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人:生活在美國 讓我學會了如何愛中國

作者:那小兵

華人:生活在美國 讓我學會了如何愛中國

來到美國後,才學會如何真正愛中國。(圖片來源:)

有人說,出國和圍城婚姻一樣,外面的人想衝進去,裡面的人想衝出來……想起那篇《美國不是天堂,中國不是地獄》的小文,說許多人在中國大陸時痛恨中國,上了公知們的當,認為美國才是人間天堂,有優厚福利,有公平司法,更不存在歧視。但當這些人到了美國卻發現自己非常難以適應,反而越來越喜歡中國大陸了。

最近不少微信公號轉載了這篇文章《生活在美國讓我學會了如何愛中國》。

文章作者表示,讀完《美國不是天堂,中國不是地獄》的小文後不禁問自己:“我自己是否越來越愛中國了?”

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原因卻並非如這篇文章所言。

作者表示,在哪個國家生活都有酸甜苦辣,這是人之常情;無論到哪裡都不會天上掉餡餅,無論到何處都有人情冷暖。

貪官選擇逃逸到美國自然有他們的道理,貪官們在中國口口聲聲指責他人不愛國自然有他們的用意,他們不能代表一個普通常人,而一個常人的感受才是我們要探討的。

從數據入手,我們比較一下有多少中國大陸人選擇移民到美國,又有多少美國人選擇到中國大陸生活,大概這個比率是1000:1。這說明了每個人自己心中都有一干秤,蘿蔔黃瓜,各有所愛,但最終還是要看數量比率才說明問題。中國大陸新娘年少卻肯嫁給美國老頭,卻沒聽說過美國年少新娘嫁給中國大陸老頭的,中國大陸卻有不少越南新娘,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不過,作者感覺自己愛不愛國和選擇住在哪裡沒有太多關係,不像有些人把“我沒有移民”看成是標準。

那些打著為國家辦某某學院招牌坑害國家利益的人,那些名義上到國外為國家辦投資項目卻吃裡扒外貪污公款的人,那些嚷嚷自己最愛國的人卻出賣國家利益的人,也都與愛國無關。

但是,這些事情多了,大家習以為常,卻沒有認真反思,依然拾起這些人的招牌念念有詞,念同樣的經,說同樣的話,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心態,甚至為那些愛國騙子們製造了遮羞布。

讓人迷惑的是這篇文章把“美國”和“中國”兩者對立起來,非此即彼,儼然是階級對壘,讓人無所適從。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可以選擇在美國生活,也可以選擇在中國大陸生活,還可以選擇在兩國輪換生活,更可以同時愛中國大陸和美國,這才是真實的現實生活。

有的華人到了美國數十年還是喜歡吃中國菜,有的華裔英文教授還是喜歡中國詩詞,更多的華人數代人在美國還是拜中國菩薩,而美國人也喜歡學習一些中國民俗文化,這恰恰說明文化是人類共同財富,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溝通渠道,讓人們公平競爭,和平分享。

只要人與人是平等的,文化當然也就是平等的。

許多中國大陸人感到中國文化被邊緣化,因為他們並沒有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往往把自己身上的劣根性當成了“中華文化”,導致毛病尾大不掉。真實的民族文化才更具有世界性,那些人為假造的中國文化必然被人類進化所淘汰乾淨。

剛到美國的華人通常有幾年適應期,有人容易適應,有人不容易適應,這是常識。

如果有意把不適應說成是“反感美國”,那麼農民工們到中國大陸大城市當民工是否“反感中國大陸大城市”呢?

那種把“反感”美國延伸到“反對”美國,把“反對”美國文化當成對中國大陸的“熱愛”的推理,邏輯關係非常奇怪,讓人啼笑皆非。

從正常人的角度理解,一個華人到了美國,自然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因地制宜地生活,和愛不愛國沒啥關係,和反對美國更沒有什麼關係。他也許討厭那個美國老闆,或者憎恨某個開罰單的警察,但他依然希望留在美國生活。

如果硬是要把“愛中國”和“恨美國”拉到一起,那麼一個人有沒有權力選擇“愛”與“恨”才是最重要的,作者認為恨美國只要沒犯法,沒人敢拿你怎樣。

從各類中國大陸到美國的移民經歷看,往往那些原來在中國大陸享受特權的人最難以適應,反而那些有點一技之長的農民們最容易適應。農民比較實在,吃苦耐勞,在美國干同樣活比中國大陸工資高几倍,而且不用討薪,老闆怕工人多過工人怕老闆。農民不玩虛的,從小都是沒人愛沒人理習慣了,自然不會覺得到美國失去了任何特權或榮譽。

中國大陸是個等級倫理社會,連一個小小公務員都有特權,他們到美國頓時失去了虛構的高貴感,產生自我孤立的心態也是自然的。這種爭論也很容易解決—-你可以選擇回到中國大陸呀。

作者強調,他個人非常熱愛中國,但這個“中國”是他自己可以感受到的中國,並非其他人強加給他的中國。

作者曾經多少次為中國大陸救災捐款,為山區少數民族捐教材,並希望有更多機會深入中國大陸農村基層挖掘改革潛力,這些工作並不需要任何經濟回報,更多的是自我奉獻,他能感受到自己那份“愛心存在”才是他的追求。愛人是愛國的前提,國不是空洞的國,她必須有他所愛的人才配得起他的愛。

有人愛中國大陸但選擇在美國工作賺錢,如司馬南先生;有人可以選擇在美國工作賺錢卻留在中國大陸為人民呼喊,如柴靜女士;有人喜歡美國但更喜歡中國,就如作者自己,各走各的路,理解他人也更能理解自己,真的愛國之心誰都不能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