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危難時刻見人品

來源: 張鳴

作者: 張鳴

gonasdg 6

東漢靈帝時的第二次黨錮之禍,可真是大禍,黨人被禁錮在家,那是輕的,領袖人物,只要被抓,就是有可能掉腦袋的。抓捕令下,多數的黨人領袖,都束手就擒,或像李膺那樣被拷掠而死,或者乾脆在獄中自殺。逃的人也有,最出名的就是張儉,一路北去,望門投止,即看見人家就投宿,一路上人人都收留他,最後,得以逃往北地的狄夷之邦,求得一條生路。只是,路上收留他的人,都倒了霉,接二連三為之牽連而破家殞命。而年幼的孔融,之所以出名,其實不是因為讓梨,而是因為收留張儉之事,兄弟倆爭死,有司見他年幼,還是讓他哥哥頂罪死了。

以人情論,張儉所為,倒也不算特別惡劣,無非想活命而已。但是,還在當年,張儉逃命之事,就已經為一些人不齒了。同為黨人領袖,但名氣不及張儉的夏馥聽聞了張儉之事說,「一人逃死,禍及萬家,何以生為!」於是剪掉了鬍子,毀容逃入山中,為人傭工,幾年下來,連自己的親弟弟,都人不出來他了。倒是沒有被抓,但受苦太過,沒趕上黨禁之解,自己就死掉了。

還有些黨人領袖,其實也是可以像張儉那樣逃,而且很可能逃得掉的,比如巴肅,投案之後,縣令不僅沒有把他送上去,反而自解印綬,即把大印丟下,棄官不做,像後來陳宮救曹操那樣,要跟他一起逃。但被他拒絕了。另一個領袖人物范滂,郡里督郵奉命來抓他,十分不忍,自己躲在傳舍里痛哭。范滂知道這肯定是為了他,於是到縣衙自首。縣令也是自解印綬,要跟他一起逃亡。但他卻說,這事只能我死才能了,何敢牽累你呢。他死的時候,才三十三歲。

當年士林的正義感還真是強,寧願為這些黨人領袖放棄官職,甚至身死破家之人,比比皆是。張儉為了自己逃命,一路連累他人,沒有一個人有怨言的。但是,別的領袖,還真就沒這樣的。寧可自己死,也不願意連累他人,不負自己的名望,也不負士林平日的擁戴。

人在危難時刻,最見人品,顯然,當年多數的黨人領袖,天下名士,諸如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之輩,除了一個張儉,還都經得起考驗,堪稱後輩士人的表率。在死亡面前,一個義字,噹噹響。所謂士人,就是讀書人,在那個時代,讀書人最可貴品質,就是氣節和人品。他們此前被人推崇,大抵是因為敢於仗義執言,不肯隨波逐流。而他們的死,也驗證了他們的確撐得起自己的名聲。

讀書人中的無恥之徒,即使在那時,當然也是有的。迫害黨人,抓捕黨人的,也不儘是宦官,也有讀書人的地方官在裡面。在那時,他們倒沒像後來的讀書人那樣,主動作惡,但迫於壓力,臟活也還是幹了。只是,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一個污點,幾輩子都洗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