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老薩說史216: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會戰-一(1/3)

老薩的歷史真相檔案之二百一十六(新抗戰系列之一百三十六)

2017-12-29 07:44

來源: 
博客

作者

作者: 
薩沙

老薩說史216: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會戰-一(1/3)

老薩說史216: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會戰-一(1/3)

豫中會戰最後階段的靈寶戰役還在激烈進行之時,侵華日軍已經集結重兵,準備另一場大會戰。

日軍計劃中的打通交通線的一號會戰,主要是打通從北平到武漢的平漢鐵路,打通從武漢到廣東廣州的粵漢鐵路,以及打通從湖南、廣東到廣西進而到越南的公路交通線。

豫中會戰是日軍計劃中一號會戰的第一階段,目的是打通平漢鐵路河南段。

桂柳會戰,則是第三階段,目的是打通到越南的陸上交通線。

日軍認為,豫中會戰難度不大,主要是平漢鐵路位居河南大平原,日軍出動16萬主力攻擊,豫中地區湯恩伯的12萬部隊根本沒有辦法阻擋,遠處的豫西蔣鼎文12萬部隊也無法救援,必敗。

至於桂柳會戰難度也有限。這裡地形是複雜了一些,卻是桂軍地盤。此次作戰必然以桂軍為主。但桂軍的數量有限,裝備也一般,而且可以預計桂軍出於自保的目的,也許會保留部分實力。

即便桂軍允許中央軍進入,預計參戰國軍總數不過10到15萬左右。而日軍可以出動約15萬大軍進攻,戰鬥力至少有3倍優勢,也是必勝無疑的。

日軍高層認為,一號會戰難度最大的就是長衡會戰。

長衡會戰的戰場在第九戰區,對手是薛岳。

湖南的第九戰區是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戰區,擁有兵力30多萬人,其中一半左右為中央軍。

湖南省的地形複雜,山地較多,河流湖泊縱橫,日軍重武器的優勢會被抵消很多,這對於日軍是很不利的。

同時,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岳是國軍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薛岳雖然性格較為傲慢,但是個出色的職業軍人。從1937年開始,薛岳就同日軍作戰,先後獲得多次勝利,包括武漢會戰期間重創日軍106師團。

他根據第九戰區的實際情況,推出了所謂天爐戰術,其實就是後退決戰。

第九戰區的國軍和日軍經過六年激戰,包括上高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冬季攻勢等最為慘烈的戰役。官兵傷亡很大,但也經受了戰爭的考驗。這裡國軍的老兵相對較多,作戰經驗比其他戰區都要豐富,戰鬥力也要強一截。

不過,我們客觀來說,第九戰區相對日軍並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

拋去戰時的宣傳不提,第九戰區曾經獲得了上高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但這幾次勝利,準確來說應該是打了一個平手,有些時候是我軍佔優,有些則是日軍佔優。

以長沙會戰為例,第一次是平手,第二次我方傷亡很大,差點頂不住,第三次則是我方大勝,日軍損失很大,互有勝負而已。

即便如此,這幾仗在抗戰中也是非常難得了,畢竟敵我裝備和訓練都太懸殊了。

為什麼能打的不錯?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敵我力量相對均衡。

任何一個將領都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創造奇迹。

美國西點軍校曾經統計過,近代戰爭的百分之九十幾,勝利一方都是實力佔優的。

也就是說,能夠以弱勝強的逆襲,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抗戰中,毫無疑問日軍是實力佔優的一方。以豫中會戰為例,日軍出動16萬主力,而我軍是24萬人。

就人數上似乎我軍多,但日軍武器裝備有絕對優勢,數百門重炮和600多輛坦克裝甲車,是國軍的十倍。

換句話說,日軍16萬相當於國軍至少32萬甚至40萬以上,24萬國軍自然不是對手。這是客觀實力的對比。

反例是,我軍勝利的戰例多是我軍實力佔優。

以大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為例,日軍兵力12萬人,國軍可以使用的總兵力是30萬人。

一般認為,日軍戰鬥力是同等數量國軍的2到3倍。也就是說,日軍10萬兵力,國軍在山地地形使用30萬人。那麼,第三次長沙會戰雙方實力是均衡的,日軍略佔優勢而已。

我軍又採用了正確的戰術,自然存在勝利的可能。

日本這個民族的一大特點是,非常擅長學習。日本人常說,失敗是成功的另一個起點。

經過三次長沙會戰的失敗后,日軍總結原因,認為主要還是戰力不足的問題。

日軍反覆研究,認為想要獲得長衡會戰的勝利,必須保證戰鬥力的絕對優勢。

此時第九戰區的情況卻並不好。

經過7年抗戰和無數次大戰,第9戰區傷亡非常大,武器損失嚴重又無法彌補,戰鬥力有着很大的減弱。

以最著名的74軍為例,3個主力師中的57師在常德會戰中全軍覆沒,重建以後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實力。另外2個師,每次參加會戰,傷亡從沒低於三分之一,很多時候甚至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士兵傷亡以後,補充的新兵素質越來越差。

抗戰前幾年,參軍的青年多是自願的,素質也比較高。但中期和後期,新兵是根據壯丁制度抽過來的。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搖號,搖中到誰就是誰。

換句話說,這些壯丁並非自願的,只是畏懼法律不得不來。

除了新兵以外,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無法彌補的。

從1938年開始,國軍失去了從西方獲得武器的來源,所有武器就是用一件少一件。

1937年底開始,蘇聯方面曾經軍售給我們20個簡裝師的武器裝備。雖是雪中送炭,但相對我們前3年傷亡上百個師來說,這點補充算不了什麼,杯水車薪而已。

1941年後,美國和中國結盟,開始對中國提供軍火物資。可惜,日本人更鬼,搶先切斷了滇緬公路。剩下唯一的運輸線路,就是飛躍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

這條航線前後犧牲了1000多美國飛行員,極為危險,運輸量也很小,根本無法有效補充陸軍裝備。

大家都知道,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是制式裝備,早在1942年美軍在北非作戰時就大量裝備,太平洋戰區也有很多。而且,巴祖卡火箭筒和火箭彈都是很輕的,不過幾公斤而已,應該屬於最適合空運的武器。

但直到1944年,國軍壓根就沒有這種武器。

在豫中會戰期間,日軍坦克第3師團長驅直入,高速突進。1個師只有1到2門反坦克炮的國軍根本無法抵擋,防線接連被攻破,差點崩盤。

而此時緊急增援的陝西胡宗南的部隊,才裝備了十幾個火箭筒,還是作為秘密武器使用的。但就是依靠這些火箭筒,在靈寶戰役一次伏擊中就擊毀擊傷日軍十多輛坦克裝甲車,迫使敵人逃竄。

所以,直到1944年,國軍除了空軍以外,根本沒有得到什麼軍火的補充。相反,還被迫抽調幾十萬精銳部隊去印度和雲南,參加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這對於兵力本來就嚴重不足的中國來說,實在是釜底抽薪。

飛虎隊領袖陳納德回憶視察薛岳第9戰區,認為情況很不好。一些部隊3個士兵才有1支步槍。

其他人的回憶也差不多。有意思的是,日軍也是同樣觀點。

此次長衡會戰中,日軍俘虜了大批國軍少年兵,一些完全是孩子的長相,還沒有步槍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國軍肆意抓壯丁。

根據當時的壯丁規則,進行抽籤決定。被抽中的男丁,就必須離開家去參軍。不過,當年中國農村都是靠男性壯勞力支撐。被抽中的,通常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一旦走了,家裡生存就會有嚴重問題。所以,逼迫無奈的農民家庭,讓這個男丁的弟弟去冒充。弟弟通常年紀較小,幹不了重活。這雖然殘忍,但為了生存,也沒有辦法。至於徵集壯丁的保長之類,自然知道這不是哥哥。但大環境如此,凡事也不能做絕,總之有人充數就行。這樣,這些少年就頂了哥哥的名字來到前線。前線的軍官當然不願意要這些少年兵,因為不能打仗,不能做重活,只能做勤務兵、號兵、衛生兵之類。可是部隊嚴重缺人,你不用就沒人,只能硬着頭皮用。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總之,到了長衡會戰爆發之前,第9戰區已經有很大的削弱。相比前三次長沙會戰時候,第9戰區戰鬥力至少減弱了三分之一。

相反,日軍實力卻增加了3倍。

在當年那種實力對比下,尚且打個平手。現在不用打,也知道誰贏誰輸了。

可以這麼說,長衡會戰沒有打響之前,輸贏已經定了。除非第9戰區超常發揮,日軍犯了重大軍事錯誤,不然絕對不可能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