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茶有「十德」 你從中學習到哪些好處?

作者:楚天 整理

茶有「十德」 你從中學習到哪些好處?

一個善於品茶之人,正如陸羽在《茶經》中所說,必是“精行儉德之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飲茶距今有大約五六千年的歷史。據“茶聖”陸羽的《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就已被發現。

西周時期,茶主要是作為祭品使用;到了春秋時代,鮮茶葉被人們作為菜食;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進入秦漢,茶開始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並且是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在西漢時期,茶已成為主要的商品之一。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消除坐禪昏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茶禪一味”由此而來。

六朝時期,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據說,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

五年過後,當達摩禪定至最後一年時,又遭睡魔侵擾。他採食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這是茶起源的又一個傳說。

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普及民間,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並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

唐朝劉貞亮概括總結茶有“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曾總結茶有“十德”:諸天加護;父母孝養;惡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臟調和;無病息災;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煩惱消減;臨終不亂。

茶從單純的一種飲料,逐漸形成了以茶為載體的獨特的茶文化,並代表著一種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和深層次精神境界的追求。一個善於品茶之人,正如陸羽在《茶經》中所說,必是“精行儉德之人”。愛茶之人大多潔身自好,堅持操守,重視傳統,珍視友誼。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外,還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以茶悟道,這與“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理念頗為相合,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在民間,中國人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充分反映了茶在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中的重要地位。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遊、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