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忍心百姓因戰爭傷亡 周太王讓國 仁政感化人心 人們扶老攜幼追隨他

不忍心百姓因戰爭傷亡 周太王讓國 仁政感化人心 人們扶老攜幼追隨他

不忍心百姓因戰爭傷亡 周太王讓國 仁政感化人心 人們扶老攜幼追隨他

古代帝王以德政治理天下。(網絡圖片)

不忍心百姓因戰爭傷亡,周太王讓國,仁政感化人心,人們扶老攜幼追隨他

因道德高尚,受到百姓的擁護,因施仁政,得到周邊少數民族的歸順,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君主有很多,周朝的先祖周太王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朝的先祖周太王是一位仁義賢德的君主,因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自願歸附,由於其積德行義,得到民眾的愛戴。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的一段故事:

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當時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周滅商朝後,百姓認為“王氣”始於亶父,故追尊為太王。他對百姓施以仁政,所以民眾都很信賴擁護他。

當時另有兩個部落,薰育和戎狄進攻周部落,想要奪取財物,亶父不與其計較,就給了他們財物。後來不久,他們又來攻打,想要取得周部落的土地和人口。民眾非常憤怒,想要抵抗。

可亶父說道:“民眾擁立君主,是為了讓君主為民眾謀利。如今戎狄來攻,是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歸我還是歸他,又有什麼區別呢?你們要為我而戰,要殺死很多人的父子,通過這種辦法讓我當國君,我不忍心做。”於是亶父帶着家人和親隨離開了豳,渡過漆水和沮水,經過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頓了下來。

沒想到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攜弱,復歸亶父到岐下。其他部落的人聽說亶父仁德,也多歸附。於是亶父改革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房舍,讓人們分別居住,並設置五官,各司其責。人民安居樂業,都歌頌周太王的功德。孟子曾經讚揚太王專愛他的妻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可見真正要想國家強盛,受人尊敬,靠的不是強權暴力,而是真正為百姓着想的德政。四方威服靠的也不是武力強大,而是仁政感化人心的結果。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