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旅遊時叫人家千島湖 泄洪了就叫人家新安江水庫

建成61年以後,錢塘江支流上的“華東第一水庫”新安江水庫終於實現了它的最大功用。

3孔、5孔、7孔,過去幾天來,新安江水電站的泄洪力度越來越大。

4個小時前,新安江水庫曆史上第一次九孔全開,全力泄洪,洪水噴湧而出,

半小時流量就和西湖的儲水量相當。

9孔泄洪,極大地緩解了上遊的洪災隱患,畢竟,我們麵對的是近60年來同期最高的降雨量。

但對於下遊,則需要警惕,根據浙江省防汛指揮部的風險提示,桐廬縣、富陽區11個堤防可能出現漫堤風險;江幹區、西湖區等6個堤防存在衝刷風險。

泄洪是一個係統工程,背後是上下遊整個係統的管理聯動。

對杭州很多地方來說,昨夜是無眠的一夜,淳安、建德、桐廬,乃至蕭山、西湖、濱江,都有工作人員在連夜組織居民的疏散和撤離。

新安江水庫對於杭州的重要性,在這次泄洪中得到了充分驗證。

浙江以外,估計沒有多少人知道新安江水庫,但肯定知道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千島湖。

農夫山泉的水就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從那裏搬運來的,看泄洪場麵的朋友會發現,從來沒見過這麽清澈的洪水。難怪有人感歎:

這不是泄洪,這是每秒500

萬瓶農夫山泉啊。

玩笑背後,其實是下遊居民的犧牲和痛苦。

根據杭州日報報道,麵對來勸導的村幹部,桐廬有的老人怎麽也不願意離開,甚至說:

我就算死在這裏也不要搬出去。

臨時的安置轉移尚且如此痛苦,社長很難想象,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安江水庫建設時,經曆了怎樣的掙紮了痛苦。

新安江水電站於1957年4月開工,3年後正式投入運營。它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施工建造的大型水電站。有了水電站,才有了水庫。

61年來,新安江水電站背負了很多輿論的指責,有不少人認為它的建設是一場災難,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網上問:

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有必要嗎?

提問者所說的意思,是指庫區人民為此做的巨大的犧牲,到底值不值?

為了這座水電站,浙江淹了淳安、遂安兩個古縣城、49個鄉鎮和1377個村莊,30餘萬畝良田。當年淳安人口集中的富裕村莊,基本都被常埋水庫下。更重要的是:

289951人為此拋家舍業,遷移他鄉。

上世紀五十年代建設新安江水電站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華東的電力問題。

當時上海全部電力是30萬千瓦,浙江電力僅僅4.1萬千瓦,而新安江水電站一旦建成,每年能發14個浙江省的發電容量。

在一窮二白的環境中,這似乎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但回頭來看,在具體實施中,有很多值得後人警醒的地方。

比如,原計劃5年的移民計劃,被壓縮到4年完成,背後的原因僅僅是,當時美國普列斯托灘水電站也在修建,新安江水庫提出要和美國比速度。

它也確實沒有食言,比原計劃提前二十個月發電。

在那個狂飆突進的年代,這樣的事情遍地都是。但對於移民們來說,在記憶中留下的傷痕。

淳安縣威坪鎮鬆崖古村的童禪福回憶,搬遷的命令是1959年4月初下達的,隻給20天準備時間。

1959年4月15日,是最後的截止日期,全村人全部搬走,吃飯在食堂,不該帶的東西不要帶。

為了保存下家裏柏木櫥櫃,身高不足1.5米的童和父親抬著這個100斤的大物件,走了5裏的山路。

台灣作家龍應台母親的家鄉就是在淳安諫村,建水電站的時候,全村883人被要求移民,一隻雕花大衣櫃收購價格隻給1元2角8分錢。一張柏樹古式八仙桌隻賣6角4分。

正式的搬遷日期是1959年4月3日,拆房隊進村,有村民不願意走,

拆房隊繩子捆上了他家房子的棟梁,幾個拆房隊的人把這位老人連人帶椅子一起抬出門外,房子也就頃刻倒了下來。

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下,289951位移民,每人拿著558元的安置費,告別了故鄉。

他們中的很多人,被火車輸送到了江西、福建,最遠的一批人,被安置到了新疆石河子。

遷移到新地方的移民們,從生理到心理上都經曆了痛苦的適應期,有人回憶,搬到江西後,村上600多人,400多人得了血吸蟲病。

可以說,這289951人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上海和杭州61年的安寧和繁榮。新安江水庫建成後7次泄洪,為下遊織就一張防汛安全網。

1994年,水庫移民35年後,當時的浙江省委書記上遞交了一份關於新安江水庫移民遺留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央才開始對移民進行補償。

未來幾天,289951人用巨大犧牲換來的水電站正火力全開,為上下遊安全保駕護航。九孔全開,壓力:

一孔是驚歎,三孔是新鮮,五孔是熱鬧,七孔是彷徨,九孔隻有祈禱。

除了祈禱,今天能坐在家裏看泄洪直播的我們,更不應該忘記那段曆史。

 

 

CDT編輯節選網友評論:

etting
go:我是千島湖的,90後,爺爺剛走不久……小時候就聽爺爺說過移民的事情,我們家有幸沒有遷移,但是我還有個小爺爺移民去了麗水,據說那裏都是種茶葉的,在我十歲的時候,小爺爺帶著一大家子來拜年,也就喝了杯茶就走了,那個年代除了電話就是寫信,我看見小爺爺寄給爺爺很多信,小爺爺是個老師,字很漂亮,爺爺說因為他是老師,所以必須移民,沒有的選擇。家裏也還掛著小爺爺寫的字,後來再也沒見過。還有關於文中作者說的血吸蟲病,是真實的,我媽媽的小姨夫是個醫生,媽媽說小姨夫被派去給移民治血吸蟲病,也不幸被感染了,大家可以百度下這個病,傳染力度不亞於肺炎,而且據說治好的人也有後遺症。並且媽媽小姨夫去世了,國家無任何賠償,貌似屍體都沒送回來,媽媽的小姨一個女人家帶著孩子,日子過的相當艱苦。父輩祖輩在我兒時記憶中,真的相當吃苦能幹,但是每每聽長輩說起,心裏頭絕對相當欽佩。我無法感受他們以前的生活,但是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能忘記他們的精神和作出的犧牲。

王光躍:首先非常感謝作者,關於那個年代那人那事的實錄。我也是文中的移三代,看到文章內心感慨!我在江西出生成長直到考大學,小時候聽奶奶說,我們老家在淳安茶園鎮,奶奶是大戶小姐,爺爺是貧農,那個年代才有的特殊結合…因修新安江水庫家中所有都沉睡在千島湖的湖底,當時除了已嫁大姑留守,舉家遷移到江西資溪縣,關於淳安的老家我沒有記憶至今也一次都沒去過,隻是聽老人講述和村子裏遺留的風俗窺測一二,奶奶在世時,每隔幾年在父輩陪同下回趟千島湖看看親友,而我由於各種原因都未能成行,前幾年奶奶不在了,我也就更不願回去,不想去觸碰那個記憶,就讓它活在刻畫在我的小時候長輩們的回憶裏那個場景吧!父親二十歲那年爺爺去世(爺爺是軍人,屢立戰功的代價是身體多處積傷,他退伍後不改軍人本色,為了多賺工分病了都在堅持勞作…我未曾謀過麵,遺憾的事連一張照片都沒有)那一代人的博大情懷才有了現在的新安江水庫,才有了現在聞名中國的千島湖!我為自己是移民後代而感到驕傲!

茉莉花:我的外公外婆是淳安人,他們住在淳安老城區,有厚厚的城牆,整齊的石板路,我的童年就在那度過,高大的白瓦房,畫龍雕鳳,彩繪油漆,中間一個偌大的天井,聽外婆說,那房子是生我媽那年造的,她挺著大肚子還幫著挑石塊,我外公家那時還算富裕,家裏的家具一應俱全,鮮紅漆包,當他在鄉公所看到千島湖規劃圖時,他很興奮,想像著以後這變成水庫會是什麽樣,當拆遷通知下達後,他傻眼了,望著這粉牆黛瓦的家園,在床上整整躺了一天,為了移民,他把我送回了桐廬,帶著我的妹妹移到了瑞安,那裏很窮,幾年後,又移到了安徽省旌德縣興隆鄉,直到過世,把自己的遺骨都留在了安徵的土地上,我妹妹因跟著我外公外婆,也變成了安徽人,在那成家生子,不再是浙江人了。千島湖大遷移,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他們為國家承受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磨難,我們不應忘記他們。

新安樵夫:我是移民的第一代,感謝作者!這次新安江水庫九孔泄洪驚豔了世界!也讓更多人知道了淳安的不易,新安江人的悲壯!在這裏,補充說明一下文中有些情況:1.移往江西等地的移民都是在第一移民地難以承載的情況下,為了活命才被迫二次移民的。二次移民遭遇更慘,要自己建兩次房子,重複遭受兩次歧視和白眼!我們村就是這種情況,新家園在開化剛重建又要走。2.文章中記載的是1959年的移民待遇,而且補償錢實際是拿不到個人手的。據說之前1958年開始移民的人補償更少。3.後來(大概2000年後)爭取到的每年每人600元的補助,每年分4次發,限領20年,第一代移民沒有幾個能堅持拿完的(陽壽不足)!我也沒有份,沒有享受過,因為參加工作了。4.現在的新安江水庫功能已經不是當年為了發電支援國家建設了,而是知名旅遊目的地千島湖,杭州人民的飲用水源,還是農夫山泉的水源地。

彩虹:每次聽到新安江水電站,心裏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我的祖先也是為了建新安江水庫移民的,移民到了千裏之外的江西景德鎮。小時候經常聽奶奶說,剛到景德鎮的時候,水土不服,住的是茅草棚,當地人把他們不願意種的偏遠的土地分給我們。因為那個年代交通運輸不方便,根本就不能帶什麽東西,離開家鄉的時候,隻能帶點衣服被褥,在這裏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其中的艱辛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而且我們這些移民的後代,也被當地人看不起,經常被他們欺負,當麵叫我們移民佬,經常在上學的路上被打劫零食(淳安的特產凍米糖),在那個什麽都匱乏的年代,那可是孩子很奢侈的零食啊,總之當初真的太難了!現在五十多年過去了,經過淳安人民勤勞致富的雙手,我們移民佬的生活比他們當地人富裕,他們也都認可了,現在當他們說起移民佬的時候,都是羨慕的語氣,也有很多當地人的子女和我們移民人聯姻,大家都是一樣平等了。而我作為一個移民人的後代,又嫁到了老家淳安千島湖,和老公認識的時候,知道他是爺爺奶奶老家的人,有著特別的親切感,家裏人也都看中了老公身上的淳樸實在,我們結婚到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一直都很好!希望我的兩個家鄉,千島湖和景德鎮都越來越好!!!

希望:曆史在做宏大敘事時,吞沒的都是微粒塵埃

蔓蔓:我媽媽16歲時好不容易求外公讓她上了半年學卻趕上了移民。因為移民後,生活十分不易,吃不飽穿不暖,更談不上上學了!移民後,雖然媽媽心心念念她那已沉湖底的家,但一直也不敢重複故裏看一眼,因為那是心裏的一道傷疤。2015年,在我的一再勸說下才重返故裏尋根。當她一眼認出兒時經常爬的山尖頭時竟雙腳跪地趴在那嚎啕大哭!或許她哭的是兒時的留戀,或許她哭的是已沉在水底的家國,或許她哭的是離開故土所受的委屈……

嬋娟:我家也是做新安江水庫的移民之一,聽爺爺說,我們老家在淳安的茶園項宅,曾經也是大戶人家,家中有二十三口人吃飯,走廊上的柱子都是雕花的…因為做新安江水庫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沉睡在千島湖的湖底,當時舉家移到現在的欽堂鎮呆了十年然後國家又要求遷移到江西的資溪縣,除了當時三歲的哥哥是從浙江移去的,我們姐妹三個都是在江西生的,現在全家又回到了建德,爸爸媽媽和哥哥住在新安江,我們姐妹在楊村橋,關於淳安的老家從來沒有記憶至今也一次都沒去過,現在我們姐妹享受的就是每年600元錢的補助款(領20年),爸爸媽媽因為是老師不能享受,想想那時候的移民和現在的移民簡直是天差地別,也正是有了那一代人的博大情懷才有了現在的新安江水庫,才有了現在聞名中國的千島湖!我也為自己是一個浙江人而感到驕傲!

xx的秘密:當年我的外公外婆就帶走我媽被遷移到了寧夏,受不了那邊的生活習慣與氣候,後來又偷偷的放棄了所有的家當,把身上所剩的錢買了火車票又回到了水庫邊安身,一片土坯什麽都沒,簡易的草棚,旁邊零星的幾戶人家,沒有電,更沒有學校,所以媽媽總是後悔當年沒有學校讀書!這是她那一批人的遺憾!在遷移的途中媽媽說她們一邊走,腳邊的湖水就一邊蔓延上來,根本來不及搬什麽家具,太公太婆的墳墓也都在水下,每年祭祖,隻能對著湖麵在祭拜!這是一種多麽痛的傷感!

竹子:我是移民,一個真正的移民後代。從新安江水庫移民到金華塘雅龍源村,次年出生,從記事起,就知道“移民”是一個多麽被瞧不起的名字,因為她貧窮,偷柴偷煤偷稻草…..鄰村人恨之入骨。媽媽和姐姐經常說,之前住大山裏很大的樹劈成柴堆院子裏,家家戶戶都門口一大堆疊著,到這鬼地方居然用稻草做飯做菜,一把草塞進去站起來,菜沒有翻兩下就沒火啦,生存都是問題。不得已跑鐵路上,等火車過去,趴開石子用刷子刷出煤,因為越靠近軌道煤越多,所以很多人把洞挖很大,火車來了來不及填補,一方麵擔心火車過來危險一方麵擔心鐵崗(鐵路警察)來抓,記得7歲那年,天蒙蒙亮跟隨姐姐去施塘頭村邊的鐵路挖煤,因為害怕加上有鐵崗追趕,隨手就把工具扔了,等姐姐問起已經在池塘裏飄著…從此再也不願去,現在回想起來,姐姐是多麽的不容易。為了一家老小的吃飯問題,姐姐推遲了婚期,直到28歲才嫁,被人笑話嫁不出去的女子。其實,姐姐是村裏出了名的孝順女,為了弟弟妹妹推遲了整整六年。出嫁那一年我14歲,弟弟12歲,最小的弟弟10歲。上初中的時候,路過鄰村都會被鄰村的男孩追打,恐懼驚慌酸甜苦辣鹹什麽味道都有,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心會痛,當時移民出來,爸爸說我是帶頭人家屬不能帶頭帶東西,人出去就可以了,往後的日子裏總是聽見媽媽怨爸爸,什麽都不讓帶,家裏一貧如洗….哎三天三夜說不完,太難受啦……媽媽,爸爸你們太難了!

ChnXin:從小就是聽著奶奶講移民的故事長大的,為了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我爺爺奶奶背著剛出生的爸爸移民到了富陽,因為生活不習慣又移到淳安臨岐,後來響應國家政策再次移民到了江西吉安新幹縣,爺爺病逝在那兒,至今埋骨他鄉。時隔多年後,24歲的爸爸回老家探親後,毅然決定帶著奶奶挑著兩隻樟樹木箱乘火車輾轉到了毛竹源,乘船加步行回到了爺爺奶奶出生的地方(起初為了生育爸爸,從老家移民到了茶源鎮)。前前後後移民了5次,從地主家的後代變成了貧下中農。老家的大房子移民前就賣了(臨岐、江西的房子也都賣了),大豬圈本家親戚占著不還了,以前的富裕人家成了寄人籬下的外鄉客人(剛回老家時寄居在本家的老房子裏)。時光匆匆,轉眼移民60年了,奶奶、爸爸都隨著移民的記憶遠去了。領著每人每年600塊大中型水庫後期移民補助的我和弟弟(領20年),在老家蓋了108方4層小樓房,16年我在排嶺買了新房,19年弟弟也在排嶺買了房。承襲祖輩、父輩的遺誌,回首過去,繼往開來。漫長的雨季,破曆史的水位,讓人動情的文章,勾起了心底許多回憶,移民的故事我還會講給我們移民的第四代聽……

牛牛:我媽媽在12歲的時候移民,背著一張草席和用花布手工縫的書包,一蹦一跳的跟在我爺爺奶奶後麵走到現在的老家。當時我奶奶一根扁擔一頭是做壽麵的缸一頭是雜七雜八的東西,差不多有兩百斤。我奶奶隻生我媽媽一人。所以外婆外公叫奶奶爺爺,我爺爺我沒見過。我爺爺奶奶的兄弟姐妹移民到江西,由於那時的交通不方便,我奶奶一生和舅公姑婆們隻相聚一次。後我媽媽由於聰明漂亮和自身的努力,還有我奶奶的支持,(在那時讓女娃讀書真的……)大家見諒我不知用什麽詞形容,高中畢業考上大專護理專業,我爺爺不讓讀,因那時的護士地位底下,又累又髒。我媽媽隻有在家一邊務農一邊任代課老師,後了恢複高考,我媽媽白天代課晚上是邊抱著我最小的妹喂奶邊複習,考上當時的嚴洲師範學院,現在好像是建德師範大學。當時我6歲,我小妹4個多月。這裏可能問我爸爸呢,,我爸爸是南京技術學校畢業後
在當時的唐村紅衛還是紅星廠上班當技術工
,廠直接由中央管理,做槍支彈藥的。所以一直在外麵,隻有在放假過春節才回來。後來我媽媽畢業,為了我們和我奶奶直接放棄了分配在千島湖實驗小學的任教。到薑家鎮中心小學任教。當年我心愛的奶奶過世,這期間我們姐妹轉成居民戶口。再後來國家給新安江移民每人的補助,我們一分都沒有,當時我爸爸是下崗在農村家裏。反而村子裏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分到。今年也就是現在,老家的房子在這次的雨季塌了,結果地皮變成政府的啦。無語……

放牛般的春天:我的外婆那一輩也是移民去了江西,聽外婆講,是最後一批被選中的移民,那個艱苦,外婆每每講起來的時候總是難過又悲傷,但是回憶起自己家鄉的時候,總能在她的臉上看到那種慷慨激昂的驕傲。就在前段時間,我的外婆去世了,享年98歲。九孔泄洪的曠世奇觀她是看不到了,他們這一代人的付出,太過於卑微,但是記住她們的奉獻,也是唯一能給到的安慰

鮮滋味:我的老家港口區向幸鄉淡埠頭。那是新安江畔平畈幾千畝想吃飯就吃飯,想吃麵就吃麵。房前一個渠道房後一個渠道,房前渠道洗衣服,屋後拿來燒飯。整個村房前屋後青石板鋪路,下雨天穿個布鞋整村跑一圈不濕鞋。陰曆57年前空著一雙手移民。坐船到桐廬橫村上浦灘吃完飯了洗好碗,來接的老社員從泔水桶裏把水泌了抓起來就吃,嚇的大家不敢起身。後來聽說要去的地方有田種有柴燒就是田裏有青牛(為了讓大家順利去安置區把山田中的青石說成青牛)。按照當時政策平地移平地,山地移山地後找從淳安調桐廬的皇甫生書記,後拆散安置幾個村。後來各種原因我同宗親人分散江西開化桐廬富陽淳安各地叔伯兄弟都不認識。我有個本家奶奶90多歲在彌留之際說我回淳安了一趟腳好酸,其實她從移民下來就沒有回去過。雖然不算太遠,由於移民過來種的都是差地,房子幾戶一間生活貧困致使能動的時候回不去,老了想回去已經走不動了。可以說千島湖是我們30萬淳安人的淚匯聚的。國家虧欠我們千島湖移民。我們當年從淳安出來最年輕的移民也已經60多了,國家應該善待我們淳安移民。

陳兜兜:老公的爺爺就是當年的退伍軍人,二話不說,家中六個兄弟姐妹,響應黨的號召就去了。江西生活了幾十年,能從他們的回憶裏看到當地人對他們的不接受,受過的苦,在九江共青,整個村都是浙江隊。人都懷舊,老來還是想盡辦法回到下涯,爺爺奶奶都在這邊去世,我們現在也住在村裏,因為戶口在江西,村民總是一口一個江西老表,覺得自己留下來沒有被移民就高人一等。聽著格外的刺耳,我是外地人,我沒有那麽大度的胸懷,我公公30歲不到就回到了建德這片出生地,大半輩子在這裏,這也許就是情懷吧!我們雖然屬於外來務工人員,但是卻樂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這種情懷也許隻有曾經背井離鄉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就像自己對出生地的捍衛一樣。

Ella
Li: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移民,不知道是新安江水電站移民,還是富春江水電站移民,反正我們都有一年600的補貼,落葉歸根,後來爺爺回到了建德,住了幾年,去世了不在了。以前爺爺總說起移民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的艱苦,坐船,也沒有安置好的物質條件,背井離鄉的感覺。也是那時才能有這種大的犧牲了,放在現在,得賠償多少才同意離開家。想想那些拆遷戶,啥待遇。

窗台:當年年僅十歲的母親隨我外公從淳安赴建德上任(我母親三歲時,我外婆就去世了),之後就發生了淳安大移民,我外婆的墓地就被淹在了千島湖底,如今我母親已經七十多歲,從來不能享受國家給移民的每月600元的補貼,也無處給我外婆掃墓,也從來無娘家可以回。就這樣硬生生的從淳安被剝離了出來。

JUN:這289951人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上海和杭州61年的安寧和繁榮。

如歌歲月(水月灣民宿):含著淚看完這篇文章又默默看著下麵的評論。忍不住也想說幾句話!老爸已經八十二歲,雖然身體不太好,但記憶很好。這幾天也看電視裏放新安江泄洪的報道,回憶他們當初建設大壩的情景,常常老淚縱橫,爺爺奶奶帶著他們幾兄弟隻挑著幾個羅框就離開了家!為了填飽肚子,在這個山頭搭草棚住幾年墾荒種糧食又去另一個山頭墾荒。原來的家幾天就被淹在水底下,成了永遠回不去的回憶。如今的風景區千島湖也就是新安江水電站,成了多少老一輩人的痛苦回憶。他們舍小家成大家,移民到了很多地方,隻能望湖興歎。所以我們這一輩及後代一定要更加珍惜愛護我們的家園。

A紫園-方璐:外地人總說千島湖是小縣城,窮鄉僻壤,如果不是當年爺爺那輩人的犧牲,為了水電站,現在的淳安早就是發達的市區了

Ned大隱:我從小長在建設水電站人員居住的大院,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人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在全靠人力的艱苦環境下曆時三年多建成的,好多基建的工友同事犧牲了,許多老一輩為了守住它放棄了回各自省城分配住房工作的機會,留下來並經曆了文革,建設人員為了國家和人民真的嘔心瀝血,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麽他們執拗的一定要稱呼千島湖為新安江水庫,幾十年後我理解了,這是幾十萬移民和一代基建人的心血,它是旅遊名勝,更是浙江上海幾十年發展所需的基建。

明珠寵物店:我雖然不是移民,但我們村裏也有幾家,是移民過來的,八十年代我們還小,一到晚飯過後就跑她們家去玩,她旳最小女兒跟我一般大,所以也能玩到一塊,每晚都跟我們講老縣城的那些事,她自己也是大戶人家出生。:老縣城怎麽樣子的,老城牆是多麽的威武,還有東西南北中。五大城門。多麽壯觀的一座千年古城,就這麽淹了,老人說,這是淳安人的一大,遺憾

XXX:總覺得那一輩人太委屈,原本富庶的魚米之鄉,為了國家,變成浙江最貧困縣,無數人背井離鄉,最老一輩到死都沒能等到回家的一天,曆史好像也沒有太大的銘記,尤記得小學的時候,還每人一本淳安縣誌,每一年都要背誦,後來初中後再沒人記得,更別說00後,大概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段曆史吧,補貼也少的可憐,都是後來才有的,出嫁的女兒全部剔除,人數也是固定的,移民後出生的孩子,大部分是沒有這個福利的,等所有經曆過這一切的人百年以後,大概更加沒有人知道了……九孔開閘,希望上下遊都平安

黃衝平:1990年前後,我到金華做科研調查,看到新安江的移民(就是淳安縣的移民)被安置在渠道尾部的紅黃壤土地上,靠天吃飯。灌溉條件較好的農地當然是由當地的農民已經耕種了,數十年間他們吃了多少苦啊,而90年底從三峽庫區來的移民被安置到嘉興這樣富庶的地方,分配了二層小洋房!今天國家能繼續優待移民及其後代也是應該的。很難用致敬和感謝這樣的話來表達對第一代移民的同情和感謝、感恩!曆史的風雲卷到老百姓頭上,就是巨大的災難,隻有忍耐和適應新的環境!我們忍受的隻是不同的曆史風雲,還記得世紀之交的下崗職工潮嗎?

毛子橙:當年並不是為了防洪抗災造的,而是為了上海華東地區發電需求造的,那個時候國家工業剛開始建設,對電力需求急大,在上海周邊就新安江這個地方適合造大型水電站。

章章:想起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我們會在書本上讀到關於三峽工程的簡單記載,就像今天我們在浙裏讀到新安江水庫,而這些卑微鮮活的生命卻日漸沉沒在日漸上升的水位線下,成為曆史中的一點塵埃,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快速進步而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忽略了那些默不作聲做出犧牲的人。

心安處是吾鄉:我是杭州的,對新安江水庫的曆史了解不多,但還是從長輩處聽過一些。看了文章了解到那裏的人們曾經付出了多少,真的感慨萬千。才500多元!還有遷到新疆的!令人震驚!包括現在千島湖水下的古城,想象如果沒有被淹,那將是如何美麗動人的一座古鎮,可惜,沒有如果。曆史的洪流也隻有滾滾向前。。向那些做出犧牲的人們致敬!

A老六:最不願去的地方是新安江千島湖!那裏有我爺爺奶奶和父輩移民留下的悲痛!不可用言語形容他們當時的苦。

郭亞平: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關於當年為建設新安江水庫而為之付出犧牲精神的淳安人民的曆史影片

如此:我的祖籍是淳安威坪鎮,爸爸在解放初期就離開老家了,家裏很多親戚在建新安江水庫時移民到了江西資溪、金溪、橫峰以及浙江的常山、開化、建德等地,記得80年代爸爸帶著我和弟弟去看資溪的親戚,坐火車到資溪,因為沒趕上每天僅有的一班長途車,硬是走了3個小時的山路才到了閩贛交界處黑漆漆的村裏,那時江西農村很窮,移民更苦,個中滋味無以言說,好在改革開放,國家社會發展,我的親戚們很多都走出了山溝,靠讀書改變了命運,靠勤勞而致富。他們是共和國建設發展的犧牲者,中國的曆史應該有他們濃厚的一筆!

玉蘭花:我也是新安江移民的後代,當時媽媽隻有6歲跟著外公外婆移到了臨安,爸爸他們跟著爺爺奶奶也是移到臨安,慶幸算是好地方了,當時真的是一窮二白,說是這邊吃食堂飯,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子就可以,結果就是這樣白手起家,打拚苦了幾十年,那時候毛爺爺的命令誰都得聽,而且是軍事化移民,說移就移,幾天就離鄉背井了!哎呀!祖輩們真不容易啊!

熊貓菇涼:千島湖有個表演就是講述當時移民的,我爸爸去過幾次,都偷偷抹眼淚,他說太難了,當時一個人交120元,就不用移民,萬幸當時遠在廣州定居的小叔叔寄來了錢,才得使一家七口人沒有移民,隻是往山上搬了。老宅子淹在了水下。我爺爺的一些親戚都因為交不上錢遠走了他鄉,到了江西,成了江西老表,分給他們的都是貧瘠的土地,都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荒,他們的後輩都會說老家的方言,被長輩教育不要忘本。

夏天:心情複雜,浮現童禪福的那本新安江大移民裏麵的一句話:大水瞬間就漫上來了,山被淹,田地淹沒,房屋淹沒,情願和不情願都是幾天之間的事,甚至來不及和祖宗告別。賀城,獅城,茶園,港口,威坪。

真誠:我是新安江移民的第四代,小時侯是聽著移民故事長大的。爸爸12歲時跟著太公和爺爺一起從茶園賦溪傅村移民到富陽,原來是大戶人家有田有山,現在千島湖十裏嶗山原來就是我們家的,移民到富陽生活不習慣,條件太堅苦了。因為移民時間怱忙很多家具生活用品不能帶,所以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跟當地人語言的不通,造成溝通困難和誤會被欺負,所以當時的移民真的多是淚,跟現在三峽移民不能比。在移民五十周年時我們幾個年青人,大家商量後一起包了四輛客,車、兩隻遊船帶著老一輩移民重回千島湖老家看了看,這些老人有些離開故土五十年還是第一次回到家鄉,當初離開是少年,歸來己經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望著熟悉的大山淚流滿麵。2018年是移民60周年,考慮到移民老一輩行動不便,我牽頭給這些老人開了茶話會並全程錄像、拍了集體照,留住這段移民史。今年清明節我帶上同一個太公的50多口家裏人又一赴老家祭祖,用實際行動告訴下一代勿忘祖先的移民史,祖先為新中國的建設是舍小家為大家做出重大貢獻的!

潘潘:我自己就是水庫移民,不過不是新安江,當年8歲,因為移民,小學讀了三個,搬到新的地方後住大姑媽家,也住過二舅舅家,值到一年後我爸媽也移民搬遷,至今記得走的那天跟隨大姑媽亦步亦趨小心謹慎的樣子,他們搬一次東西去大卡車上,我就跟著跑一次,怕把我丟下,其實他們對我特別好,根本不可能把我丟下,但是小孩子如我,也特別敏感特別害怕,特別怕被丟下,所以這次據說村幹部做工作轉移,有的老人說死也不走,特別理解,20多年前,我們的村民就是不肯走,甚至拿石頭砸了j車,進去了好幾個

皮皮壞豬:爺爺奶奶都是淳安移民,我們幾個堂兄弟姐妹從小就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講老淳安的故事,真的是幾代人的犧牲!好在爺爺奶奶搬遷至新安江不算太遠,每年全家人都會去淳安探親。有些遠房爺爺們,原本都是家裏條件還不錯,但驟然短短幾天之內硬生生被迫放棄絕大部分家當,搬遷到衢州常山、江西吉安等地偏遠的農村,直至60年後的現在,他們的生活條件還是差了我們這邊農村很多很多。受交通條件所限,兩地親人之間幾十年很少聯係,直到十年前左右,叔叔伯伯們家裏都有車了,我們才去衢州江西等地走動的頻繁一些。但爺爺奶奶們早就因為年齡大,受不住長途顛簸,沒辦法與至親相聚,隻能看著牆上泛黃的老照片,給各自孫輩們講過去的故事,回憶彼此年輕時的容顏。前幾年,爺爺奶奶相繼離開我們,他們沒能趕上這幾年視頻科技的進步,永遠的失去了這輩子再見親人的機會。新安江水電站當記入史冊,但老淳安的故事也不應被世人遺忘。作為淳安移民的後代,我們為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第一座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自豪,同時也不會忘記28萬多爺爺奶奶們所作出的犧牲!

月半曦:在我父親兩歲的時候,他們也經曆了這場舉家大移民,聽姑姑說起
以前家裏也是大戶人家,家裏的裝飾雕梁畫棟般,可是當移民通知來的時候,家裏家裏的所有財產都帶不走,他們移民到了江西撫州南豐,那個極其貧窮的地方,荒山野嶺般的,爺爺奶奶帶著姑姑伯伯自己開荒種莊稼,難以想象如此跌倒穀底般的生活。姑姑說我的奶奶曾經是大戶人家的大小姐,可是在這場移民後,艱苦的生活以後,後來奶奶的眼睛就看不見了,是這場移民帶走她的光明,以至於日子好過了,她確看不見了。出自對於老家的執念,後來兩位姑姑和我父親回到了淳安,在這邊安了家,日子終是比江西那邊好許多。去過幾次我的,依然覺得那個小鎮還是落後的,貧窮的。建大壩犧牲了了淳安太多人的生活,所以也才改變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希望這場洪澇快點過去,還大家一個平安的淳安
建德及所有上下遊人們的家園。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旅遊時叫人家千島湖 泄洪了就叫人家新安江水庫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