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曾鞏《越州趙公救災記》記錄宋朝救災的務實和嚴謹 令當今汗顏

  • 歷史

20200223104846415

這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最實在的文章之一,甚至是中國古代最實在的文章之一。

熙寧八年夏天,越州(今紹興)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如果處置不當,便會釀成人禍,引發動亂。當時執掌越州的是資政殿大學士趙抃。他指揮若定,很快平弭了這場災難。曾鞏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紀念趙抃的這一次救災。

按照絕大部分文人的思路,應該是先說一段趙抃的履歷,再一段描寫災厄的排比句,諸如死傷枕籍、哀號於道之類,怎麼悲慘怎麼渲染;再接著講趙抃如何衣不解帶、宵衣旰食,最後民眾齊齊讚頌英明。完成。

但曾鞏沒有這麼寫。

他也當過地方官,知道這些花團錦簇的套路文章,發出來很好看,但虛飾太多,實際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的,是趙抃救災的具體措施。

《越州趙公救災記》一開篇,用兩句話點明了越州大旱的時間、地點以及政府負責人——即趙抃,不帶任何渲染。緊接著,直接進入乾貨部分。

趙抃經驗十分豐富,而且主觀能動性強。早在旱災爆發初期還未形成饑饉時,他便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早做打算。他一口氣提出了七個問題:

屬縣災所被者幾鄉?(越州下屬縣城,遭遇旱災有幾個?具體到有幾個鄉?)

民能自食者有幾?(有多少戶百姓有儲糧能養活自己?)

當廩於官者幾人?(需要官府救濟的有多少戶?)

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需要僱傭民工修建的公共設施有幾處?)

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官庫里能動用的錢、糧有多少?)

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能從有錢人手裡徵募的糧食,有多少?)

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寺廟、道觀和學校庫房的餘糧有多少?)

這七個問題,問得十分精準犀利。精確的統計數字,是任何大規模行動的前提。多少人要吃糧,分布在哪裡,需要多少糧食供應,從哪裡供應,怎樣以工代賑,趙抃的思路呼之欲出。所以他要求政府部門立刻「各書以對,而謹其備」,先把這些數字掌握在手裡。

曾鞏以這七個問題開篇,直接奠定了本文的基調——少廢話,多寫事。

果然,在接下來的一段里,沒有任何多餘渲染,開始詳細描述具體的救災措施。

根據統計,家無餘糧的受災難民一共二萬一千九百多人。於是趙抃從官庫、富人和寺廟、道觀和學校一共徵調募集了四萬八千多石,足堪讓他們熬到旱災結束。

但有了物資不代表工作就完成了。官府還必須考慮糧食的分發策略,要避免混亂鬨搶,要避免浪費,還要盡量讓社會安定。

趙抃在這方面經驗十分豐富。他首先規定,每一個成人每天領取一升救濟糧,兒童領半升,這樣可以有效控制糧草發放節奏,讓賑濟持續更久。

為了避免混亂,趙抃制訂了一個很巧妙的領糧規則——男女分開領,一天男,一天女。一下子,就讓擁堵減半。但趙抃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在他不會粗暴地把規則發下去執行,而是充分從百姓的感受出發。男女隔日分領固然好,但這樣一來,很多家庭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夠的糧食。所以趙抃做了一個人性化的補丁:男女隔日分領糧食,但每次可以領夠兩日。

這可不是簡單的朝三暮四。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百姓一次可以領兩日,心理感覺可比隔日領一次要踏實多了。而且此舉也進一步減少了同一時間段內領糧的人數。

好,規則制訂完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發放網點。

要知道,現代大部分人都在城裡扎堆,可以集中供應。古代縣城人數沒那麼多,大部分人口在分散在附近十里八鄉。怎樣讓這些人領到糧食,物流也是個大麻煩。還有,老百姓一旦沒糧食,就會逃離本鄉,去臨近的州縣就食,形成流離失所的難民潮。

趙抃在城鎮郊外,一共設置了五十七處發糧點,確保每一個受災鄉村都能就近領取糧食。(看,前期的精準調研有多重要)他提了一個要求:本鄉人只有在本鄉才能領取,離開本鄉的,沒得領糧。百姓立刻不亂跑了,情緒穩定地在家獃著。

其實很多地方官遇到這種局面,都會嚴令百姓不得到處亂跑。但百姓的想法很簡單,你不讓我亂跑,就得給我個解決方案。又不解決問題還不許我自救,那我可不管你那套。有時候政令越嚴,跑得越多。趙抃的這個命令之所以能執行,是因為有配套的賑濟措施,可見救災工作,往往一環套著一環。

發放計劃制訂完畢,那讓誰來執行呢?

趙抃的越州救災計劃,需要打量人手。光靠手裡的現任官吏,不足以把計劃推行下去。他先一步預算好人力,用糧食代替俸祿,把閑在越州沒工作的官吏都動員起來。這些人有從政經驗,識文斷字,是最好的執行者。

這是應對無糧無錢的饑民。

還有一大批人,有錢無糧。對此趙抃雙管齊下,一方面調撥了官府五萬二千餘石糧食,設置了十八個售糧處,低價銷售,順便平抑物價;另外一方面,他要求各家富戶不得囤糧,必須開放銷售,確保供應充足。這一批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滿足。

趙抃還發起了以工代賑的工程,僱傭難民去修補城牆四千一百丈,費工三萬八千個,有效把閑置人力轉換成了公共資源。

最後他還發了一招:官府出面替難民做保,向富戶借錢,儘快恢復生產,等莊稼成熟,官府再督促這些人還錢。

有他坐鎮指揮,越州的救災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沒有造成大規模動亂。到了第二年春天,旱災引發了瘟疫。趙抃提前設立了醫院,聘請僧人對病人進行救治與照料。

在整個救災過程中,趙抃顯得極有擔當。救災如救火,很多緊急情況並不符合日常流程,需要有決斷。趙抃一拍胸脯,一力承擔,儘快讓手下放手去干。比如說,宋代規定遇災年給窮人的賑濟,只發三個月。而越州情況特殊,趙抃拍板,發了五個月才停止。

曾鞏這篇文章,幾乎沒去渲染旱災瘟疫的慘痛,也沒有長篇累牘地抒情。乾淨利落,全是實打實的幹活貨。因為他寫這篇文章,不只為了讚頌趙抃,最終的目的是「半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翻譯成白話,就是希望日後地方官員再遇到災害,能夠效仿趙抃的經驗,讓更多人得救。

換句話說,曾鞏這篇《越州趙公救災記》不是宣傳文章,而是一本地方政府工作手冊。文章樸實無華,連一句可以用做標題的金句都沒有。但從這一句句枯燥的描述中,我們能感受得到一個優秀地方官在災情時的表現:規劃得當,執行得力,策略有方,領導有擔當,且充滿人性關懷。

有此五者,天災不足畏,人心足慰。如曾鞏所言:「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附:越州趙公救災記(北宋·曾鞏,收錄於《南豐文鈔008卷》)

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越州趙公,前民之未飢,為書問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廩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

州縣吏錄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萬一千九百餘人以告。故事,歲廩窮人,當給粟三千石而止。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餘石,佐其費。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憂其且流亡也,於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給。計官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職而寓於境者,給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為之告富人,無得閉糶。又為之出官粟,得五萬二千餘石,平其價予民。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佣與錢,又與粟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其償。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募僧二人,屬以視醫藥飲食,令無失所恃。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法,廩窮人,盡三月當止,是歲盡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屬。有上請者,或便宜多輒行。公於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細巨必躬親。給病者葯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轉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巨於此也。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為得其依歸。所以經營綏輯先後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蓋災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為之備。民病而後圖之,與夫先事而為計者,則有間矣;不習而有為,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公元豐二年以大學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於衢。其直道正行在於朝廷、豈弟之實在於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師者,以為《越州趙公救災記》雲。

來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