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停火不停戰 古今六宗歷史案例盤點

停火不停戰 古今六宗歷史案例盤點

三年慘烈的戰爭后,1953年8月朝鮮南北雙方停火,但到目前為止仍未簽署和平協議。朝鮮戰場上加拿大旅指揮官埃拉德(左)在讀1953年8月2日報上關於停火的新聞。

朝鮮半島南北停戰60多年後,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最高領袖金正恩在當年簽署停戰協定的板門店舉行歷史性的"文金會",共同發表《板門店宣言》,並宣布爭取2018年年內結束戰爭狀態,開啟半島歷史上的"新時代",令國際間對朝韓簽訂正式和平條約抱以期許。

一個十分相似的例子是台灣海峽兩岸。

"文金會"之前有"習馬會"。2015年11月台灣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談,是1949年來首次。

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國共兩黨爆發過三次內戰,第三次(1945-49年)以國民黨民國政府退居台灣、共產黨在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告終。

但是,雙方沒有簽過停火協定或和平協議,硝煙散盡后近70年,海峽兩岸理論上仍處於戰爭狀態。近30多年來,兩岸官方和民間交流往來逐步擴大加深,尤其是民間的經貿投資、探親、旅遊、通婚、遊學和文化交流等。官方層面圍繞"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出現的摩擦和反覆較多。

翻翻歷史,可以發現曾有不少停火不停戰狀態長時間持續的先例,時間跨度可長達2100年。

古羅馬和迦太基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羅馬帝國和迦太基帝國發生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Punic Wars),因為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Punici)。

布匿戰爭以羅馬軍隊佔領並摧毀了迦太基告終,但雙方沒有任何停戰或和平協議。

快進2100多年,到公元1985年,意大利的羅馬市和突尼斯郊區的迦太基市舉行和平協議簽字儀式,由兩個城市的時任市長簽署了和平友好協議。

荷蘭和錫利群島( Isles of Scilly)

英國康沃爾的錫利群島和荷蘭王國之間曾經的戰爭和持續300多年理論上處於戰爭狀態,基本上被人遺忘殆盡。

1651年,英國內戰末期,荷蘭派艦隊前去支援議會派,受到盤踞在錫利的保皇派軍隊的炮火攻擊,荷蘭要求賠償而未果。

因為當時議會派控制了英格蘭大部分地區,荷蘭王國便跟錫利群島單獨宣戰。據史料記載,後來議會派軍隊打敗了保皇派,佔領錫利,荷蘭軍隊離去,但沒有簽和平協議。

荷蘭駐英國大使 Jonkheer Huydecoper1986年跟英國錫利群島簽署和平協議,正式宣告一場持續了335年的“戰爭”結束。

1986年,事情過去了335年,因為住在錫利群島的歷史學家羅伊·鄧肯(Roy Duncan)在故紙堆里發現了這段往事,給荷蘭駐英使館寫信核查。

這樁令人莞爾的歷史公案的完美結局是,荷蘭駐英國大使專程到錫利群島簽了和平協議。

日本和黑山(Montenegro)

黑山在1904-05年的日俄戰爭期間作為俄國盟友參戰,日本獲勝后與俄羅斯簽了和平協議,但黑山沒有參加簽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山變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的一部分,即後來的南斯拉夫。

所以理論上黑山和日本在漫長的100多年裡始終處於交戰國狀態。

到了2006年,黑山宣布獨立。為了跟日本建立邦交,必須先把歷史舊賬清了,雙方這才簽了遲到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協議。

俄國和日本

俄國和日本的島嶼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涉及俄羅斯所稱的南千島群島,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

美英蘇《雅爾塔協定》規定,“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尾,日本宣布投降前幾天,蘇聯對日宣戰,隨後派兵佔領了國后、擇捉、色丹和齒舞四島;

1946年2月,蘇聯單方面宣布將千島群島、南庫頁島及齒舞、色丹兩島併入蘇聯版圖,日本朝野對此不予承認。

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署和平協議,蘇聯沒有參加,但1956年跟日本簽了一項結束戰爭狀態、恢復外交關係的聯合聲明。

由於在島嶼主權問題上雙方互不讓步,兩國至今未能簽署作為兩國關係基礎的和平條約。

拆除柏林牆之後不到一年,東、西德統一,德國和二戰同盟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正式宣告結束。

二戰同盟國和德國

1945年5月,德國向同盟國投降,隨即被戰勝國切分成東、西兩部分,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代表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的前德意志帝國。

不久東西方冷戰開始,德國和二次大戰同盟國之間理論上的戰爭狀況一直持續下來,直到1990年東西德統一。

有一種說法認為,理論上的戰爭狀態為美國在西德駐軍提供了法律依據。

很多德國城市得在戰後重建。圖為1946年的德累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