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看完馬上震驚了:志願軍180師在朝鮮全軍覆沒的真相

編者按:1950年10月,中國軍隊以志願軍的名義,“雄赳赳,氣昂昂”,分批跨過鴨綠江,參加歷時三年的韓戰。65年後的今天,美國之音《解密時刻》特別推出《志願軍戰俘》電視系列紀錄片,以塵封的史料、戰場拍攝的鏡頭和太平洋兩岸進行的採訪,為您再現當年戰爭的殘酷,揭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亮麗光環背後的真實,再現兩萬多中國戰俘這個被遺忘的特殊群體在那場被遺忘戰爭中的無奈與坎坷的人生。

看完馬上震驚了:志願軍180師在朝鮮全軍覆沒的真相

鄭其貴師長

聯軍3月15日攻陷漢城,收容大批志願軍俘虜,接着繼續攻佔韓國城市議政府等地,再次抵達三八線。4月21日,歷時87天的第四次戰役結束。統計顯示,志願軍這次戰役中有數千人被俘,是前三次戰役被俘人數的兩倍以上。

毛澤東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決定投入後備力量14個軍共50多萬人,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力求一舉殲滅聯合國軍幾個師的主力部隊。

成干遠:“當時四次戰役的時候彭德懷曾經跟毛講過,要主動後撤二百公里,因為部隊已經疲憊不堪,無法作戰,無法繼續再上。就是主動放棄漢城、放棄渾城這一條線,然後往後撤,休整,是吧,固守。但是毛不同意。”

解說:美國的高層這時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杜魯門總統從戰爭伊始,就堅持要進行有限的戰爭,特別是不能將戰火擴展到中國境內,而麥克阿瑟將軍卻不同意總統的政策。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總統不顧全國輿論的反對,將這位二戰英雄撤職。由李奇微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杜魯門總統:

I believe that we must try to limit the war to Korea……A number of events have made it evident that General MacArthur did not agree with that policy. I have therefore considered it essential to relieve General MacArthur so that there would be no doubt or confusion as to the real purpose and aim of our policy.

“我認為,我們必須試圖限制韓戰的規模。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件表明,麥克阿瑟將軍並不認同這個政策。我因此認為,必須解除麥克阿瑟將軍的職務,確保美國的實際目的和政策目標清晰無誤,不至受到任何懷疑。”

解說:李奇微崇尚火力,善於調動多兵種合作。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原來以新兵為主的美軍陸戰和步兵師補充大批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更多的野戰炮兵營完成訓練,和先進作戰飛機一同投入朝鮮戰場,用火力壓制中國軍隊的人海戰術。約有50萬志願軍部隊參加了第四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打響,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部隊全線猛攻。美軍西線防線被突破時,不再輕易放棄陣地,而是組織環形防禦,利用優勢炮火密集殺傷中朝進攻部隊。開戰24小時,僅美軍第38野戰炮兵營就發射了一萬多發105毫米(口徑)的炮彈,遏制了中朝部隊的進攻勢頭。擔任穿插任務的志願軍64軍就因美軍炮火受阻,未能前進,65軍的兩個師又匆忙趕到,6萬多人被壓縮在臨津江南岸的狹小地帶,被美軍火炮和飛機的狂轟濫炸,傷亡嚴重。

劉勁才(60軍180師士兵,赴台戰俘):“因為它美軍的計劃是,你這一個公尺就要有一個炮彈,它這平均一個公尺就是一個炮彈。所以我們在那邊講是共產黨是人海戰術,美軍這邊就是炮海戰術,共產黨是五個人扛一個炮彈,那這邊是五個炮彈打一個人,所以這個戰爭是這樣子形成的。”

解說:針對中朝部隊戰線過長、運輸落後的特點,聯軍出動更多架次的飛機,對中朝軍隊的後方運輸線進行轟炸,令本來就吃緊的志願軍後勤補給雪上加霜。

程干遠:“因為當時我們沒有制空權嘛。從51年開始,就是聯軍啊,當時是聯合國軍,就採取叫‘絞殺仗’,就是要把後勤部隊啊,把它封鎖。”

劉純儉:“我有一次看到,那個火車隧道,一架F-84(美軍飛機)一個俯衝就把那個火箭打到洞里去了。那個洞裡面大部分不是傷兵,就是堆的彈藥或者糧食這些東西,馬上裡面就燒起來了。”

解說:由於缺乏空中掩護,深入三八線南側的志願軍部隊只能夜晚發動進攻。李奇微看準了這點,指揮美軍步兵白天後撤幾十公里,擔任掩護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隊黃昏後撤離。志願軍夜間進攻時,根本看不到美軍,後者以逸待勞,等志願軍趕到聯軍新築陣地時,再發動反擊,火力單薄的志願軍被迫後撤。

馬有鈞(志願軍60軍180師538團政治處幹事,返回大陸戰俘):“他不跟你正面攻擊,不跟你正面對着干,他是往後撤退。他就是曉得、掌握着你運輸情況不佳,就把你的彈藥餘糧消耗的差不多了,他才開始反撲的。”

劉純儉:“第一個階段是叫我們去攻漢城,我記得我們議政府(韓國城市)我們都經過了,還有隔一座山可能就是漢城了,但是飛機啊、轟炸啊、炮打的沒辦法,晚上又撤退了。一方面與他這個帶的補給有關係,他這個彈藥和糧食都靠自己背,吃炒麵。你後面不能補給,那你一定要撤退回去。”

解說:由於第一階段進展不大,志願軍決定發動第二階段進攻,對東線的韓國軍隊發動攻擊。第三和第九兵團部隊很快突破了三個韓國師的防線,前進了幾十公里。西線美軍迅速增援,利用火炮和飛機封鎖突破口,炸毀韓軍丟棄的武器裝備。

解說:美軍第二步兵師同時堅守二線陣地,讓中朝軍隊的突破口無法擴大。不久,中國軍隊攜帶的彈藥糧食基本耗盡,不得不放棄攻佔釜山的目標,向北撤退。李奇微抓住時機,命令聯軍8個師在5月22日開始反擊。美軍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組成特遣隊積極穿插,時常超越撤退中的中國軍隊,將落在後面的志願軍60軍、12軍和27軍包圍。由於指揮混亂,通訊不暢,60軍180師未能及時撤出包圍圈。

林模叢(志願軍180師文藝兵,返回大陸戰俘):“5月19號那個戰役就完了,就要退,其他部隊就退了,都互相交叉掩護撤退。但是,因為當時通訊很不得力,兩翼,左翼右翼都退了,中間180師沒有及時退,就給包圍了。”

解說:180師作為預備隊當時的任務是堅守陣地,掩護友鄰部隊撤退。任務完成後,聯軍包圍圈尚未完全合攏,180師已經渡過了北漢江,但上級突然指示,要該師繼續回到南漢江固守。

馬有鈞:“結果後來是戰役上的指揮失誤,韋傑,就是成都軍區司令員,原來在淮海戰役當營長,打得很漂亮。他就是很大意的,他就批評:‘哪個喊你們撤?再給我守一個禮拜!’結果我們由北漢江又跑到南漢江去,在漢江南岸又去構築工事,跟敵人打了三天,但是打來打去就沒得彈藥了,跟不上了。”

解說:結果180師陷入聯軍重圍,再加上師部與上級和下屬部隊之間的通訊不暢,導致指揮失靈,亂成一團。

馬有鈞:“當時通信條件太差了,我們有個普通的收音機嘛,結果我們前方的首長在講話,收音機聽的清清楚楚的:我到了哪個地方了,你們情況如何如何?那種咋能保得了命呢?肯定敵人就給你竊聽了。”

解說:從未想過會被包圍的180師高級軍官驚慌失措,在營、團建制基本完好的情況下下令分散突圍。

林模叢:“我聽說是180師師黨委開了會,後來傳達,叫分散突圍。當時情況是這樣,我記得很清楚,現在即使我戰友也記不清楚,當時下達,當時原話是這樣:‘以小組為單位,向西北方向突圍’。這個命令下來之後,本來建制還是完整的,整個打散。”

解說:但突圍的命令並沒有及時傳達到所有部隊,不少擔任掩護的部隊錯失良機,死傷嚴重,很多人被俘。

張瑞祁(志願軍180師士兵,赴台戰俘):“我當時已經打了差不多六個月的仗了,最後被切斷了,被包圍,我們一個營最後剩我們一個連,一個連剩了二、三十個人,掩護全團撤退。最後全團都退完了,就我們一個留一個山上、一個地形要點掩護,最後我們就下不去了,被後面切斷包圍了,那個美軍坦克部隊在後面(把我們)切斷,最後走不了,等我們突圍出來的時候被俘了。當時我們二十幾個人,一共被俘六個,其他的非死即傷了大概是,可能沒有人回去。”

解說:雖說是分散突圍,很多後來回國的戰俘回憶說,這其實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各自逃命。師部命令各部隊丟掉重武器,從不同地點向西北方向突圍。

張達:“當時上級有個命令,就是說,從現在起,大家把武裝脫掉了,把什麼文件啊,番號什麼的都交了。脫掉后,不要了,大家向著西北方,那是哪裡?是春川附近。”

解說:這些人的回憶被前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吳金鋒收集到他上世紀八十年代採訪整理的《安德舍筆記》書稿中。

筆記記載,分散突圍的命令下達后,180師丟棄了輜重,師團一級的軍官利用權力,把善於突襲近戰的偵查排和警衛班等聚集在自己身邊,挎着搜集來的衝鋒槍,帶足彈藥和給養,再利用韓國嚮導帶路。180師的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和參謀長王振邦等就是這樣突出重圍的,這些大人物北渡漢江時,遭遇聯軍阻擊,警衛戰士在水中還擊,吸引火力,不少人傷亡,掩護上級過江。師團長們如此,其他軍官就上行下效。原180師539團副參謀長魏林和團政委韓啟明帶上各自的警衛員一起走了,一路上有零散部隊要跟隨,都被他們拒絕。

馬有鈞:“當時我們一個機槍連的連長,我們團裡面的高連長,我喊他高志成(音),我說我要和你一道走。他說哪個要你一道走,我不要你,你自己走,想辦法,就不願意一起帶我。”

解說:為了逃命,很多非戰鬥人員強行跟隨,有軍官這時舉起槍支,逼退屬下。很多戰俘回憶,優先照顧幹部、黨員和團員,是中共軍隊在生死存亡關頭的通行做法,韓戰自然不會例外。

林模叢:“剛上戰場,有個胸章,就在胸章後面標明,是團員寫個團員,是黨員寫個黨員,是群眾寫個群眾,是班級、排級還是連級,都要寫上,目的呢,就是以後你受傷的時候,先救幹部,先救大幹部,然後救黨員,救團員,最後才抬群眾。”

解說:180師的士兵們對上級軍官只顧自己逃命,不顧下屬死活的做法相當不滿,這種不滿也促使一些人決定向聯合國軍投降。

志願軍180師539團運輸連通訊員李少良:“過去說官兵相愛,為什麼現在副連長把我丟掉?以前說得漂亮,生死相顧,官愛兵,可現在誰也不管。我們暴露那隱蔽在草里的幾個幹部,就因為不滿意他們硬要我們走開。結果,叫我們被俘。要死就死在一起!就告訴敵人,草里還有他們躲着!”

殘酷的現實也讓志願軍180師538團無座力炮連電話員宋澤銀對高級軍官們失望透頂,彈盡糧絕的他乾脆選擇向聯軍投降:“上級常說,我們部隊怎麼團結,現在一到惡劣環境,上級就不要我們了,就不管我們了。”

解說:群龍無首,士兵們只好四散而逃,有些部隊雖然進行了抵抗,試圖衝出包圍,可在美軍強大火力面前根本無濟於事,被壓在山谷里動彈不得。

張昌輝(12軍31師後勤處會計,返回大陸戰俘):“下來以後就遇到敵人坦克就(迎面)來了,就發現了我們。發現了我們,我們要通過公路,結果就掃射。我就按照領導所指定的方向走,走進去了以後呢,敵人的坦克已經追到我後面,打打打,打了(不知道)多少發。結果我看到一個壕溝,跳到壕溝裡頭去,這樣它就沒上來,沒有再衝過來了,就在公路上繼續走了。但是打的時候炮彈、子彈、機槍子彈就在我腦殼上飛來飛去的,土啊那些濺得到處都是。”

解說:少數下級軍官臨時收攏已經四散的士兵,組織突圍,最後冒着槍林彈雨抵達撤退計劃中的鷹峰,以為過了山就可以回家了,哪想聯軍提前佔領了山頂,正在爬山的士兵們遭到猛烈射擊和炮轟,僅被打死的就有一千多人。北方回不去,又無法下山,官兵們只好向附近的深山老林逃竄,有人甚至向南而逃,直接成了聯軍的俘虜。

於榮福(志願軍60軍士兵,赴台戰俘):“因為走不動了,因為沒吃東西,再加上下雨。有的人有雨衣,有的人連雨衣都沒有,所以大家都想辦法,找一棵樹,把樹砍下來,把樹頭坐到屁股底下,然後這樣(滑)下去。這時我們也不知道是那麼陡的一個懸崖,等第二天早晨一看,哦,當時真是嚇一跳。”

劉勁才:“人家講兵無糧自散,當官的體力也不支了,他顧不到管那麼多了,他就講,那你們自己去求生存吧,就看你們體力好壞了,體力好就求生路,體力不好的就沒辦法了。”

谷輝(志願軍60軍戰士,赴台戰俘):“部隊整個被打垮了嘛,整個打垮,兵無龍頭了,自散了,管不了了,然後我在國軍部隊的老同事,我們那時候還是小孩子,也沒有什麼經驗,就跟着那些照顧我們的老同事,就跟着一起大搖大擺的下山了。”

解說:逃入深山老林的官兵們儘管暫時脫離了炮火的侵襲,可隨身攜帶的糧食早已吃完,就只能靠野菜充饑。

劉純儉:“高粱米啊,玉米啊這些粗糧,炒過以後磨成粉,磨的很粗,不是很細,連鹽都不加一點。結果我們吃了以後,因為不敢燒火,因為一燒火,飛機就轟炸。就在山溝里隨便拿水拌一拌就這樣吃下去,結果晚上就夜盲啊,因缺乏食鹽,晚上走路眼睛都迷糊,白天都看不到。”

唐肅成(志願軍60軍士兵,赴台戰俘):“三天三夜吃不到東西。韓國那山上都是雪啊,都是那個雪山,也沒有東西吃,冷啊,後來美軍打進來了,結果我們就被俘了。”

解說:為了瓦解志願軍散兵的意志,聯軍派飛機在包圍圈內的山嶺上空飛行,每天幾個架次,讓懂漢語的韓國女子或志願軍被俘人員直接向地面喊話,強調180師身陷重圍,繼續抵抗毫無意義,最好早日投降。聯軍也在地面架設高音喇叭,向著山谷發動心理戰。

劉純儉:“你剛上小山坡上,美軍在上面講話了,先拿那個衝鋒槍打了一陣,然後我們那個排長說:‘把槍丟了,把槍丟了’。美軍在飛機的廣播講,就是說:我們有飛機,大炮,坦克,希望你們趕快投降。就這樣,講的是中文。”

解說:聯軍之前投放的傳單也產生了效果,不少志願軍人員本來就對到朝鮮充當炮灰感到不滿,眼下彈盡糧絕,見到聯軍傳單,聽說聯軍優待戰俘,還有飯吃,便向聯軍投誠了。

劉勁才:“被俘就是因為沒有糧吃了嘛,沒有糧吃,大家就自己謀生路,謀生路那共產黨當官的就管不到你了,就自己找機會,那剛好聯軍又在丟傳單,我們就看那個傳單,就說對戰俘怎麼好、優待,就這樣子才找機會投誠聯軍的。”

張茂林(聯軍前線審問員):“一般的俘虜剛剛過來的時候,都是,至少大多數都是相當狼狽的,就像我剛才講的,有的根本沒有彈藥,因為他們補給的問題,有的根本沒有東西吃,他們所謂的炒麵都吃完了,都沒東西吃。所以他們一過來的時候情形是滿狼狽的,但是同時也有很多人覺得這(下)好了,被俘了,反而好了,這下省着挨餓了。”

解說:聯軍的心理戰攻勢對陷入重圍的志願軍一個特殊群體效力尤其明顯,那就是前國民黨軍隊的起義人員。為了準備第五次戰役,毛澤東不得不從後方抽調部隊,填補戰場空缺。解放軍60軍就是從四川調來的,之前與起義的國民黨95軍剛剛合併,在成都的黃埔軍校第23期學員沒畢業就被60軍收編。由於成為共軍並非自願,而且不被重用,或者由於政治理念不同,很多前國軍人員,特別是軍官們,對中共已經心懷不滿,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脫離。

周琇環(中華民國國史館研究員):“國軍舊屬的話,他就很希望投降。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國軍舊屬被志願軍當作炮灰送到韓戰戰場上去的,他們自然就認為說,他一開始就主動想要投降。”

解說:無獨有偶,一些志願軍部隊入朝前也聽到風聲,說國民黨軍隊已經參加韓戰,這次赴朝是打國民黨。

韓軍審問員(美軍通訊兵1950年11月9日拍攝的志願軍戰俘審問影片):“你過來朝鮮,你們部隊長教你們什麼呢?李信林(Li Hsin Lin,志願軍40軍120師320團戰士,一次戰役被俘):部隊長他說,過朝鮮來,我們中國國民黨打到朝鮮,到朝鮮來他說是打國民黨。

問:你們部隊長說中國國民黨來到朝鮮,他是這樣說了?

李:說了。)”

解說:這樣說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提振部隊士氣,因為解放軍剛剛在內戰中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可對180師的起義人員卻適得其反。

劉勁才:“因為那個時候就韓戰來就想,你不找生路,早晚是會死,那找生路就是因為聽到共產黨說台灣有兩個師在韓國參戰,那我們這樣子才有點希望,我算是主動投降,因為我有武器但沒有反抗。”

張茂林(聯軍前線戰俘審訊員):“有一部分人,他們根本就不是被俘,他們就是自己走過來,想辦法走……尤其是原來是國民黨軍隊,他們就有(一種)心理,好像是共產黨把我們送來等於是把我們當炮灰啊。沒有東西吃又沒有武器,那這個仗怎麼打?所以他們就情願(自己)走,希望能碰到美軍的人,(他們)就投降。”

解說:聯軍方面顯然洞悉這點,隨後發動的心理戰也利用這個謠傳動搖志願軍的軍心。

高文俊(志願軍180師538團炮兵見習參謀,赴台戰俘):“後來又接到美國的傳單,傳單講國軍的劉安祺,劉安祺在台灣後來做過總司令,劉安祺帶一個軍,有三個師。他說你們過來之後,你們就可以馬上回台灣了。你們不願回台灣也可以,就繼續留在國軍部隊在韓國打。”

解說:美軍文件顯示,不少志願軍投降后選擇合作,向聯軍提供了情報,讓聯軍及時掌握了志願軍的武器配置和一線陣地等重要情況。

張茂林:“我那個時候聽說在西線,在西部戰區,有一次跟我一起到韓國去的同事,他在問到有一個戰俘跟他說,我們有一個彈藥庫在某某一個山頭後面。居然美軍派飛機一炸,果然發生大爆炸,證明的確是個彈藥庫。”

解說:據統計,在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180師有五千多人被俘,是韓戰志願軍戰俘群中最大的一批。美第八集團軍第21高炮營僅在5月29日當天就收攏了數百名志願軍俘虜,不少人又餓又困,倒在地上就睡著了。

這些被俘人員從不同地點被聯軍運到水原轉運站進行登記,然後送到釜山。看到如此眾多的戰友被俘,很多人徹底失望了。

張達:“我是在漢城附近被俘的,以後就到了釜山。到了釜山以後,我就感覺我們同一個部隊的很多人都來了,就覺得看來戰事是打了大敗仗了。”

馬有鈞:“押到釜山以後,那人就比較多,被俘的人就比較多了。到了那兒大家就很失望。但是總有一條,我反正我是要回中國。”

張昌輝:“被俘的人就越來越多。結果有些餓得簡直沒辦法,看到地上有啥子竿子都撿來吃。當時我們還有種愛國主義精神。有時還說,我們再餓,也要忍到,不要去撿地下東西吃,都是這樣。”

解說:1951年1月,在釜山的中朝戰俘人數已經達到13萬7000多人,聯合國軍決定將大部分戰俘遷往距離釜山80海里的巨濟島。

第五次戰役之後,雙方開始尋求停火。1951年5月31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雅科夫·馬立克與美國國務院的代表喬治·坎南秘密會面,接洽有關停火事宜。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1950年1月,正是馬立克代表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動議,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在動議被否決之後,馬立克帶領蘇聯代表團離去。而因為蘇聯缺席,聯合國安理會在6月份才得以通過譴責北朝鮮侵略的決議。

喬治·坎南曾經擔任美國駐莫斯科的外交官。在冷戰開始后,他的“遏制政策”理論對於杜魯門政府對蘇聯陣營的外交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在他的日記中,坎南提到,根據他的遏制理論,美國在朝鮮必須予以侵略者堅決的反擊。

馬立克和坎南分別將會面的情況報告給了自己國家的政府。

6月23日,馬立克代表蘇聯在聯合國提出了停火建議。兩天以後,美國和中國都表示有意參加。7月10日,各方代表來到開城,開始停戰協商。

當時以為,談判中最困難的是停火分界線的劃分。當時聯合國軍在戰爭中顯然已經佔了優勢,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在三八線以北。朝鮮與中國要求聯合國軍後撤至三八線,聯合國軍方面則要求基本以實際控制線來決定。戰俘問題被放在談判的最後一條。人們覺得,根據《日內瓦戰俘待遇公約》,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沒想到,正是戰俘問題,讓停戰談判足足拖了兩年零兩個月,也使得朝鮮戰爭多打了至少一年多。

常成(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韓戰戰俘研究學者):“不要說戰爭爆發之前,就是戰爭期間,沒有人會料到,就是應該這些戰俘使得朝鮮戰爭多打了十幾個月。因為停戰談判剛開始的時候,1951年7月份,戰俘的交換總是在這個議事日程的最後一段,最不重要,那最後反而變成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到了1951年12月,戰俘數據交換以後,就非常明顯了,戰俘問題就是停戰談判最大的難點。”

與此同時,巨濟島上中朝戰俘的人數已經上升到了18萬,包括近兩萬名志願軍戰俘。朝鮮人民軍戰俘營多數實現了有效的自我管理,繼續與聯軍作對;志願軍戰俘營基本由反共的前國軍人員管理,親共人員受到普遍的壓制。其結局不但直接影響到韓戰的進程,也讓多數志願軍戰俘的人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