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有自己的專屬詞嗎

來源: 若杉生活 作者: 若杉 你有自己的專屬詞嗎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是朱麗婭·羅伯茨主演的《美食、祈禱和戀愛》,很是喜歡,以至於忍不住在兩天之內二刷,有一些景色,太精美,有一些台詞,被深深觸動。

電影中,主人公莉茲·吉爾伯特是一名暢銷書作家,但事業的成功並沒有帶給她內心的幸福。

影片剛開始,她便和丈夫離了婚,準備踏上為期一年的自我尋找以及自我救贖之旅。

臨行之前,她情緒激動地好友解釋不得不走的原因。她說:??「你知道我今天早上醒來是什麼感覺嗎?什麼感覺都沒有,沒激情,沒活力,沒信仰,沒靈感,什麼都沒有,我必須擺脫這種狀況,一想到今後我都會是這種狀況,我都被嚇死了。??」

這樣的無助,無方向,只想逃離的時刻,大概,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

只是,主人公真的選擇了出走,清空自己,給自己一年的假期,重新整理和找回自己。她去了三個地方,義大利、印度和巴厘島。

正如電影的名字《美食、祈禱和戀愛》,對於莉茲而言,每一個救贖之地,都有著一個美麗的關鍵詞。

義大利的關鍵詞是??「美食??」,盡情地和pizza談一場戀愛,不再考慮節食和減肥,不再企圖取悅任何一個男人,而是發自內心的享受每一塊pizza,每一次餐美食,而後,和女友大笑著,去為自己選一條更大碼的牛仔褲。同時,她學習義大利語,認識新的朋友,學著像義大利人一樣,享受無所事事的快樂。

印度的關鍵詞是??「祈禱??」,她學習冥想、做義工,參加當地人的婚禮,開始學著原諒自己,為尋找內心真正的平衡與平靜。

而美麗的巴厘島,它的關鍵詞則是戀愛,因為遇上一個對的人,讓她忘記曾經在感情上受過的傷,重新學習去愛,學會去愛。

三個旅行地、三個關鍵詞,每一處有每一處的精彩和意義,讓主人公讓莉茲從之前的慌亂中成功走出,開始有了從心底發出的、只屬於自己的燦爛笑容。

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在義大利,莉茲和幾個朋友聚餐,席間,一個朋友提起:如果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詞,比如,提到倫敦,你會想到??「窒息??」,提到斯德哥爾摩,會想到??「舒適??」,紐約也有她的專屬詞叫??「慾望??」或者??「煤煙??」,而羅馬的詞是??「性感??」。

這時,朋友轉而問她:??「莉茲,你的詞是什麼呢???」

她說:??「我的職業是??『作家』??」。

朋友提醒她,??「那只是你的職責,並不是你??」。

看到這裡,我被瞬間擊中,本能地按下暫停鍵。是啊,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詞,它只屬於自己,有自己的風格和味道,不是職業,不是某個角色,而是比名字更能代表自己的詞。

那麼,我的詞是什麼呢?

02

正如電影中所說,我可以說,我是心理諮詢師,是剛剛出過一本書的??「寫作者??」,或者曾經我是學生,是記者,是一名職場獵頭……

但是,這些都只是職業名稱或者某一個時期的身份,是社會定義下的我,而我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呢?

我想到了??「自由??」,這些年,無論出國留學也好,還是從記者轉到獵頭又轉到心理諮詢師、寫作者,角色輪迴轉換,甚至,開始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律??」二字,納入自己的世界。

無非是為了??「自由??」二字,可以在合適地時候??「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自由地擁有對每一寸時光的支配權,而不必朝九晚五被束縛;能夠在努力工作之餘,把??「畫畫??」這個擱置已久的愛好提上日程,也能隨時提包回家看望家人;還有,選擇了自媒體而不是體制內的一名記者的工作,無非是為了文字的自由,可以寫想寫的人,想分享的故事。

想要做公眾號初期,為自己寫下的slogan:人生最大的理想是: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如今看來,這其中,也滿滿都是自由的味道。

所以,如果要為自己找一個專屬詞,??「自由??」怕是當仁不讓。雖然未曾刻意總結追求過,就這麼自然而然的流淌在我的每一次選擇、甚至每一天的生活中。

想到這裡,突然覺得踏實,還好,我有自己的詞。

而後,想想周圍的朋友,其實,每一個人,都在不經意間,書寫著自己的詞。

比如,朋友A的專屬詞是??「金錢??」,所以,這些年,拼進全力的努力加班掙錢,完成財富的積累。我從不認為,愛錢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她努力掙錢、努力為自己掙某種??「安全感??」的樣子,我覺得很美。

而朋友B的專屬詞是??「穩定??」,所以,她在穩定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享受著安穩工作帶來的踏實感,和每天準時下班,為自己寫一幅字,做個蛋糕,插一束花的小確幸。

至於朋友C,她的專屬詞是??「努力??」,這些年,無論在工作還是妻子、母親的角色上,她都做得很努力,努力讓自己生活的每一份分鐘,每一種角色都完美。

……

這個自己的專屬詞,遠遠不止是一個小小的定義自己的詞,它體現的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核心的價值觀和生活選擇,因為願意這樣定義自己,所以,大到職業選擇、小到每一餐飯,每一次旅行地的選擇,都從這個詞出發,貫穿在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03

寫到這裡,很想問問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有自己的專屬詞嗎?是旅行、美食這是具體的辭彙還是諸如獨立、成立,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

還是,提到自己的專屬詞,只能想到??「xx的母親??」、??「xx的妻子??」或是??「xx公司的員工??」這些被他人定義過的角色。

如果情況如此,願你從此刻起,開始為自己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詞,因為你就是你,不該被任何的??「前綴??」所定義。

這個找尋自己專屬詞的過程,可以如電影中的主人公莉茲一般,是一次長程的旅行。

可以大到換個工作,換個城市生活,也可以小到對一件陌生事物的嘗試,比如,第一次跳傘,第一次滑雪,第一次吃生章魚。

這些嘗試的過程,會慢慢幫你定義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詞。

如果,你依然迷茫,無從下手,推薦你去踐行《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樣》的作者馬克·曼森提出的??「做些什麼??」原則。所謂??「做些什麼??」原則,就是在沒有選擇、沒有方向,生活混沌沒有指向的時候,隨便做點什麼就好,這個??「什麼??」可以是最小的合理行動,可以是任何事情。

因為很多事情,最難的不是實施計劃、完成目標的過程,而恰恰是0到1、甚至0-0.1的部分,所以,??「做些什麼??」原則,讓你拋棄對結果的過度追逐,拋開??「如果失敗了怎麼辦??」的壓力,隨意的做些什麼,想要的方向和結果,反而在這個??「做些什麼??」的過程中,慢慢清晰和明確。

還記得那個古老的義大利笑話嗎?

有一個窮人每天都在一個偉大的聖人的雕像前祈禱說:

??「敬愛的聖人啊,懇求你,懇求你,讓我中彩票吧??」!

最終,惱怒地雕像動了起來,低頭望著那祈禱的人說:

??「我的孩子啊,懇求你,懇求你,先買張彩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