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現在才知道 「猶」「豫」原是兩動物

「猶」字有相似、如同、尚且、仍然、還等意,「豫」是歡喜、快樂、安閒、舒適的意思,它們與「猶豫」的遲疑、不果斷、拿不定主意等義八竿子也打不到一塊去,那「猶豫」之詞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要從「猶」、「豫」二字的本義說起。

原來「猶」、「豫」在古代是兩種動物,這從「猶」、「豫」兩個字的偏旁上也能看得出來。「猶」屬猿猴類,是一種非常活潑、靈巧又生性多疑的猴科獸類。它一旦發現「敵情」,便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樹枝或茂密的樹葉之後,探頭探腦,偷偷查看,等平安無事了,就跳下樹來,下來後東張西望一番再生懷疑,又慌慌張張爬到樹上。如此反覆,沒有一點主意,毫不果斷。「猶,愑屬」,這就是《說文解字》對「猶」的解釋。《爾雅》也說:「猶如麂,善登木。」《史記·呂后紀》:「猶與未決。」索隱:「猶,猿類也。鼻長尾,性多疑。」《水經注》:「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從這些古代經典中我們已經完全看出「猶」的古意了。

《說文解字》曰:「豫,象之大者也。」「豫」是中原一帶的大象,後由於氣候變化,大象南遷,中原愛大象的人只能根據自己的記憶「想像」了,這既是「想像」一詞的來源,也是河南省簡稱「豫」的原因,古代九州之一不是就有豫州嗎?就是這個大象「豫」,雖身大力不虧,但它伸長鼻子嘗試取物時總是搖搖晃晃難以確定,所以古人就把這兩種疑心大、不果斷的動物連在一起,比喻那些優柔寡斷,沒有主心骨的人。早在《楚辭·離騷》就有「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了。《漢書·高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平原君猶預(豫)未有所決。」;《禮記·曲禮上》:「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豫)也。」還有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以及明代沈鯨的《雙珠記·西市認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猶豫」等,都已是「拿不定主意」之意,與它們的動物本義,一點也沾不上邊了。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現在才知道 「猶」「豫」原是兩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