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何明清時南方流行修族譜?追溯祖先,更為土地

為何明清時南方流行修族譜?追溯祖先,更為土地

近些年來,在傳統文化熱的帶動下,社會上掀起了修族譜的熱潮,與普通民眾關心自己祖上發跡於什麼地域不同,學者們更關心族譜的書寫背後折射出什麼樣的歷史本相。尤其是在明清時,族譜研究已經很深入了,學者們結合歷史學和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中讀族譜,讀出了族譜背後的歷史,也讀出了明清時期中國的人口遷移史。族譜中最常見的是關於宗族歷史的記載,其中包括祖宗的原居地,何時開始遷移,定居的過程,宗族的制度化進程和族規等等。

一、族譜的敘事結構

與北方相比,南方的宗族結構保持得較為完好,尤其是嶺南地區,宗族至今依然保持著相當的權威,族譜保存也很完備。

在嶺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族譜中記載的宗族歷史有很強的相似性,就像北方很宗族在回憶自身歷史時都說自己的宗族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來的一樣,嶺南宗族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最開始的遷居地不是山西大槐樹,而是北方某個地方,遷居時間也不是元末明初,而是南宋。

比如《(廣東)順德竹園馮氏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原籍是浙江錢塘人,因為做官到了南雄,因此就地入籍,南宋開禧年間開始南遷到新會古朗甲朗底村,後來幾代世祖依次南遷至桂洲、大良、順德,最後定居順德大量竹園。

為何明清時南方流行修族譜?追溯祖先,更為土地

山西洪洞大槐樹

關於類似事跡的記載有很多,被很多近世學者讚譽為”真為一家之信史”的《南海九江朱氏家譜》,在記載其家族的歷史時,稱始祖朱元龍在南宋咸淳年間帶領族民南下,散居在九江上沙、清遠琶江鐵頭岡和新會水尾等地,住在上沙的人於是就成了廣州府南海縣九江鄉上沙里人,他們追溯自己的始祖一直追溯到朱元龍。如果結合更多的族譜去看,會發現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家族在講述宗族的歷史時,都有相似的敘事模式,這些模式大概的內容是在宋代或更早時期,家族的祖先從北方遷居到南雄珠璣巷設籍,元明之際,因為戰亂的緣故,家族從珠璣巷繼續南遷到珠江三角洲地區,經過若干代發展後,開始有人提出來要建造祠堂,隨著祠堂的建立,定族規和修族譜等事宜也同步進行,宗族因此得到維繫和發展。

如果我們了解珠江三角洲的歷史,就會發現這些族譜的不實之處,一個簡單的事實便是,在宋元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是一片荊棘,那些從外地遷居來的人和本地的土著多數都是拓荒者,這一地區不太可能存在”宗族”的形態。在中山小欖的《麥氏族譜》中提到:”乃遍覽他鄉,適茲欖土,見五峰拱向,九水瀠徊,山川秀麗……移家欖溪鳳嶺之南,遂為小欖一世族,時元至治三年也。”如果去掉文字中的虛飾成分,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拓荒者的經歷。

二、黃蕭養之亂

這些移民的祖先並非宋代前後開始遷居的,大多數移民發生在明初,當朱元璋的軍隊占領廣東後,為了重建政治秩序,明王朝把當地的地方勢力收編為明朝的軍隊,這些士兵便成了軍戶,很多當地的土著也登記成了明王朝統治下的編戶齊民。這些軍戶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屯田,極大地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很多拓荒者因為當時的戶籍登記制度便在當地定居下來,他們在拓荒的田地附近聚集起來,逐漸形成早期的村落,當地很多區域性的宗族便是在這些村落的基礎上形成的。

為何明清時南方流行修族譜?追溯祖先,更為土地

明朝軍戶

明英宗正統年間發生的黃蕭養之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發生變化的轉折點,黃蕭養出身佃農,因與農人爭鬥被捕入獄,後來遇到大赦,出獄後成了海盜,卻又一次被廣東當地的官府抓到。黃蕭養在獄中與其他囚犯一起策劃越獄,越獄後他們攻陷了當地的軍器局,然後乘船逃到海上,一次次擊退官府的追擊。隨著投奔他們的人越來越多,黃蕭養開始主動出擊攻打縣城,甚至還派人圍攻廣州府。明王朝為了鎮壓黃蕭養集團,調集了廣東、廣西和江西的軍隊一起圍攻黃蕭養的據點,最終消滅了黃蕭養集團。

這次地方叛亂使得明代廣東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社會受到了毀滅性打擊,為了重新恢復政治秩序,明王朝在當地重新編制里甲戶籍,重新劃清了正統性邊界,里甲的編戶齊民通過重新登記確立了自己和王朝國家的關係,他們的正統性社會身份成了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隨著儒家禮儀制度的向下擴展,民眾通過建立宗族這種特殊的機構,來保護自己在黃蕭養之亂後獲得的土地資源,尤其是當地豐富的沙田。

三、地方社會的戶口、土地和宗族

在宗族所構建的家族史中,珠璣巷是一個重要的地點,反映了移民和珠江三角洲開發之間的關係。在珠璣巷移民傳說中,從粵北南遷的家族,在原籍取得了政府的合法遷移文引,然後合法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定居,並在當地進行戶籍登記,成為王朝秩序下的合法臣民。很顯然,這種傳說為的是配合明代的里甲戶籍制度,重點要說明他們家族是合法的王朝臣民,並且進行了戶籍登記。戶籍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和被稱為”蛋戶”的群體有很大的關係。蛋戶指那些居住在水上的居民,他們沒有陸地的居住權,但蛋戶在歷史上也有一個逐漸登陸的過程,難免與當地居民爭奪資源,修祠堂這時候就成為陸上居民或者那些脫離蛋戶身份的居民在面對資源爭奪時採取的慣常手段,以此強調自己王朝臣民的正統性身份,重申對土地資源的擁有權。

為何明清時南方流行修族譜?追溯祖先,更為土地

宗祠

————————

參考文獻

劉志偉:《附會、傳說與歷史真實——珠江三角洲族譜中宗族歷史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族譜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

科大衛:《皇帝與祖先: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華客 | 新聞與歷史 :為何明清時南方流行修族譜?追溯祖先,更為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