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台媒:川普對華政策分水嶺 攤牌時刻到了 貿易戰升級是必然

台媒:川普對華政策分水嶺 攤牌時刻到了 貿易戰升級是必然

路透社消息稱,跡象顯示,川普對中共態度越來越強硬,在加劇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的同時,美國為“國家安全”,歸正“全球市場”,中美貿易戰“邁向更大衝突已成必然”。日前台灣信傳媒的一篇署名文引財的文章,從多個層面分析了川普發起貿易戰的的背景、要達到的終極目的等等。文章披露,美國製造成本降低到與中國相差無幾,甚至更低。

川普“策略邏輯”的分析

文章首先分析了川普“對中共的意涵與策略邏輯”,指美國在通過最惠國待遇、以及進入WTO之後,種種努力,旨在有助於“中國體制的自由化與法制化,還能協助中國民主化”,但這些都顯示無功而返。

美國過去多屆政府認為的“美國犧牲短期的逆差以換取中國走向自由化與市場化,日後就可以收割巨幅紅利”已成泡影。因此,“兩者走向更大衝突實屬必然”。

文章認為,美國處於“國家安全戰略”的考慮,對中共采強硬態度。而去年8月川普政府對中國啟動301調查,就預示了美中經貿會進入高爭議期。文章稱,301“形同無差別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但川普沒有像歷屆政府和前幾位美國總統那樣那個,“利用調查過程達到要對手讓步的目的”,而是在去年12月公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並指,中共是全球戰略競爭對手,報告更直接指控中共在經濟上對美國的掠奪,也提到要對美中不公平貿易採取行動。

與此同時,因為國務卿提勒森的離職等因素,文章認為,“川普政府大概會出現史上最鷹、最硬的國安團隊”。而這個團隊將於國務院一道,形成“對外貿易政策的強硬態勢”。

文章透析另一原因是,“歐美對中國期待全部化為泡影”,這是基於習近平在今年中共兩會上修改了82憲法,或成為三位一體終身執政的最高領導人。而這使得“中國在未來走向開放與透明的市場體制讓美國獲利”的一廂情願落空。

事實上,2002年中共加入世貿組織,迄今對世貿組織的多項承諾都未能兌現。而胡錦濤執政期間,“政府採購條例的新規定”,就種下了美國商界懷疑中共經濟體制方向的先聲。

文章談到,習近平執政後,中國所出現的股市非理性運作、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以國家力強勢介入市場的作為,讓外界對於習近平主政的市場機制失去信心。

文章還認為,習近平的反腐推進“從嚴治黨”等舉措,使得“國際商界對於中國市場前景已不再看好”。

美方共識有基點;目的相當明確

上述文章也說到“在美國內部反對貿易戰的爭點”,但爭點的是在一個共同“基座”之上,那就是“有效懲罰中共”,而過程中能有效處理短期通膨,工廠成本增加導致競爭力下降等問題,並有“令人信服的應對方式”。

這可以理解為,考驗川普的能耐,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穫。

文章指出,中美貿易戰打開,川普實際上在“要求其他人選邊”。如韓國同意重啟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再談判;加拿大與墨西哥也是以同意展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再談判,以取得進入豁免名單。

至於台灣蔡英文政府,更是藉機降低中共比重發展內需,其提出的變局中,圍繞在一個簡單的邏輯,那就是要如何降低中國制造比重,以及發展非中共與台灣自身的比重。

美國製造成本降低到與中國相差無幾

文章分析了中國製造業造成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過去二十年因工廠外移中國而流失的製造能力”,而過去五年出現的製造業革命、美國再工業化、頁岩油氣能源的出現,以及(很諷刺的)自動化之發展,使得美國製造業的成本降低到與中國相差無幾,甚至是更低。

文章表示,貿易戰開打,川普政府似乎有意以政治方式推一把,讓還在中國的製造投資回到美國,進而回復美國的規模製造能力。

而貿易戰的另一個目的是“清理國防產業戰場”。這也與中國製造相關。文章舉例說,部分武器關鍵元件的製造更因產業鏈的國際分工,導致被外包到位於中國的外商工廠,或是由中國工廠,甚至是解放軍開設的工廠生產。

而這些產品中中,“有些是高端武器會使用的元件”。文章預計:對中共貿易戰的部分內容,會看到降低國防產業鏈內中國製造份量的企圖。

川普盯牢北京產業結構的提升;降低中國比重成共識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受訪時表示,美國和中國進口的產品並不對等,美國進口的產品可以找到替代品,但中國進口美國的產品,關係到“中國大陸的整體產業結構要提升”。

因此,對美國而言,“頂多受到通膨的衝擊”,因此,中共“沒有贏面”。

中共的“報復性徵稅”也被認為,似在指向川普的農業票倉,並不排除北京孤注一擲打大豆、飛機和汽車。而實際上,川普“有恃無恐”,支持率一路攀升。

根據Quinnipiac民調指,川普政府的經濟表現受到美國近2/3的多數人民肯定。

今年年底,美國選民會根據總統上任近兩年來的政績來在中期選舉中改變自己的投票目標。

文章聯繫到上文所說美方旨在“降低中國製造比重”,這與台灣的意願一致。文章最後強調:這是必須要走的路。因為這個貿易爭議不僅在川普在位,甚至在其繼任者時,都會長期性存在。

來源:阿波羅網歐陽理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