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全球新冠病毒“大反撲” 這4國勢將陷入“第二波”?

fbad1629872a8c1b16c1e782d58ac707

即時國際撰文:許懿安房伊媚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多個國家或地區持續,一些國家確診病例數目在4月及5月期間有下降趨勢,因此已開始解除封鎖。惟不少國家在逐步重啟經濟後,確診個案有急升的跡象,除了韓國及以色列等已確認再度陷入第二波疫情,有些如美國及澳洲恐已麵臨第二波疫情的旋渦。

美國:疫情與人禍「完美風暴」?

美國在1月初錄得第一宗確診個案,包括美國在內的專家都說,政府其實在病毒出現初期,其實真的以控製。然而隨著個案愈多、護老院出現群聚感染個案,繼而疫情逼近首都華盛頓,情況就如準備向下俯衝的過山車,將不再受控。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美國出現個案初期表現並不積極、封關太遲。在一般國家領導人卯足拚勁抗疫之際,美國進度在落後,給予醫護人員與專業顧者的裝備嚴重短缺。在確診與死亡人數持續增加之際,特朗普在邀功或是指摘他人,包括中國及世界衛生組織。來到3月17日全美50州都有疫情了。

華府眼見一些地方疫情趨緩之後,更急於重啟經濟,特朗普以發言大加鼓勵,一些共和黨州份更是急不及待投入「解禁」行列,然而這麽做的結果,加上「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多地引爆的示威之火,看來有可能是導致美國個別地區疫情再度升溫的原因之一。

美國迄今仍是全球確診個案最多的國家,截至香港時間6月29日下午4時33分,美國有2,549,069人確診、125,803人死亡。

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批評年輕人聚集時無視防疫措施,令國內確診個案回升。傳染病專家、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則指,專家會致力研發出大約70%至75%有效的疫苗,但若隻有三分之二民眾接種,也很難達至群體免疫效果。

澳洲:想解封但急也急不來

澳洲是島國,其地理位置本利於防疫,政府也在3月下旬宣布「封關」。然而該國自1月下旬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後,一直無法「斷尾」,最近甚至有感染曲線向上走的跡象。

澳洲確診與死亡個案比起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是少得多,截至6月28日累計7,767個、累計死亡人數104人,然而澳洲人口最多的維多利亞省出現2個月來最多新增確診個案,這個有逾600人口的地方,會否為第二波疫情揭開序幕?

很想國家經濟活動重啟的總理莫裡森(Scott
Morrison)呼籲各省繼續將封鎖措施「鬆綁」,更稱「它(封鎖)不能永遠持續」,然而在大部分個案來自墨爾本(Melbourne)北部及西部的市郊地區,莫裡森29日也表示,會討論在該市疫情熱點實行「封城」。

維多利亞省29日錄得75宗新增確診個案,當中74宗為社區感染個案,是自疫情爆發以來錄得最多社區感染個案的一天。當地首席衞生官員表示,在疫情好轉之前,未來一段日子情況可能會更差,政府可能會重新實施封鎖措施。

日本:東京疫情「陰魂不散」

日本是在1月中出現第一個確診個案,在錄得零星本地個案後一度「風平浪靜」,然而2月「鑽石公主號」郵輪事件、3月來從歐、美旅客傳入的個案,再加上政府被指處理疫情不力、反應不夠快,或是因為不想危及正在準備中的奧運會,導致分佈多處的個案愈來愈多,不時出現在多人聚會、醫療機構或是從郵輪下船後受感染乘客引發的感染個案。政府最終還是在3月24日公布,本於7月24日在東京舉行的奧運會延期一年。

該國跟其他地方一樣,疫情曲線也有平緩下來的時候。首相安倍晉三5月25日宣布東京和其他4個地區的緊急狀態解除,意味全國已解除緊急狀態。然而該國持續有新確診個案,東京的疫情亦引起關注。當地28日錄得60宗新增確診個案,再創下解除緊急事態宣言後的單日新高。而全國同日有113個確診個案,同樣創下單日新高。

東京政府指,與夜店及年輕人有關的感染個案持續增加,在28日的確診個案中,七成病人為20至30多歲,有31名病人與夜店有關。惟政府諮詢專家意見後,再次否認當地已出現第二波疫情。

韓國:教會又成播毒溫床?

韓國是在1月下旬出現第一宗確診個案,它最廣為人知的是最初兩個「重災區」大邱市與慶尚北道的疫情,位於大邱市的新天地教會因為不理政府呼籲繼續進行聚會,導致由中國輸入的個案「引爆」該市疫情,繼而須「封城」以及進行大規模檢測。

該國控製疫情的效率之高,一度被視「全球抗疫模範生」之一,然而其後出現的「梨泰院群聚感染個案」以及物流中心群聚感染個案,引起外質疑。政府上周已承認,該國出現第二波疫情。

韓國疫情有再惡化的危機,中央防疫對策本部29日公布,截至當日零時,該國新增42個確診個案,當中30個病例屬於社區感染。首爾及附近地方共有21個新個案,當地教會集體感染的情況持續。加上境外輸入病例有12個,專家指疫情不容樂觀。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全球新冠病毒“大反撲” 這4國勢將陷入“第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