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陸債券市場重大轉變 央企成最大的違約源頭

大陸債券市場重大轉變 央企成最大的違約源頭

【彭博】–中國信貸市場幾十年來一直抱有一種信條:央企若是遇到麻煩,總會得到救助。

現在,投資者不那麼確定了。

伴隨對中國財政部控制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的擔憂情緒升溫,該公司美元債創紀錄重挫,引起人們對市場影響蔓延的擔憂。

儘管華融表示能獲得流動性而且正按時付款,但債券價格暗示,投資者正為重組可能性做準備–這將是中國自1990年代後期金融危機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而華融及另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正是誕生於那場金融危機。

無論是否真會重組,華融債券下跌彰顯了這個全球第二大信貸市場的歷史性轉變。隨著中共政府減少對信用狀況較弱借款人的支持,以降低道德風險,國有企業取代私營企業成為中國最大的違約源頭。

惠譽評級數據顯示,2020年國有企業795億元人民幣(121億美元)境內債券違約,規模創最高紀錄,占境內債券違約規模比例從前一年的8.5%升至57%。2021年第一季度,這個比例進一步竄升至72%。

擺在投資者面前的一大問題是,中共政府在化解隱性擔保過程中願意忍受多少痛苦。迄今為止違約的國企沒有一家被視為具有像華融一樣高的系統重要性。

中共當局試圖在加強市場紀律與避免信心突然喪失而引發潛在危機之間取得平衡。但是,圍繞華融的動盪彰顯了投資者情緒惡化之快,即便經濟形勢正在增強。部分華融債券每1美元面值價格已經跌到80美分以下。

惠譽評級分析師Shuncheng Zhang稱,隨著國企成為主要壓力源,中國信貸市場正進入一個新時代。他補充道,無論華融結果如何,決策者都可能允許國有部門更多違約。

在中國考慮要支持哪些公司之際,風險很高。惠譽彙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國有企業境內債券未償餘額相當於3萬億美元,占整體餘額的91%。國際投資者持有此類債券的占比雖然較低,但隨著中共加大力度開放金融市場,這個比例也在不斷上升。

儘管華融債券暴跌的速度讓一些投資者受到震撼,但該公司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潛在風險來源。在今年早些時候因受賄被執行死刑的原董事長賴小民領導下,華融業務擴大到證券交易和信託等領域,大大背離了這家公司幫助銀行處置不良債務的成立初衷。

周二華融債券跌勢加速,並蔓延到包括房企在內其它一些中國發債主體,因《財新》一篇報導討論了包括華融破產在內的可能性。惠譽、穆迪和標普仍將該公司視為投資級,不過三家公司均表示將評估評級下調可能性。

中國華融債券周三延續下跌,每1美元面值價格一度下跌5美分。根據彭博彙編數據,一支2022年到期債券的收益率達到35%。

標普分析師Charles Chang稱,一定程度的風險蔓延對中國債券市場是健康的,表明投資者在應對不斷變化的風險水平。他表示,與幾年前相比,最近國企違約在同行債券中引發的反應更為強烈。

「新思路是只要不造成系統性風險,就不一定需要紓困,」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分析師Ivan Chung表示。「預計未來會出現更多國企違約,但可能集中出現在財力較弱的地區,以及歷史遺留債務及勞動力負擔較重的部門。」

目前尚不清楚中共領導人是否討論過華融債券持有人的命運。

據彭博周二報導,中共財政部據悉正考慮將其持有的股權劃轉給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旗下的中央匯金。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股權劃轉計劃的其中一個考慮是中央匯金在處置債務風險上更有經驗,財政部計劃在未來數月完成上述交易,不過上述方案尚待國務院審批,存在變數。

「如果能實現這筆交易,可能會提高向華融提供財務支持的靈活性,」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Dan Wang表示。「但這也表明華融債務風險可能遠超市場先前預期。」

原文標題

China Huarong’s Plunging Bonds Point to Major Market Shift(2)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