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传统文化: 仁义重于利

  • 新聞

20190703030439194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通曉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在中國的歷史上,許多仁義之士輕利重義,為了堅守心中的正義與良知,寧願舍棄眼前的實際利益。也有許多無恥小人見利忘義,為了現實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道德與良心。

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重義輕利,雖然身陷曹營,又受曹操厚恩,卻始終不忘初心。任憑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袍贈馬再加上黃金美女,關羽之心終不為財色所動,仍然堅持:「若知皇叔下落,雖蹈水火,必往從之。」關公因為守義成為人中楷模,在歷史上傳為美談。同時代的呂布雖然勇猛無比,武藝也在關羽之上,卻因為見異思遷,三易其主,其人格終為世人所不齒。張飛每當臨陣對敵,出口就要先罵他為「三姓家奴」。

這個故事說的是「義」。談到「仁」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孟子見梁惠王」的故事:

梁惠王說,「您不遠千里而來,給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好處和利益?」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其實,只要有『仁義』就夠了。大王為一國之君,說:『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好處?』大臣們會說:『對我家有什麼好處?』百姓們會說:『對我有什麼好處?』這樣從上到下互相講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將來大臣們會為他們家的利益而殺其君,百姓們會為他們的利益而造反。這就是先講『利』而後講『義』的結果。然而卻從來沒有見過講『仁義』的人拋棄他們的親人,也從來沒有見過講『仁義』的人把他們的君王丟在一旁的。所以大王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說『利』?」

這兩個故事都是說古人重仁義而輕利益,不論是在個人還是國家的層面上。現代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落,致使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現實利益。什麼仁義,這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有什麼用呢?人身百年,當然要及時行樂。這幾乎是現代人都接受的思想觀念了。這是個人。更有甚者,以利益確定事業的價值,有利大干,無利不干。近些年來,許多西方的大公司為了商業利益,配合中共對信息真相的封鎖,成為中共踐踏人權、鎮壓人民的掩護體。這是企業。而一些國家也因為商業的利益對中共的惡行,漠不關心,漠不作聲。這是國家。

古訓往往是很深刻的。如果一個國家或公司上下只會重視經濟利益,而忽略了道德人心,則會造成有權者為了利益貪贓枉法,無權者為了利益殺人害命,那麼國家與公司的前景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因此,對於國家與公司來講,正義與良知比經濟利益更為重要。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商業社會裏,似乎一切都已經有價,即使是昂貴的黃金也有一個大致固定的價格。然而,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技術怎樣發達,人世間的正義與良知及真理卻是永遠無法折價計算的。正因為它無價,他才是世上至高的存在。由此可見,不管是團體還是個人,見利忘義都是一種無恥的行為,不顧後果所做的其實都是貪小利舍大義之舉,是最大的得不償失。

其實,我們都知道那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因為盲人都是從感觸到的局部來認識大象所以他們都不能看到真相(像)了。但要說生活在這世界中的我們,何嘗不是盲人摸象。可能大家都不能接受了。我們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麼是盲人呢?我們看到的不就是全部的現實嗎?其實啊,我們能夠看到的不就是我們肉眼能夠看到這些東西嗎?那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呢?其實那是很多很多的。現代科學也認識到了另外空間的存在,多維時空的存在那不都是超越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世界了嗎?那說我們是盲人摸象又怎麼不對呢?我們都能看到一人在這個世界中出生了,長大了,去世了。那不過就是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部分。生命在出生前,去世後的過程我們的肉眼看不到罷了。但都是真正的存在著。甚至現代科學也能夠證實這些存在了。其實在修煉界的人的眼裡,包括古代的佛教道教中修行的人,孔子聖人他們都是看到了我們肉眼瞭解的所謂現實以外的世界,所以他們才發現我們所謂的現實其實是最不現實的東西。而對於人來說,道德,仁義,這些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其實都是真實的存在。而且他們都決定著每個人生命中的福與禍。那他們不是更珍貴的東西嗎?

 

來源:明慧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