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給年輕互聯網人的一些建議

來源: 知乎日報 作者: 三節課 給年輕互聯網人的一些建議

但凡在運營這個行業混了個三五年的人都知道,互聯網是一個發展快、變化也快的行業。混在這個行業,總是讓人感覺既興奮又不安。

興奮的是你總能看到無數新奇的事物,甚至親身參與到一場變革中去;而不安的則是,任憑你如何牛,你也無法保證是不是哪一天,你就會被無情地拋在時代的身後,成了那個被替代的傢伙又或是一場新變革的犧牲品。

我曾經很多次講過一個故事,我認識一個做了十幾年手機晶元級解決方案的硬體工程師L,他曾經呆過索愛、諾基亞和黑莓,算得上是專家級的研發人才,但到現在,他卻失業了,且處於極度焦慮之中。

L 失業的原因說來令人無奈——曾經在手機行業里,每個手機品牌的晶元方案都需要自行設計自行解決,所以L 這樣的人才至關重要。但時過境遷,如今手機底層的硬體解決方案,已經不再需要由品牌廠商來去關注,而是會由晶元廠商如高通、Intel 等少數幾家巨頭級晶元商根據需求統一設計好幾套可通用的解決方案提供給品牌商,品牌商們則只需要做好外觀、界面等的設計即可。

這意味著,像L 這樣的晶元級硬體工程師,現在的求職方向只能是高通、Intel 等晶元廠商,品牌廠商已經不再需要他們了。而高通和intel 的相關員工,基本都在美國。

L 曾經跟我說,他的感覺是:自己被這個時代拋棄了。

某種意義上,L 的經歷,只是這個行業和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整個互聯網圈裡,類似這樣的故事並不在少數。例如,有多少人在今天還能想得起來王志東和方興東這樣曾經是互聯網圈裡如雷貫耳的名字?又有多少人在今天還記得起來開心網、街旁和百團大戰時的那些團購網站?就更不用說,如今整個互聯網,幾乎都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在整個行業里,你能數得出來有幾個40 歲以上還忙碌在一線的從業者?

當你已經身在局中,這樣的現狀和事實無情地擺在你的面前,你難免會思考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尤其是,如果你已經工作了至少三五年,正處在不進則退的檔口,你就會對這個問題更為敏感和焦慮。

圍繞著這樣的焦慮,我想聊點具備普遍可操作性和參考價值的建議。

我想分三部分來講——關於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關於如何持續獲得個人的提升和進階,以及在面臨各種不同選擇的時候該如何考慮。容我們依次來聊。

建議一:關於如何讓自己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

身為著名的創業者+投資人,LinkedIn 和Paypal 的聯合創始人ReidHoffman 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ABZ 理論,他認為,你在任何時刻,手中都需要有三個計劃:A 計劃、B 計劃和Z 計劃。

A 計劃,是一個當下你覺得值得你去持續投入,並獲得部分產出和安全感的計劃,好比一份你現在正在投入和從事著,且還算滿意的工作。

B 計劃,則是一個A 計劃以外,你給自己培育的某些機會。簡單說,因為無所不在的變化,你雖然有了A 計劃,但卻絕不能僅滿足於此,只考慮A 計劃一件事,否則很可能有一天你會被其他人或機器所替代。因而在A 計劃之外,你還需要廣泛給自己培育某些B 計劃。

B 計劃是那些當下看起來還不足以成為你的職業,但你對其存有興趣或長遠看好,值得去長期投入和關注的事情。它們在經過你長期的沉澱和積累後,很可能會在某一天可以讓你以之為生了。培育B 計劃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用業餘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去學習和嘗試實踐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技能,甚至是去主動參與到一些朋友的創業項目中免費為其做義工等。

以我為例,在幾年前,我全職在一家招聘網站工作,但我仍然在用業餘時間跟幾個朋友一起在做一個叫作三節課的公益產品經理+產品運營人員學習社區,當時三節課這件事對我沒有任何物質收益,只是一個興趣愛好。

但到了今天,就像很多人看到的,三節課已經變成了一個值得我全力投入其中的事業了。這個機會,對我而言,就是被培育出來的。

如果有一天你的B 機會被培育成熟,甚至已經勝過了A 時,你可以隨時把你的B 轉換為A,然後再另外去培育新的B 機會。最後是Z 計劃。Z 計劃是一個用來應對最糟糕狀況的備用計劃,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頂,你的A 計劃和B 計劃都失敗或失效了,你應該有一個可以保證自己生存底線的計劃。

Z 計劃的意義就是用來應對你的職業生涯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好比對我而言,假如我當前的A 計劃和B 計劃都失效,我也失業了,那麼靠著銀行賬戶上之前儲備過的少量積蓄在家先捱上個半年八個月的就是我的Z 計劃。

在你的生涯里,你也需要不斷去儲備和鞏固你的Z 計劃,在危急時刻,它能幫助你順利重啟,重裝上陣。

無論你是在打工還是在創業,Hoffman 的ABZ 對你都會極其有價值,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互聯網人參考和深思的東西。如果你真的能夠長久去實踐它,你的職業生涯一定會更遊刃有餘,至少你手中一定不會缺少機會和選擇的餘地。

沿著ABZ 打開的這個話題,還可以往下多說兩句——如果你已經成為了一個中等以上段位的選手,

請一定儘可能讓你自己成為一個圈子裡的價值傳遞者或貢獻者,而不是單一的觀望者又或是價值消耗者。

比如,要更多地跟人分享一些你的思考,要更多地為你認識的朋友們去製造有價值的連接,要更多地去做一些外化的產出,如多寫些文章,多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去進行一些公開分享,等等。請相信我,更多傳遞或貢獻價值,一定會為你帶來更多潛在的機會和資源。譬如,我跟新東方前執行總裁、也是曾經有一陣在在線教育圈子裡火爆至極的??「跟誰學??」創始人陳向東之間的認識,就源於我主動給他分享了一些我關於教育O2O 平台的看法。我跟前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現??「怪傑??」創始人申音之間的相識相交,則起源於我主動拜訪他,結合一些以前我做過的事與之討論怪傑這個項目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而我跟現在的創業夥伴,三節課另外兩位發起人Luke 和布棉之間的認識,則是源於我寫的一篇文章被Luke 所看到,以及我們都同時經常在外面講課分享,由此而起,才有了後來一起做事的緣分。

建議二:關於如何完成個人能力的提升和進階

我認為,身為一個互聯網人,你有兩條需要去提升的能力曲線,第一條曲線向外,可以稱之為行業技能曲線。但凡新人入行,總得需要在第一條曲線上獲得持續提升,好比做產品,你要熟知各種產品形態、各種常見的交互方式以及各種產品架構與底層邏輯;做運營,你則需要熟知各種常見的推廣手段、渠道和用戶維護方式,需要熟知內容、用戶、活動等各個運營模塊,諸如此類。

在第一條曲線上持續提升的常見有效方式,無非就是持續實踐+總結+找人討教交流,從實踐中持續尋求反饋,並提煉出遇到的核心問題和疑惑,去找有經驗的過來人進行討教,再持續在新的實踐中進行優化改進。圍繞著這點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找到那些在職業技能上對自己略有點挑戰的事情去投入,以及為自己找到幾個可以讓你在遇到問題時去求助或討論的行業高手。

用互聯網的話說,這也是一種迭代思維。

但,行業技能的提升是有上限的,第一條曲線也總會走到盡頭。當第一條曲線接近尾端,也往往正是第二條曲線的開始。第二條曲線向內,可稱之為思維/認知模式曲線。

行業里有句話似乎是這麼講的:一個人,30 歲以前往往跟其他人拼能力,而30 歲以後則更應該跟其他人拼思維。

假如說行業技能這樣的東西就是硬碰硬的個體戰鬥力的話,這裡的??「思維??」就更應該是戰術甚至戰略層面的東西。

在第一條曲線上,你的個體提升只是??「點??」或??「線??」的提升。而當你進入第二條曲線的區域時,你的提升,必須要轉為??「面??」的提升。當進入第二條曲線的提升區間時,對你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從過往的具體職能中跳出來,試著關注基於整個業務流程來考慮問題。換個更通俗點的說法,到了這裡,你需要提升的,是大局觀。

一個具備大局觀的互聯網人在考慮問題時,往往是會更全局性的,好比,有的運營在做執行做方案時只會考慮運營的核心指標,譬如流量、用戶數等,但一個具備大局觀的運營在考慮問題時則會充分考慮這個方案投入執行後對於產品甚至整體業務的真正價值和意義,甚至還會考慮如何通過在運營端做一些事情去促進產品端和整體業務流程上更為良性的運轉。

一個具備了大局觀、且行業技能還過硬的互聯網人,無論是產品、運營還是研發,在整個行業里都是價值極高的,不誇張地講,這類人正是那種傳說中??「可以頂10 個普通員工??」的人。

好比百度的技術研發人才在整個互聯網行業里之所以如此有口皆碑廣受歡迎,很大程度上,就在於N 多百度的研發兄弟們,確實可以基於技術的立場來跟你探討很多業務層面的問題,甚至是技術到底在整個業務流程中可以扮演何種作用,而不是如大部分技術一樣,一心只鑽到代碼里,只管這個技術夠不夠牛以及我能不能實現。

第二條曲線的提升走到一定程度,就會遇到另一個關鍵節點:

對於商業和行業的理解。某種意義上,是否能夠突破這一重認知上的障礙,將會直接決定一個互聯網人的天花板在哪裡,假如過不了這一關,你最多在一家公司里可以做到一個類似部門總監這樣的位置,而一旦可以突破這一關,則你的可能性將更為開放,無論是成為一家公司的核心高管,還是自己創業,又或是轉行去做創投,對你而言都將成為可觸及的可能性中的一種。所謂對商業和行業的理解,基本就是需要能夠徹底搞清楚如下這些問題:

這個行業內有哪幾類典型角色?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整個行業的核心利益點和矛盾點在哪裡?

你的業務在整個行業內所處的位置是什麼?

行業內有哪些玩家跟你之間存在著關聯?又有哪些人在從事著跟你類似的業務?

整個行業的市場劃分和商業價值鏈條目前是怎樣的?

整個行業在資本市場得到的反饋有哪些?

預判整個行業的發展又會有哪些趨勢?等等。

唯有在第二條曲線上走通到了這一步,既清晰認知了自身的業務流程和邏輯,又清晰認知了整個行業的狀況,你才有能力針對整個局面抽絲剝繭,找到一個最利於自己發揮的發力點去做大做強。

無論對於整體戰略還是一次局部戰役,皆是如此。

關於第二條曲線的提升如何可以變得更順暢,我覺得核心有二。

一方面是要給自己創造機會儘力多跟行業高手們混在一起,無論是行業大牛、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只要他們的段位夠高,你跟他們廝混在一起的時間夠長,你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之下得到提升。且,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行業人脈、資源等的積累跟你第二條曲線的提升,

是相輔相成的。

另一方面,則是找到一個合適的事情和環境牽引著你往前提升,這方面其實上一節在聊到我個人的職業經歷時也已經有提到。接下來的第三部分里,我還會一併細說。

建議三:面臨各種不同選擇時該如何選擇?

通常而言,容易讓互聯網人犯難糾結的選擇,常見的無非以下幾種。

1)該選小公司還是大公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我一貫認為,一個人的進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環境牽引的,你在合適的時候被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或事件中去,自然會獲得巨大的提升和進步。

譬如我自己,我覺得我個人進步和提升最快的那兩年,基本就是第一次創業的那兩年。那時我差不多就卡在第一條曲線的尾端,還沒能夠真正進入第二條曲線里的階段,期望有一個機會可以幫我打破自己遇到的某些瓶頸。而那兩年時間裡的我,完全就是被一個事情在帶著自己往前走的狀態,置身於那種環境下,你的提升是一種不由分說式的。而一個人,需要在合適的時候被放置到合適的環境下。所以,小公司還是大公司的選擇,事實上跟你所處的階段有關。

假如你還處在第一條曲線的提升早中期階段,你的最佳選擇可能有兩種:

去一個體系流程都相對健全的大公司耐心接受打磨,又或是在一個方向相對清晰的小公司找到一個靠譜、且願意帶你的老闆。

而假如你已經接近處於第一條曲線的尾端,且還想繼續獲得進階和提升,則你一定需要想方設法給自己找到那種可以獨立牽頭去負責一個業務模塊或是一條產品線的機會,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相對來說,這裡可能各有優劣,獨立負責一個業務,在小公司你會獲得更大的實戰鍛煉價值—

—大公司內部出來的產品相對無壓力,往往是不會經歷真正的最艱苦的從0 到1 這一步的,甚至有的從0 到100 都不會有,直接起步就是100 往上。但大公司,則會給你一個在更大的場面和環境下去審視、爭取和調配各種資源的機會,讓你可以獲得更好的宏觀視野。假如你上述兩種局面都經歷過,則最為理想。

2)該更看重現實收益還是看重未來

假如你當前正卡在第一條曲線的某處,或是沒有機會進入第二條曲線的提升軌跡中,而自己又渴望能在職業生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那麼一定是一個可以給你空間去嘗試、折騰的機會更加重要。為此付出一些眼前收益的代價我覺得也是完全值得的。

相反,如果你並不期望在個人職業發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又或者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晉陞已經相對進入了一個個體的成熟期,不再需要持續往上攀升,那麼,你更應該認真評估考慮你可能會得到的現實收益。

至於創業團隊的股份期權這樣的東西,見仁見智,很多時候,這個東西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全看你自己對人對事的判斷。

3)要不要自己創業?

在創業大潮越來越熱的今天,不誇張地講,整個互聯網行業都瀰漫著創業的氣息。正應了那個段子,現在混在互聯網圈裡,如果你不是個創始人CEO 或者是心懷創業夢想的人,你都不好意思抬起頭來跟人打招呼。

身為一個互聯網人,假如你第一條曲線已經走完或接近走完,正處在第二條曲線中,而大公司內部的高管職位距你又尚為時遙遠難以觸及,你就難免會面臨這個問題的拷問,不管是受到別人慫恿還是自己心裡有點念想。這個問題,我想如下作答。

首先,假如你是以下幾類人,我會重點建議考慮自己創業:

有巨大野心和執著想要獲得創業成功的;

創業就是一心為了尋求些新體驗,將之視為另一種成長路徑,完全可以坦然接受失敗的(尤其是那些二十六七歲上下的年輕人);

對於某件事有極強的信念和執著,覺得這件事自己非做不可,即便為此付出一切也值得的;

自己多年隱忍積累攢了一手好牌,自覺已經有了充裕的資源、人脈和能力儲備的,做好準備要大幹一場的。

但,假如你暫時不屬於以上任意一種,卻又是一個對創業有點想法、自身能力也可以的人,

我倒是覺得換一種方式去體驗和參與創業會是更好的選擇,譬如以合伙人或類似身份加入一個靠譜的創業團隊中去。需知道,一方面,創始人要承受的壓力和要付出的代價都很巨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連續N 年時間的漫長煎熬、折磨和等待的。如滴滴打車,滴滴做到現在,已算得上是非常成功,但據稱滴滴CEO 程維過去幾年裡天天累死累活不說,絕大部分時間裡他自己拿的薪水甚至還不及公司內部的一個中層員工。就更不用說類似要搞定錢和搞定人這樣的事,對很多人而言本身就是巨大和難以逾越的挑戰。

另一方面,當下整個互聯網都在缺人,這事眾所周知。本來行業內部都還缺人缺得不行,結果現在資本一助推,行業里那批本來就不多的人靠譜能力強敢折騰的還居然都紛紛跑去要創業,好嘛,創業不要緊,但這樣一來就一下帶來了至少好幾個人才缺口——

他原先離職的崗位需要人頂,他的創業項目也還需要招人……當然了,任何時候,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加入一個團隊,選擇一件自己感興趣和看好、有充足發揮空間的事,以及選擇一群靠譜、對得上眼和彼此互補的兄弟們一起前行,都是必需的。創業,畢竟還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和背負很多東西的事情,若能找到靠譜的兄弟們一起分擔和同行,必是幸福的。

最後,真心希望互聯網這個行業可以越來越好,越來越性感,也真心希望每一個心有堅守信仰的互聯網人,不管是創業還是在大公司,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