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毛澤東林彪恩怨始末

毛澤東林彪恩怨始末

作者按:《這不是黨史系列》是我最早寫的歷史系列。基本上也是見光死系列。補錄於此。其中寫毛澤東和林彪關係這篇是重中之重。我寫歷史的文章大家可仔細讀三篇:剖析中共鬥爭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毛林恩怨始末》,剖析扭曲近代史的《糊塗的國恥:誰燒了圓明園》,剖析地方史、宗教史的《高原陸沉:藏傳佛教探秘》。

三篇都是窮盡考據、耗盡心血的研究文章。都可算顛覆三觀的歷史。咬牙看完是一定有收穫的。但是毛林關係這篇可能寫得略為艱深,需要一定歷史基礎。但是不妨礙閱讀。

2016-12-29二大爺

林彪在溫都爾汗墜亡已經整整四十年。出於複雜的原因,關於林彪,這四十年仍然是迷霧漫天。一個戰功蓋世的軍事天才,一個欽定的接班人,最後淪落到居然要乘機叛逃,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這個標誌著文革實質性破產的事件到底玄妙何在,它到底還有什麼未被發現的意義,要說清楚這些,不能不細究毛澤東和林彪的關係。

一、井岡肇始

翻閱林彪的履歷,可以毫不含糊的說,他是毛氏從井岡山時期開始的第一嫡系。林彪21歲從黃埔四期畢業後,經北伐和南昌起義,上井岡山後火箭般躥升,24歲就當上軍團長獨當一面。與彭德懷、黃公略一起,成為紅軍三傑。能夠從一堆人才中脫穎而出,固然有黃埔背景,見識過人的幫助,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毛澤東不遺餘力的栽培和提拔。

毛澤東當年初上井岡山,立足未穩,無以自恃,在黨內和軍內都亟需培植自己的人。林彪正是毛氏著力培養的第一嫡系。上井岡山前,林彪資歷尚淺,跟留法派、留蘇派都扯不上關係,背景簡單,和朱德、王爾琢之類已經成名的人物比起來,實在是培養的好苗子。而林彪也沒有辜負毛氏的慧眼,在幾次反圍剿的鬥爭中,表現突出,戰功卓著,已經表現出名將的派頭。

年輕時候的林彪涉世未深,恃才傲物,對於毛氏用心良苦的提拔和拉攏還不是很感冒,經常干出些讓毛難堪的事情來。比如多次寫信給中央,要求離開井岡山打游擊。惹得毛氏大怒:你這個娃娃,懂什麼!對於毛氏一生得意的“四渡赤水”之役,林彪也另有評價。他認為“盡走弓背路”,這樣下去會把部隊拖垮。所以,在會理地區休整時,他向中央寫信,公然要求剝奪毛氏的指揮權:“毛、朱、周隨軍主持大計,請彭德懷任前敵指揮,迅速北進與四方面軍匯合。”對此,毛氏當時雖未發作,但此後一直牢記在心,認為這封信是彭德懷鼓動起來的,在廬山會議上就此大做文章,這個後面會詳說。紅軍長徵到了陝北之後,林彪不堪在毛氏的羽翼之下無所作為,一心想到陝南去打游擊,為此甚至多次抗命不遵。毛澤東為此盛怒不已,批評林彪“紅一軍團不是你林彪的私家兵”,更把林彪調往新成立紅軍大學任校長。

事實上,儘管這個時期的林彪屢逆龍鱗,但是毛澤東正值上升期,加上對林彪性格的了解,並沒有改變林彪在其心目中第一門生的地位。如紅軍大學校長的職位,實際上頗有學孫文任命蔣中正為黃埔軍校校長的意味,紅軍大學的學員,建國後混得最差的也是中將——作為校長的林彪,掌握的可不是一般的資源。

當然,林彪和毛氏關係牢不可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林彪的堂兄林育英(即張浩)。1935年,林育英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從蘇聯回國,與毛澤東配合默契,假傳共產國際聖旨,為毛最終度過張國燾的分裂危機、確立中共領導核心地位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林育英因病去世時,毛氏親自為其抬棺。抗戰初期,八路軍只有區區3個師的編制,林家兄弟就居其二,林彪任115師師長,林育英任129師政委,從中可以看出,林家兩兄弟對於毛氏的重要性。

盧溝橋事變後,毛氏立即把林彪這隻猛虎放歸山林,林的115師旋即在平型關建功,大壯共軍聲威。但是林彪樂極生悲,路過閻錫山防區時被閻部隊誤傷,從此落下一生都未治癒的病根。對於林彪的受傷,毛氏大為緊張,為了不至於讓自己的王牌再冒任何危險,毛氏將林彪送入蘇聯,一去五年。直到延安整風才回來。

延安整風,本質和文革無二,可謂我黨歷史第一次長時間、大面積的黨內清洗。毛氏打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大旗,以歷史審查、上綱上線、連坐株連等手段,開創了以群眾運動之名運動群眾的先河,徹底肅清了黨內殘留的反對勢力,豎起了“毛澤東思想”的大旗,最高領袖的威權再無人能夠動搖。延安整風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為其後曠世浩劫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的種子。在這次整風中,出力最大的劉少奇、康生、彭真等人迅速躥紅。林彪則受到特殊的保護,在長達四年的清洗運動中,基本超然世外,備受呵護。運動一結束,林彪就被派往重慶參加國共和談。

二、曠世功勳

毛氏在八年抗戰中,明里喊口號,暗裡練精兵,當蔣介石用血本換來對日勝利時,共軍已長成大樹,不可小視。但此時的毛氏還不具備全面叫板的實力,誰能搶到日本人留下的東三省這塊大肥肉,成了決定國共雙方力量消長的關鍵。日本一投降,1945年10月,毛氏迅速調集全黨精英,讓林彪拉起十幾萬人的隊伍跑步進入東北。

日本人在東北苦心經營十餘年,工業基礎已初具規模,再加上關東軍百萬人馬遺留的武器裝備,東三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和毛氏的當機立斷不同,蔣中正未能摸清蘇聯人的意圖,天真的寄希望於締結新的中蘇條約,順利接收東北。等到發現史達林真實的目的是拖延時間,等待中共入主後,才慌忙不迭的調兵遣將,但是先機已失,斷難再來。解放軍在蘇聯人的幫助下,進入東北後直接收編了部分關東軍精銳以及日本人遺留的大批武器,迅速搶占了大量戰略要地。日本外務省調查局局長加藤松平曾經在1948年9月28日對外公布關東軍調查數據,日本前關東軍官兵及家屬,共有14萬人投降後被解放軍收編,其中起碼有6萬名日軍直接為解放軍服務,做技術和戰術指導,也有直接作為僱傭軍同國軍交戰的。所以解放軍一入東北,就積累起足以匹敵國軍的巨大資本。再加上林彪出關,如蛟龍入海,得雲致雨。

林彪入東北,猶如韓信平齊國。都是靠偏師而定全局。初入東北,東北局書記彭真因為和林彪不和,令得毛氏痛下決心,調高崗輔助林彪,林彪集東北的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有了大展拳腳的空間,在軍事上的天才開始爆發出耀眼的光芒。

經過初期在強攻四平的短暫失利,林彪通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作戰,殲滅大批國軍,肅清了中小城市的國軍力量,在一年內就將東北軍擴展至50餘萬,此消彼長,解放軍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反超國軍。1947年5月後,林彪率軍轉入反攻,連續發動秋季、冬季攻勢,將國軍壓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處互相不能聯繫的孤立地內,東北解放區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到1948年8月,距離林彪入東北不到3年時間,迫使國軍三換主帥,通過吐故納新、招降納叛,林彪麾下的東北軍已經如魔術般的擴展至103萬之巨,論裝備、論戰鬥力,都已無可匹敵,成為共軍席捲天下的強力資本。1948年11月,林彪發動遼瀋戰役,全殲國軍關外力量,國共內戰形勢開始逆轉。

林彪主政東北期間,儘管大部分時候都遵毛氏的旨意,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將派頭也不小,比起紅軍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1945年11月,毛氏要林彪在錦州地區與國民黨軍隊決戰,而林彪的意見完全相反,放棄錦州,避免決戰,電報來往,毫不讓步。毛氏拗不過林彪,被迫同意。1946年4月,四平攻堅戰進展不順,毛氏頭腦發熱,電令林彪死守,號稱“要把四平變成東方馬德里”。而林彪守到五月,即先斬後奏地放棄了四平,並在電文中毫不諱言的說“請主席頭腦清醒考慮之”。這種以下犯上的話,放在建國後,必死無疑。在內戰的關鍵時刻,毛氏最終採納了正確的意見。這和他建國後的睚眥必報是有天淵之別的。

1949年3月,林彪率領改稱第四野戰軍百萬雄師入關南下。一路望風披靡,勢如破竹,過長江,取武漢,迫降程潛,圍殲白崇禧,解放大西南,直達海南島。成立中南軍區司令部,共軍空軍亦脫胎於林彪麾下的14兵團。當此之時,林彪下轄六大軍區,統軍超過150萬,從北到南,席捲宇內,威振四海,論軍功,共軍將領實無過其右者。韓信之功,莫過如此。

三、朝鮮辭將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每一個新王朝開始都不會缺少的劇目。天天讀歷史的毛氏當然對此很熟悉,所以,建國伊始,他就開始杯酒釋兵權。將領們在黨和政府之中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名分,自然也就對國家事務不享有發言權。1952年毛將各大區的書記調進中央,各大行政區不久之後也被廢除,加強了中央集權。林彪的四野最為兇悍,自然難逃削藩。毛氏以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職務,明升暗降,解除了林彪實際的兵權。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毛澤東林彪恩怨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