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隻雞 居然改變了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

喜歡明清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明朝曾擁有過一種新式武器,叫做“紅夷大炮”。其原型是歐洲在1600年前後製造的艦用長炮,明朝後期傳入中國,在引進該類火炮后不久,明朝就仿製成功了。

紅夷大炮在設計上要比當時明朝本土所使用的“大將軍炮”先進許多。其炮管長、管壁厚、口徑大,整體形狀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可承受爆炸時的衝擊力。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還有兩個圓柱形的炮耳,火炮可以此為軸調節射擊角度,並配有準星和照門,使得射擊更為精準。

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巨大威力,將攻城的后金大軍轟得血肉橫飛,屍積如山,並將努爾哈赤本人首次打傷,最後鬱鬱而終。一年後的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威,明軍大勝。

一隻雞 居然改變了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

那麼明朝的這些紅夷大炮都是哪裡來的呢?最早是打撈沉沒於東南沿海歐洲商船上的大炮而來的。

1620年九月,荷蘭海船在廣東曲江近海沉沒,地方當局派人下海打撈。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銃之外,一共撈得大銃36門。其中24門運往北京城。第二年,又從另外兩艘沉船上打撈出一批大炮。

這些沉船“大銃”中,就有一些出現在了寧遠的城牆上,將后金的八旗鐵騎打得落花流水。

當然了,這些先進的紅夷大炮也並非全部都是來自打撈,1624年,中國南方就已開始自主製造紅夷大炮了。虎門白沙巡檢何儒就鑄造了14門,其中幾門也被帶去了寧遠。

一隻雞 居然改變了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

在後來不斷的仿造過程中,明代工匠改進了鑄炮技術,使得製造出來的新型火器不但管壁更薄了,重量更輕了,花費也更少了,而且也比之前更為耐用了。而後金這邊,皇太極自從在火炮上吃了大虧后,也開始募集漢人工匠,最後終於製造出了超越明軍水平的大炮,比如現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的一門於1643年鑄造的“神威大將軍”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儘管明軍對紅夷火炮的仿製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但操作方法卻一直是當時許多明軍炮手的弱點。16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家已經用數學知識發明許多簡明實用的儀器工具,這與中國全憑經驗發射火炮的傳統方式,形成強烈對比。

這些工具有增進瞄準技術的“炮規”,這是最早的計算尺,它能將火炮發射所需的複雜數學和物理知識,變成簡單的標尺刻畫,可對射擊目標進行精確的距離測量和角度定位;此外,還有“銃尺”,可幫助炮手迅速計算出不同材質的炮彈和不同口徑的炮身所應填裝的火藥量。

耶穌會教士將這些先進技術輸入中國,徐光啟最先學習。而他的學生孫元化於崇禎三年(1630年)獲授登萊巡撫。他起用王征、張燾等信教官員或將領,並裝備大量的西洋火器,還聘請了以葡萄牙軍官特謝拉・科雷亞為首的顧問團。銃規、銃尺和矩度儀的使用以及裝彈填葯技巧的掌握,都是當時孫軍中相當重要的訓練內容,這些也是一般明朝軍隊所最欠缺的。最終,孫元化的部隊成為一支受西式訓練、採用西方武器的中國軍隊。

這支本應該受到重視的精銳部隊,竟然最後因為一隻雞的緣故集體兵變,直接導致了明清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逆轉。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清兵進攻大凌河城(今遼寧錦縣)。孫元化急令部下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這支部隊雖是奉命北上,沿途卻得不到官府的給養。至吳橋時,風雪交加,百姓懼兵,紛紛閉門罷市。一士兵不耐饑寒,偷了當地望族王像春的一隻雞。對方要求孔有德將此士兵“穿箭遊街”,引發軍隊不滿,遂擁戴孔有德為主,發動吳橋兵變。

次年,在耿仲明的協助下,孔有德率眾佔領了登州。特謝拉・科雷亞及其葡萄牙炮手除三人倖存外,全部戰死。巡撫孫元化被叛軍放還,但最終還是被朝廷斬首棄市。徐光啟多年經營的事業就此毀於一旦,一年之後鬱郁辭世。

崇禎六年(1633年),孔、耿二人投降后金,向皇太極宣誓效忠,皇太極在瀋陽親自歡迎他們。孔有德的歸順,不僅令后金獲得大量精良的西洋火器,而且得到全套鑄彈製藥的技術以及瞄準的知識與儀具。經搭配八旗步騎兵后,在當時即形成一支幾乎無堅不摧的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