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劉曉:斯大林“文學總管”自殺前 給蘇共中央留下一封遺書

劉曉:斯大林“文學總管”自殺前 給蘇共中央留下一封遺書

(《毀滅》俄文版,網路圖片)

1956年5月13日,在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發表抨擊斯大林的秘密報告后不久的一天,蘇聯作家協會主席、也是中國人所熟知的《青年近衛軍》和《毀滅》兩部小說的作者阿列克塞·法捷耶夫在莫斯科郊外的家中開槍自殺,走上了自我毀滅的絕路。

關於法捷耶夫自殺的原因,當時蘇共中央的訃告中是這樣寫的:“法捷耶夫多年來身受嗜酒過度之苦,在抑鬱狀態中做出了反常之舉,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事實嗎?

法捷耶夫的兒子後來在接受採訪時予以否認,“所有關於爸爸是一個惡習難改的酒鬼,被關在家裡的說法都言過其實。爸爸有時在創作不順利時,才會狂飲。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喝醉的樣子。他死後,屍體解剖中沒有發現硬變,在他的血里一點酒精都沒有。在他死前三個月,他一滴酒都沒沾過。”

那作家自我毀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生前的絕望

法捷耶夫自殺前,給蘇共中央留下了一封信,它被存放在蘇共中央檔案館里。傳說蘇共中央曾下令銷毀這封信。1990年蘇共黨報公開刊登了這封信,信中寫道:

我看不出再活下去的可能,我為之奉獻終生的藝術已被黨的自負而無知的領導所扼殺,現在已無法挽救。我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現在文學界所謂的“好乾部”是一些暴吏和卑躬屈膝的小人;文學界的好人過早地夭折,剩下的人稍稍能創造真正的價值,不到40-45歲就離開人世……,把文學工作交給了那些不學無術的卑劣的小人來領導。少數人在年青時心裡還燃燒着正義的神火,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神聖的火焰很快就熄滅了。在人們心中再也沒有能激勵創作的動力了。三年來儘管我的請求沒有被採納,我還是要對管理國家的領導人說以上最後的希望。請把我與母親葬在一起。

從作家的遺書可以看出,作家對那個時代充滿了絕望,而這與斯大林的罪行被揭露,自己作為斯大林“文學總管”被聲討緊密關聯。更重要的是,赫魯曉夫雖然揭露了斯大林在肅反等運動中的罪惡,但對於其諸多政策並不想改弦更張,包括對意識形態領域(文學創作)的控制。法捷耶夫曾向赫魯曉夫提交了三份報告,多次求見,希望蘇共能改善黨對文學的領導,使作家協會民主化,使自己從不必要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但赫魯曉夫卻始終拒絕見他,並建議法捷耶夫療養。自此,法捷耶夫被解除了作家協會的領導職務。

而這或許是自負且認為被蘇共拋棄的法捷耶夫走上絕路的推手,因此發出了“我看不出再活下去的可能,我為之奉獻終生的藝術已被黨的自負而無知的領導所扼殺,現在已無法挽救”之音。

走上成名之路

法捷耶夫1901年出生。受親戚的影響,17歲時加入了蘇共,後來還參加了紅軍游擊隊,20歲不到就成為旅政委,並出席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參加了鎮壓喀琅施塔的“叛亂”。其後到莫斯科礦業學院讀書,尚未畢業,就接受蘇共命令從事黨務工作。

從1927年起,決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革命的法捷耶夫,就一直在莫斯科從事文學創作及相應的組織活動。而此前的1915年到1926年,他根據自己在遠東參加游擊隊的經歷,寫出了長篇小說《毀滅》,該小說被魯迅由日文翻譯成中文,名為《潰滅》,內中的“高大人物”成為中共黨員效仿的模板。

小說描寫了蘇共黨員萊奮生領導的游擊隊,如何與日軍和白軍作戰的故事。在讚揚萊奮生的同時,還批判了個人主義者密契克,因為他“害怕犧牲生命,所以出賣了組織”。顯然,小說雖然充滿了模式化,但政治正確使其廣為傳播,法捷耶夫也聲名鵲起,並成為無產階級作家協會(拉普)的主要人物。

這樣的法捷耶夫也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在後來斯大林解散一切文學社團,組織全蘇作協的時候,法捷耶夫成為了作協主席,同時還成為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

效忠斯大林

當上了作協主席的法捷耶夫,不得不秉承斯大林的旨意,充當他的文學總管,斯大林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蘇聯的文學家愛倫堡曾說,斯大林與法捷耶夫的關係是“元帥與士兵”的關係。法捷耶夫自己也承認,他一生最敬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媽媽,一個是斯大林,而他們也是他最怕的兩個人。

有兩件事可以看出法捷耶夫是如何聽斯大林的話的。一件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強迫修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時的初稿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原稿中的保爾是為了烏克蘭人民利益而參軍的。對此法捷耶夫寫信給奧斯特洛夫斯基:“這樣寫不行,有幾個問題需要修改,不要搞民族主義。”而這正是斯大林的意思。

另一件是法捷耶夫被迫修改自己的小說《青年近衛軍》。這部小說創作於1945年,說的是納粹佔領小城克拉斯諾頓后,一些年輕的共青團員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有紀律的組織“青年近衛軍”抵抗德國納粹。小說出版后,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第二年還獲得了蘇聯國家獎斯大林獎金一等獎,後來還被拍成了電影。但彼時斯大林並沒有仔細看過這部小說。

解密的蘇聯檔案顯示,歷史上青年近衛軍組織是蘇聯青年自發建立的,法捷耶夫最早的版本也忠於這個事實,但其後卻遭到了仔細閱讀過小說的斯大林的嚴厲批評:“作品中缺少對黨組織領導的描寫。”於是法捷耶夫立即進行修改。在1951年出版的修訂本中,改成了黨組織是如何領導這些青年同德國納粹戰鬥的。不過,他曾對人說,這本書改的不成樣子。他的兒子也表示父親不得不對這部小說作修改,只有家裡人知道,父親承受了多麼大的痛苦。這說明他的內心是知道這是違背文學規律的錯誤政策,但他又不得不執行。

法捷耶夫的兒子提到,有人曾告訴他父親第一次害怕的事。當時他是《紅色處女地》雜誌的主編,準備刊登波拉多諾夫的中篇小說《利益》。小說的字裡行間表現出能引起人們不滿的情緒(後來這些詞語被勾掉了)。在修改中,父親要突出這個思想,強調要在一些地方用黑體字出版。斯大林讀了這篇小說后,直接在黑體字旁邊寫道:“惡棍!”他把法捷耶夫叫去狠狠地大罵了一通,法捷耶夫臉色蒼白地從斯大林那裡離開。

顯然,對斯大林的恐懼或許也是法捷耶夫選擇秉承斯大林旨意而行的原因之一。

另據蘇聯解密檔案,據初步統計,從1934年作協成立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共有2000多名作家被判刑、流放、勞改和處決。作為作協主席的法捷耶夫,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參與了其中,因為他在不少處罰作家的決議上籤了字,儘管當時的他根本無力改變任何決定。

也正是基於此,在斯大林遭到批判后,作家們也將矛頭指向了斯大林的文學總管法捷耶夫。法捷耶夫備感痛苦,因為斯大林時期他自己活的也很壓抑。

法捷耶夫的兒子透露,在死前幾個小時,法捷耶夫與其姐姐談過話。他對姐姐說:“別人認為我能對他們有所幫助,其實我什麼忙也幫不上。”原因當然是他不過是斯大林的走卒。

結語

在指責聲和被蘇共新領導層的漠視中,法捷耶夫選擇了自殺之路,而他希望葬在母親墓旁的遺願也沒有實現。隨着歲月的流逝,他的名字也逐漸被世人所淡忘,而他的悲劇在共產國家並非是特例,蘇聯、東歐乃至中國,都可以找到不少這樣的悲劇。如何避免這樣悲劇的發生,蘇聯、東歐民眾都已經做出了選擇,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