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春秋大義背後都是利益

來源: 張鳴

作者: 張鳴

fd 4

西漢自漢武帝之後,用儒生做官,漸成風氣。這個轉折,還不在武帝時,漢武帝對於儒生,並不真當回事,即便是董仲舒,位不過江都相,兩千石而已。對他來說,聽儒生髮議論,就跟聽東方朔講笑話一樣,解悶的。武帝臨終,四個顧命大臣,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和上官桀,一個儒生也沒有。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漢昭帝時代,霍光秉政之時。

這個時候,京師長安出了一檔子事,始元五年,有一天,一個男子乘一輛黃犢車,打著一面黃旗,一身黃色的衣服。直奔政府所在的北闕,宣稱自己就是當日的衛太子。消息報上去之後,皇帝心裡發毛,讓朝中兩千石品級以上的官員前去辨認。衛太子死後,雖然被謚為戾太子,沒有平反,但朝中官員,對他印象都不錯,覺得他很冤。況且,衛太子之死,是在外地,京師一直有傳說說他沒死。所以,這個衛太子冒出來之後,凡是見過衛太子的人,都覺得挺像的。所以,一時間,沒有人說話,不能說是,也不肯說不是。

那個時代,沒有瞞得住人的事兒,消息傳出來之後,一傳十十傳百,京師上下人等,都知道了。這可是個大事,大家紛紛跑來圍觀,幾萬人涌了過來,人頭攢動,人聲鼎沸,那個架勢,大有就要出事的感覺。

漢昭帝做皇帝沒太多的時間,是否能孚眾望還不好說,人們都說衛太子賢,又無辜被冤,人心向之。朝中的公卿,又不說話。這種時候,如果有個敢於領頭的,喊一嗓子,興許朝局就變了,也未可知。霍光和漢昭帝也很緊張,下令禁衛軍待命闕下,以備非常。

然而,京兆尹雋不疑來了,他一到,就命令手下把這個「衛太子」給抓了起來。有人說,這個人是真是假還不知道,你這麼做,是不是有點不妥。雋不疑說,就算是真的,當年衛國太子違命出奔,再回來衛國繼承人不接納,《春秋》認可之。衛太子得罪先帝,即使逃亡不死,現在歸來,也是罪人。一場風波,就這樣結束了。

雋不疑在沒做官之前,是個專治《春秋》的儒生,跟董仲舒引用《春秋》斷獄一樣,用春秋來化解朝廷危機,也是老本行。雋不疑的當機立斷,讓霍光和漢昭帝鬆了一口氣,一起贊道,還是儒生靠譜。以後公卿大臣,應該多用明經曉大義之人。

其實,衛太子早就死了,經過審訊,發現此人姓成名方遂,是個算卦的術士,前衛太子的舍人(太子屬官)找他卜卦,對他說,他長得特別像衛太子。於是,此人就起了意,冒險來冒充一把衛太子,以圖富貴。當時的廷尉,連他的鄉人都找到了,最終確定就是一個假貨,遂腰斬之。

其實,就是算是真的,這個案子,大概也只能這樣斷。已經即位的皇帝和輔政的大臣,怎麼可能讓另外一個人死灰復燃,危及自己的地位。如果換一個狠角色,在事情剛冒頭的時候,就該馬上把人抓起來,讓百官去辨識,原本就是大錯,差點造成了一場危機。幸虧雋不疑及時趕到,把危機在萌芽狀態就撲滅了。用的,又是所謂的春秋大義,別人沒話說。

儒生的功能,就是可以用儒家經典替皇帝擦屁股的,以春秋大義替統治者危機公關,實在是太棒了。所以,儒生真是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