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勸中共“體面退場”的北大教授是什麽背景?

babfa7c5c2a6e7effe8fe72b9d7cb5bb

中國民間聲望很高的北大教授鄭也夫決定挺身而出,盡“匹夫之責! ” 他在剛剛公開的『政改難產之因』一文中分析政治改革為什麽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發生?他認為中共今天淡出曆史舞台,符合中國廣大人民和執政黨共同利益。但作者同時指出,如果大家不發出聲音,就不配看到專製政體的終結!

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是,習近平執政以來對敢言者采取的高壓、封鎖、拘捕政策,產生的恐懼效應似乎已經封頂。在中國改革40周年之際,反而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分子公開發言表態。他們或者指出習近平當局根本不可能改革,一切對當局的指望都是天真的;或者仍寄希望於當局解放思想,放手改革;或者認為改革已死,憲政當立;近日公布的『中國百餘公共知識分子改革感言』就具有代表性。這一波中國知識分子的湧動中,鄭也夫2018年年底的發聲,極其尖銳!

政治體製改革為何不曾發生

鄭也夫文章開門見山,中共為何提出要政改?因為它意識到法治缺乏,權力濫用,社會經濟生活不可能走上正軌。但是中共為什麽沒有實施政改:因為中共“黨首”意識到,“政改的每一項內容都是在削弱他的政黨”:

黨政分離和政企分離,意味著黨的權力旁落,黨將失去對國家行政與社會經濟的操控;法製的健全將限製中共的行動範圍;真正的政治協商一旦開啟,中共的主張在爭論中有落入下風的可能;在與黨內外對手博弈中,決策者堅定地認為要抑製和應對社會多樣化、民主化、自由化的趨勢、統治集團內部也不能民主,必須權力集中。

自上而下的改革隻有過一次,那就是1978年的改革,但是那次改革的原因是“不改革就亡黨”.作者指出常常把亡黨亡國放在一起說的謬誤,“殖民時代劃上句號了,不再可能有亡國滅種的事情”,毛澤東造成的局面使得中共害怕亡黨,亡黨就意味著統治階級退出曆史舞台,“他們當然不願意發生這種事情,所以有了改革”。

中共和平結束專製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

鄭也夫指出,中共在其執政的大多數時間中,其方針政策不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巧取豪奪,先將人民私有土地變為國有,然後大搞地皮財政,各地政府高價將地皮賣給地產商,無數公民成為房奴······

作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其執政的70年曆史中,給中國人民帶來太多的災難。演化到今天,“它幾乎完全喪失了自我糾錯的機製,它的性質已經徹底蛻變···.加入它是為了做官,捍衛它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對不同政見的仇視與日俱增,對危機的恐懼令自己失態。”

在作者看來,有一項符合中國廣大人民和執政黨共同利益的事情,就是共產黨和平地、即以避免暴力的、最少社會動蕩的方式,淡出曆史舞台。“我以為,今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所能做出的唯一可望載入史冊的大事情,就是引領這個黨體面地淡出曆史舞台。”

但他認為,和平終結專製的曆史,依賴於共產黨的一位明智的領袖,不然難有非暴力的轉型。

如果我們不發出聲音,就不配看到專製政體的終結

台灣終結一黨專政,在作者看來,如果沒有台灣民主派多年打拚,蔣經國如果不是面對巨大的壓力和多元的局面,蔣經國不可能做出那樣的選擇。作者認為,有什麽樣的統治者,就有什麽樣的被統治者,二者相互塑造,惡性循環是雙方早就的。“得勢者為什麽要主動讓權,改變現狀呢?沒有外部的壓力,沒有強烈的開報禁、開黨禁的要求,執政黨的黨魁想這麽做,都沒法向同僚交代—同儕們會覺得老大有病了。”

作者接受“互動”的說法,作為黨魁,帶領中國走上結束專製之路實為不易,“難處不在於黨外有反對派,恰恰在於沒有反對派的存在” ,“讓我們互動起來,力爭踏上這唯一的、白駒過隙般稀罕的雙贏之路”。

如果書生都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中國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作者最後談到為什麽要寫這樣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有一個卑微的動因,就是讓我還能看得起自己。,多年來我塗抹了上百萬字。如果我最終在這個我想了許久的、關乎民族大業的問題上不置一詞,我會看不起自己的。”

作者認為“今天的書生還沒有盡責”。“如果他們都忠實於自己的良知,都勇於講出自己的看法,中國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鄭也夫

北京大學官方網站上有關鄭也夫教授的教育及培訓經曆資料:

1986年:社會學碩士,美國丹佛大學社會學係;

1982年: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978—1979年: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讀書。

研究領域

城市社會學;

消費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

生物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

文化人類學。

教學經驗

研究生課程:

信任研究(1998—2000年,研究生課程)。

本科生:

怎樣寫論文(2003—2005)。

通選課:

城市社會學(2001—2005);

消費批判與快樂研究(2002—2005);

生物學對社會科學的啟示(2002—2008);

幸福導論(2006);

批判的教育社會學(2010—2015年)。

論文及著作

鄭也夫,2016,《文明是副產品》,中信出版社;

鄭也夫,2013,《吾國教育病理》,中信出版社;

鄭也夫,2013,《語鏡子》,中信出版社;

鄭也夫,2009,《神似祖先》,中國青年出版社;

鄭也夫,2008,《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山東人民出版社;

鄭也夫,2007,《後物欲時代的來臨》,上海人民出版社;

鄭也夫,2004,《知識分子研究》,中國青年出版社;

鄭也夫,2002,《城市社會學》,中國城市出版社;

鄭也夫,2001,《信任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鄭也夫,1995,《代價論》,北京三聯書店。

社會兼職與服務

北京市政府交通問題顧問(2010—2016年)。

獎勵及榮譽

不申請並拒絕任何官方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