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原價500元的杯子,二手賣2萬?「炒鞋」之後,有人開始「炒碗」了

原價500元的杯子,二手賣2萬?「炒鞋」之後,有人開始「炒碗」了

一隻磨砂玻璃碗,顏色由白漸變成透明,藏著整齊的小氣泡,碗有自己的名字,叫「雨音」——雨點的聲音。

市民唐晴在一個美食博主的圖片裡對這一隻「雨音」一見鍾情,終於在二手網站找到蹤影。一問價格,她傻眼了——2萬元。

她後來才知道,去年「雨音」的作者曾經在上海開過展覽,下午1點開始,凌晨5點就有人去排隊。而「雨音」剛剛推出時,售價才500多元。

有人是真心喜歡,有人買到後立即在二手網站高價轉手。甚至有人專門在北京、上海或日本多個城市代購,「服務費」不菲。

就像「炒鞋」一樣,這些原本為生活「錦上添花」的食用器具,頻頻賣出天價。

「代購」「抽籤」,炒鞋的玩法一樣不落

尋覓「雨音」的過程,讓唐晴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淘寶上搜索「雨音」,她雖然找到多件商品連結,但一問幾乎全都「沒現貨」。

「怎麼可能有現貨?只有等作家(日本對創作者的稱呼)辦展覽,或者去藝廊代購。」這些賣家回復之後,通常都會把唐晴拉進一個微信群,群里上百號人,都和她一樣盼望有一天能買到心儀的食用器具,但等待的時間以年為單位:「沒想過買一個碗還會這麼折騰。」

而閒魚上一些賣家,則會直接告訴她,「要麼高價收,要麼肯定等不到。」記者聯繫上其中一名賣家,對方表示:「很多熱門款式要麼產量極其有限,要麼根本不會再出。比如很多人追逐的『雨音』系列,作家明確不想再做了。不翻幾倍價格,再久都買不到。」

原價500元的杯子,二手賣2萬?「炒鞋」之後,有人開始「炒碗」了

閒魚平台上的「雨音」系列基本不售,但剛推出時的價格僅人民幣500元左右

強大的需求催生了職業炒家。去年上海一家藝廊展出琉璃食器,多名斜挎小包、開著手機直播的中年男子衝進去,一邊拍攝展出器皿,一邊讓網上的人競價。此前另一家藝廊同類展出時,沒有預料到有「黃牛」提前排隊要求「包圓」,險些現場衝突。

針對這樣的情況,不久前日本玻璃作家西山雪在北京一家畫廊開展,只有在該畫廊提前消費到一定程度的客人,可按消費金額換取購買額度,購買產品經過抽籤而定。儘管條件頗為苛刻,仍有不少人參加,有人直言:「哪怕抽到的是不喜歡的,加幾千塊賣掉也是賺了。」

天價「炒碗」合理嗎?

一些知名手藝匠人的器具,就像一支待漲的「潛力股」。不久之前,日本的陶瓷作家黑田泰藏傳出逝世消息,閒魚上他的作品全部下架,再上架時價格普漲:一隻小茶杯4800元,一個10厘米高的小茶筒,有三處磕傷,要1.58萬元。

原價500元的杯子,二手賣2萬?「炒鞋」之後,有人開始「炒碗」了

原本就昂貴的黑田泰藏瓷器,因傳出其本人過世再次漲價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日用器具頻頻賣出天價,其實並不奇怪。「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有收藏瓷器等器皿的傳統,另一方面,相比流水線製造卻刻意控制產量的球鞋,受追捧的食用器具全靠手工製作,產量也的確有限。」經營一家藝廊的陳先生告訴記者,相比球鞋的主要受眾群是年輕人,這些日用器具的受眾面其實更廣:「比如男士飲酒喝茶,需要杯子,而女性在烹飪、插花等方面對碗盤和花器的需求量大。」

「無論是收藏還是使用,器具應該回歸大眾視野,而不是成為『黃牛』牟利的工具。」唐晴和很多消費者都覺得,「炒碗」群體的存在,一方面讓希望收藏使用的消費者無法按正常價格購買,另一方面天價產品的實際收益並沒能讓創作者們獲益。

陳先生告訴記者,作為經營者他們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限制購買數量、提高消費門檻等,不少作者和匠人也公開呼籲粉絲們「如果喜歡就不要在炒家手上買東西」。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