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飯糰為什麼是三角形的?原來我們每天吃的御飯糰都是古日本人的心臟啊

作者:飴-關於食的黑與白

飯糰為什麼是三角形的?原來我們每天吃的御飯糰都是古日本人的心臟啊

台灣人許多習慣和生活飲食模式,不管從歷史上,或是商業上的引進與文化交流促成,皆與鄰近的日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台灣便利商店密度之高,成為另類的世界第一。而店裡所販售的三角飯糰,方便的特性和近年來推陳出新的新口味,成為不少人忙碌中或省錢的最佳良伴。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它的故事。

台灣熱飯糰 VS日本冷飯糰

說到飯糰,不如先從台灣本土的飯糰開始說起:台灣目前傳統早餐店可見的橢圓形飯糰,是俗稱的菜飯糰;本是中國江南地區早餐食品,也流行於香港一帶,以長糯米為主,也會參雜其他米、五穀米等等。加上油條、肉鬆、榨菜,也有以醬瓜和砂糖為餡料的偏甜口味。

一般食用時,將熱熱的飯糰與豆漿或咸豆漿一同食用;而日本,最普遍的飯糰配料是酸梅(腌過的梅子),或是用醬油燉煮的小菜。你可以在飯糰里放入任何喜歡的配菜,因此飯糰有非常多種口味。有些人會把配菜放在飯糰的最上面,在第一口就能同時吃到配料和米飯。

在學校,飯糰是孩子的午餐,有些餐廳的菜單里也有飯糰。而也因為配料都是腌製品和較清爽不油膩的菜色,所以放冷了一樣美味也不容易餿掉,飯糰是用米飯做成的,可以做為配菜也能當主食,不需要餐具就能直接用手拿起來,是很方便的食物。進而成為日本國民隨處可見的庶民美食之一。

三角飯糰與心臟

除了冷熱外的食用方法的差異,大家也可以看到在外型上的不同;一般台灣的中式飯糰是雙手合掌捏捏即成的橢圓形,但日本的三角御飯糰,為何要特地捏成三角?這不是違背人性最基本?原來考古學家在石川縣鹿島郡西町杉谷的文化遺迹中,挖掘出三角形飯糰的炭化米。

據日本民俗學者柳田國男的研究,他認為日本原住民族,“利用三角形的外模製造飯糰,象徵心臟,恭奉於神前。”不過這樣做能代表什麼?古代日本神明都喜歡吃心臟,只好換成飯糰來代替?無論如何,這個發現或許可以視為御飯糰起源甚早的佐證。

1994年,台灣7-ELEVEN開始學習日本嘗試低溫的米食類產品,初期和台灣的本土便當店-媽媽塔合作開發18℃三角飯糰,先在北部50家門市試賣。終於在1997年4月更名為“御飯糰”,透過不斷創新的行銷策略及強勢的連鎖超商通路,再加上其他連鎖超商體系跟進,鮮食產品正式導入便利商店,透過整體通路的投入與運作,及大量的媒體宣傳,逐漸改變國人不吃冷飯的的習慣,創造一種新的飲食文化。

今年已經是台灣御飯糰推出的第20年,它不僅重振台灣米食文化,更改變了台灣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成為台灣民眾早餐的首選。

吃飯糰的包裝也有玄機!

第一次吃超商的御飯糰時,我想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驗:“這個包裝怎麼那麼奇怪!拆完竟然只有海苔,飯和內餡竟然要再拆一次…”其實,這並不是設計者要惡作劇,而是海苔是只要碰水氣和熱,就會慢慢變軟,喪失其原先酥脆的口感。

而內餡和白米飯,就是水分的來源,如果沒有分隔開來,御飯糰就很容易海苔變得軟韌,失去原先應有的風味;所以才會設計出分離海苔與米飯的拆封設計,讓海苔不會接觸到白米飯,當你撕開包裝後,海苔才會和米飯包在一起。因此任何時候都能享用酥脆的海苔。

來源:buzz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