關的繼承法。

換句話說,除非遺囑中另有規定,否則這些數字遺產的控製權屬於你的近親。這聽起來很簡單,是嗎?然而,如果你更深入地研究這些寬泛的類別,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迷失在了迷宮中。更複雜的是,詹姆斯提到的第二類數字資產包括
情感的、個人的
資料。你可能會認為它們有價值且有形,但這些資料在法律上不會被認為是資產。而且,分類隻是其中的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在於它的規模。

有多少人對數字遺產的處置做好了安排?

為了讓你有個概念,你可以上網搜索一串關鍵詞,比如 數字遺產 / 數字資產
。請注意,當你這樣做時,你的搜索可能會被跟蹤,你很快就會開始看到房地產廣告。讓我們來看看搜索結果中可能出現的工具之一:
數字資產盤點工作表 。

這張特別的工作表一開始很簡單。第一類是 電子設備
(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台式電腦、外置硬盤)。表格中有幾行用來列出設備的名稱、用戶和密碼。當我對自己家裏的設備以及我如何管理它們進行腦內盤點時,我很快意識到,自己不僅需要將行數翻倍,還需要準備橡皮擦,以修改不斷變化的密碼。

你可能會問:為什麽是橡皮擦?因為如果它是一個數字文檔,而且以數字形式存儲,我的親人就需要先輸入密碼才能閱讀這個文檔。由此,文檔的類別迅速增加,不僅指技術資產,也指具有財務價值的東西,有些隻是管理這些資產的數字門戶。有些屬於自傳體數據語音數據、視覺數據,以及他人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或其他在線方式獲得的音頻或視頻資料。有些指的是你的數字檔案那些並非有意記錄的、你從未打算與他人分享的資料,比如電子郵件和曆史消息,或者你儲存在設備上的文件和照片。有些東西不需要傳承下去,隻需要關閉,比如在線訂閱的報刊雜誌。

800ab8670f70362ecb3c909d45c15acc

▲在傳統社會,普通人的曆史隻存在於數字統計或 打官司 案宗。如今網絡成為記錄信息的重要載體。圖為周星馳電影《審死官》劇照。

我敢打賭,數字資產盤點工作表上的一些數字資產對你來說是顯而易見的,而另一些則是你從未想到的,可能會在你離世後給某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受益賬戶,如航空公司或其他旅行裏程,酒店獎勵計劃,或不同零售商的忠誠度計劃;你所有的電子郵件賬戶,新的、舊的,工作的、私人的;你的許多金融賬戶,不僅僅是你的銀行賬戶,還有信用卡、共同基金、退休和社保賬戶、員工福利賬戶、PayPal,與亞馬遜、沃爾瑪、樂購、易趣等各類商家建立的在線賬戶;慈善機構和組織的成員資格;訂閱的報紙、雜誌、博客;你所有的社交媒體賬戶;具有現金價值的虛擬貨幣賬戶,比如比特幣;
第二人生 (Second Life)和 魔獸世界 這類虛擬世界中的具有價值的資料。那些存儲在
Dropbox(多寶箱)、穀歌雲端硬盤、iCloud(蘋果雲端)和其他雲存儲網站上的文檔不是也該算上嗎?還有,不要忘了你自己的網站和域名。

我發現上麵的列表缺少了一些東西應用程序的密碼,包括 Whats App
這類非常流行的信息應用程序的密碼。一想到要輸入密碼,我就有點畏縮,而且意識到了其中存在的各種假設。

這張表格假設,你很高興你的近親或遺囑執行人能夠訪問你所有的電子郵件、所有的聊天記錄以及所有的個人文件。它假定你對於別人能夠在網上假扮你感到滿意(至少暫時滿意),即使純粹出於實際的原因。它假定你可以完全相信,在你去世後,隻有適合的人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這些資料。它假定,像
Yahoo!(雅虎)、Facebook 或 iTunes
這些網絡平台得到用戶已經去世的風聲之前,受信任的人能夠登錄逝者的賬戶,直到這些平台的條款和條件迫使它們開始阻止他人登錄,並最終刪除賬戶。它假定你不經常更改密碼,或者,如果你經常更改密碼,你也具備足夠的責任心和組織能力,能夠持續更新這張表格。

從數據上來看,我們處在一個極不可能實現的領域。據許多人估計,隻有不到一半的成年人立了遺囑。在你的想象中,有多少人已經對自己數字遺產的管理和處置做好了安排?但有一件事你可以放心地假設,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上麵列出的一係列可能出現問題的假設,就像之前列出的數字資產一樣,並不全麵。

誰來負責保護一個人的線上遺產?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逝者及其遺產都需要一名管家。

那些關心逝者的人一定會通過許多不同的紐帶來完成照看工作。第一個照顧者是那些在逝者的遺體走完地球上的最後一程時照顧他們的人,這些人通常是家庭成員和各種類型的死亡工作者,他們的角色由傳統、慣例和法律明確規定。處理好遺體後,人們關心和關注的點轉向遺產,此時的照看者通常是遺囑執行人、個人代表、直係親屬、管理人也往往知道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受托責任。人們在公墓裏購買墓地或骨灰安置所的龕位,伴隨而來的任務是在約定期內保護及維護紀念碑。然而,超越這一點,我們便進入了一個更加模糊的領域,特別是涉及了在線領域。

誰來負責保護一個人在生活中留下的更無形、更感性、更數字化的元素,以及這個人在世界上所表達的東西或記憶?誰擁有、管理或照料數字遺骸?誰守衛大門,允許或拒絕某人進入,防止他人褻瀆,保存記憶並向其致敬?這種對數字遺產和紀念物的管理,雖然不太清晰,但潛在的責任卻很重。

你的數字自傳可能不具有任何金錢價值,但說不定也有例外;或許你的財產代理人會把你博客上的文章整理成一本超級暢銷書。不過,一般來說,你可以把你的電子自傳想象成任何你有意在網上
發布 給讀者的、關於你和你生活的東西。

29a92effc3679ecf3cdc89524e71c51f

▲網上遺產已經成為近年的熱話題。圖為百度搜索 網上遺產 顯示漫畫頁麵。

如今,大多數社交媒體和在線出版論壇都能容納多種類型的帖子:文字的和視覺的;文本、音頻和視頻;原始資料或他人資料的鏈接。無論你在發布內容時是不是空閑的,是不是有選擇性的,無論你是像一位管理者,還是像一個生活記錄者或特別活躍的永遠在線者那樣持續更新,你基本上都可以創造性地塑造和編輯你的數字自傳,它代表著你希望呈現給世人的樣子。通過與他人共同構建的對話和
點讚 互動,它也向你展示了我們所有人在生活中的樣子,這種形象根植於我們的人際關係中。

傳統的訃告和悼詞是由別人寫的,可以很容易地把你描繪得更好、更糟或不同於你本來的樣子,而你卻無力改變什麽,但一個人去世後在網上留下的自畫像,讓他人很難掌控你將如何被人們記住。已經去世的人在網絡上持續控製著自己的形象,而這種形象可能確實是生動而豐富的,盡管在金錢價值上微不足道,但對許多人來說卻是無價之寶,尤其是當幾乎沒有人再打印照片或把文字寫在紙上的時候。

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的個人頁麵依然具有自傳功能。早在 2007
年,它就允許人們以各種方式對個人資料進行紀念,並承諾將保留這些資料,作為悼念和紀念的場所。雖然 Facebook
曾經隻關注近期發生的事情,但在 2011
年,它拓寬了視野,推出了新的時間軸設計,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自傳體工具,一個講述和存儲從出生開始的整個人生故事的地方。

一開始,Facebook 並不認為自己是逝者記憶的管家,也不認為自己是喪親者經曆的管家,當一名用戶去世時,Facebook
所實行的對策完全是由他們的法律義務決定的。問題:一個曾經與我們簽訂用戶協議的人現在是一個已故的實體。解決方案:刪除。

幾年後,也就是 2015
年,它推出了一項功能,允許人們指定某人在自己去世後管理自己的個人資料頁麵,而為該功能所起的名字同樣意義重大:遺產聯係人(LegacyContact)。對我們中的許多或大多數人來說,使用社交媒體意味著生活,而不是預測死亡和考慮遺產。

然而,對於那些意識到遺產的人來說,除非你不斷跟上時代的發展,並相應地規劃你的數字財產,否則你可能會發現,你對數字自傳的壽命和完整性做出了一些錯誤的假設。如果你
Facebook 上的個人資料包含了你的全部曆史,以及你從 16 歲開始拍攝的每一張重要照片,並且你百分百地確定你的 Facebook
個人資料將永遠完整無缺、無窮無盡,讓你的朋友、親戚和後代記住你,那麽一些故事可能會讓你覺得需要趕快檢查網站的條款和條件,特別是自己的賬戶設置。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你是否想過:你死後,你的微信號誰來繼承?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