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老薩說史217: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會戰-二(1/2)

老薩的歷史真相檔案之二百一十七(新抗戰系列之一百三十七)

2018-01-01 11:06

來源: 
博客

作者

作者: 
薩沙

老薩說史217: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會戰-二(1/2)

老薩說史217: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會戰-二(1/2)

日軍此次集結了36萬大軍,等於戰力為前三次長沙會戰的3倍。

前三次長沙會中,日軍也不能說是慘敗,雙方只是打了一個平手。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岡村寧次率領10萬大軍南下,國軍集中25萬人對付。日軍經過苦戰,接連突破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等防線,攻打到長沙城下,已經疲憊不堪。後方的所有道路都被我軍破壞,日軍重武器難以開進,只能依靠步兵炮和山炮發動進攻。

長沙附近還有薛岳的幾個主力軍以逸待勞,隨時準備反擊。精明的岡村寧次判斷局勢,認為不能按照計劃攻打長沙,慌忙撤退。

國軍立即尾隨追擊和側擊,造成日軍一定傷亡。但日軍是有計劃撤退,所以撤退中傷亡是有限的。

客觀來說,第一次長沙會戰是個平手。但從戰略上,我軍保住了長沙和自己戰區的領土,還殲敵1萬多人,也算是勝利。

經過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失敗后,日軍修改戰術,又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

指揮官阿南惟幾認為岡村寧次犯了分散兵力的毛病,讓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分幾路包抄長沙,攻擊力自然不夠。第二次長沙會戰,阿南惟幾集中12萬大軍採用中路突破,沒有其他包抄的戰術直接瞄準長沙南下。

日軍以往從來沒有在不過20公里內,集中這麼多主力師團的打法。當年台兒庄戰役面對10萬國軍和魯南如此廣大的地區,日軍也就只有兩個加強旅團而已。

這一點超出薛岳的預料,實戰中日軍採用集中兵力以保證絕對優勢的方法。以往日軍對付國軍一個主力師(4000到8000人),大體是使用1個3500人的聯隊,。但這次,日軍對付國軍1個師,就使用1個旅團(1萬多人),對付國軍1個軍(1萬多人)就使用1個師團(2萬多人)。甚至,為了對付74軍,日軍調動2個主力師團夾擊。

這樣一來,即便是74軍這種部隊也擋不住。反而為了避免被日軍合圍,這些部隊招架一通后就必須立即轉移。

這樣日軍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進展非常迅速,直接打到長沙城下。當時長沙沒有堅強部隊可以守,只能放棄。

但此時的日軍也犯了大錯。

為什麼岡村寧次會分兵作戰,不是他沒見識,不如阿南惟幾聰明,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第九戰區的面積遼闊,為了防禦這些廣闊地區,薛岳也被迫分兵駐守。

那麼,現在日軍集中兵力從中路突圍,雖然銳不可當,兵力雄厚,但薛岳也就可以將其他地區的部隊調動過來。

況且,湖南省北部的地形複雜,不太適合大兵團如此大規模作戰。兵力太多,日軍各部反而會互相交叉干擾,降低戰鬥力。

最終,日軍雖然佔領了長沙,但薛岳已經集中各部主力開始發動反擊。

此戰日軍經過苦戰傷亡也不輕,加上後勤補給全部斷絕,已經無力再戰,見好就收,迅速放棄長沙北逃。

薛岳同樣尾隨追擊,但收穫不大。

此戰日軍傷亡1萬人左右,並不算很嚴重,我軍損失則比第一次長沙會戰大得多。

客觀來說,這次仍然是一個平手,但顯然日軍佔了上風。

第三次長沙會戰就不同了。

此次阿南惟幾齣動9萬軍隊,再次發動對長沙的進攻。

因上次的失敗經歷,阿南惟幾調整戰術,也採用分路包抄的方法。

只是,此時日軍兵力比前兩次要少,我軍兵力卻從20多萬增加到30萬,直接可以使用的也有20多萬。

日軍這9萬人的綜合戰力,大體上也就等同於20多萬國軍。

這樣一來,雙方戰鬥力的差距就不大了,國軍就很有可能獲勝。

這次戰役,薛岳指揮的很好,畢竟已經有了兩次經驗。

在長沙以北,國軍各部拚死狙擊日軍,但卻並不戀戰,必要時則放棄陣地避免被合圍。

這些部隊的目的是消耗日軍的實力,疲憊日軍。

日軍經過苦戰,好不容易才殺到長沙城下,已經相當疲憊,彈藥也出現較大問題。

此時長沙附近已經集結了大量國軍,隨時準備反擊,也有強悍部隊防禦長沙。

此時,阿南惟幾要是聰明點的話,應該和岡村寧次一樣立即撤退。

但阿南惟幾很狂妄,強行命令部隊進攻長沙。長沙守軍利用現有工事浴血奮戰,擋住了日軍的攻勢。其中,嶽麓山上的炮兵起到很大作用。

嶽麓山上的炮兵陣地很隱蔽,日軍火炮和飛機都打不到,對日軍進攻部隊造成很大殺傷。其實日軍即便佔領長沙,只要嶽麓山還在國軍手中,就可以用火炮覆蓋長沙城。

經過多日攻勢,疲憊的日軍沒什麼進展。

這邊日軍偵察機發現長沙附近有大量國軍集結,等待機會發動反攻。

阿南惟幾這才慌了,命令部隊迅速撤退。但日軍此時傷亡較大,彈藥匱乏,國軍主力四面攔截追擊,想要撤退就比較難了。

最終,日軍在各路夾擊下倉皇逃回自己佔領區。

此戰日軍損失很大,傷亡有2萬多人,相當於進攻部隊的四分之一。國軍則有3萬多人,比日軍略多而已,相當不錯。

第三次長沙會戰,仍然算是一個平手,但顯然日軍吃了大虧,沒有實現任何戰前的目的。

薩沙說了前三次長沙會戰,目的是什麼?

至少告訴大家,第四次長沙會戰是必敗無疑的。

前三次,日軍兵力最多不過12萬,最少只有9萬。但此次日軍兵力高達36萬之巨,也就說是以往最多時候的3倍,這是什麼概念!

相反,國軍兵力卻有限。我軍第3次長沙會戰時期已經有30多萬兵力。但到了1944年長衡會戰爆發前,主力部隊調走了大半,餘下的只有20多萬人,大部分是雜牌軍。

雖然戰前蔣介石發現情況不對,緊急調動主力部隊增援第9戰區,這也就40萬左右。

正常來說,日軍因為有重武器的巨大優勢,防禦中國軍至少要保證多一倍的數量。也就是說,第9戰區想要獲勝,應該集中72萬主力才行。

現在你只有40萬,等於日軍總戰力的一半,那還能不輸嗎?

對此,日軍也是心知肚明。

在日軍多份戰史中都這麼寫:因為兵力比以往大得多,佔領長沙是沒有問題的。

長衡會戰在今天角度來看,其實是必敗的。

以第9戰區的實力,不要說能夠擊退36萬日軍對常衡的攻勢,恐怕就是自保不被日軍合圍殲滅都是比較困難的。

如果真的要在常衡和日軍決戰,國軍就必須儘可能多的集中主力,最低程度也要保證至少60萬到70萬以上的部隊,也就是綜合戰力和日軍大體均衡,不至於是天壤之別。

如果這個不可能保證,在常衡地區和日軍決戰,其實就是沒有勝利的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