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麼懷舊

來源: 逝去的年代

作者: 謝泳

shansdgasd 0

1995年11月底,我為收集有關西南聯大的資料,曾去昆明一次,當時恰好許多西南聯大校友回昆明,紀念「一二·一」運動50周年和西南聯大校慶,我和當年的西南聯大學生一起交談,聽他們回憶和遐想,幾乎每日都沉浸在過去的歲月里……當時我感到最難忘的是這些聯大的學生那麼容易懷舊,容易被往事牽走……後來我整理資料,看許多聯大學生的回憶,好像能理解一點他們的情緒,因為那些歲月中畢竟有美好的東西。他們都已是70歲以上的老人,但他們懷念的也僅是自己的青年時代,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懷念自己的學生時代。

人老了是容易懷舊的,但所能憶起的,多數是溫馨的往事,不是一切過去都可以成為回憶的,就說那些聯大學生,為什麼不懷念50年代60年代或以後的生活呢?所以,我漸漸明白了一點,所謂懷舊,多數是懷念那些失去了的好東西。

我這幾日正讀張冠生先生的一本書,名為《鄉土足音》,這本書是寫費孝通的。費孝通晚年,特別懷舊,我過去讀他的散文印象就很強烈,這次讀張冠生先生的書,又見到費孝通先生許多這方面的資料。在一次追思楚圖南的會上,費孝通說:「我們上一輩人,很多知識分子身上,都有那麼一股勁,不去想個人榮辱和得失,腳踏實地,用自己的專長為社會做事情,始終都是一個樣子。現在,這股勁不大看得到了,應該把這一套接下去。」

1995年9月,在南京師範大學,費孝通又說:「教育是幹什麼的,我們民盟討論過多次,大家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提高人民的素質。可是,素質又是什麼呢?不能空講,要有具體內容,我說主要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講做人的道理和規則。現在似乎不大講這個了,怎麼做人不講了,光教你怎樣做一個工程師,怎樣操作電腦,怎樣考高分,教育變成一個很狹隘的東西了。比起來,我們上一代人倒清楚一點,抗戰時期,都懂得愛國,當個正派人,這是做人的根本。沒有了根本,怎麼去做人做事呢……」為什麼上代人知道教育的真諦而後來的人不懂了?因為文化精神不同了。1943年張清常先生給西南聯大師範學院附小寫過一首校歌,歌詞是這樣的:

在這裡四季如春,
在這裡有愛沒有恨。
我們要活潑精神,
守秩序,相敬相親。

我們讀書要認真,
知識要多,頭腦要清新。
能獨立判斷,能儉能勤,
發奮努力,好好的做個人。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唱著這樣的校歌長大,大概能做一個好人。因為能產生這樣的校歌的環境,是由許多文化因素構成的,就說這首簡單的校歌,後人就不一定能寫得出,不是文人學者笨了,而是不興這個了,所以人們才常常懷舊。

(選自謝泳著《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