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還在睡懶覺?貪睡更容易讓自己變得抑鬱

來源: 心理學與生活 作者: 陳武 還在睡懶覺?貪睡更容易讓自己變得抑鬱

現代社會,抑鬱已經成為影響個體身心障礙的首要因素

在過去的40多年裡,很多科學家都致力於去發現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降低抑鬱的風險。

根據抑鬱認知理論(Abramson et al.,1989;Beck,1976),認知易感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是導致抑鬱產生的重要風險因素。

認知易感性是指個體在遭遇負性事件時,總是傾向於將負性事件的發生歸因為普遍和持久的原因或者推斷負性事件將引發其它的不良後果。

比如,某人失戀了,就變得非常自卑、自我否定,把失戀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價值這種難以改變的東西;

比如,某人被領導批評了,就覺得是不是領導對自己有看法,是不是領導想要開掉自己,喜歡把一件事情想得更可怕。

有研究發現,認知易感性較高的人患上重度抑鬱的風險是認知易感性較低的人的7倍(Alloy,Abramson,Walshaw,&Neeren,2006)。

因此,過去的很多研究都希望改變個體的認知易感性,從而降低抑鬱。

比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就是主要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干預和治療抑鬱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

認知干預常常被當成抑鬱干預的金標準(Hollon et al.,2014)。

但是,也有很多研究發現,認知干預的效果其實一般。

甚至有研究者指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認知干預的效果微乎其微。

其原因是,認知易感性強的人,他們對事情的解釋和推測一般都是偏負面的(如下雨了,然後覺得下雨的時候不想學習,考試可能會掛),而且這種消極的解釋和推測是不由自主的。

如果要讓他們換一種方式(即所謂適應性的方式)來理解和推測這些事情(如下雨了,然後覺得正好可以去圖書館學習,不用出去玩了,考試更可能考好),便形成了固有的認知方式和新的認知方式的衝突,這種衝突會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遺憾的是,高認知易感性的人恰好缺乏認知資源,相對於低認知易感性的人,他們更加不能集中注意,有更差的認知靈活性(Watkins &Brown,2002)。

於是,與其去改變一個人固有的認知風格本身,不如去改變認知易感性的發生效果

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

事實是,一開始對於事情的消極認知並不是抑鬱的重要預測因素,關鍵在於接下來的時間裡,對這個事情是怎麼認識的,尤其是一個事情發生三天後當事人的狀態是抑鬱的重要預測因素(Haeffel,2011)。

那麼,哪些東西可以去加強/減弱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消極看法呢?也就是,什麼因素可以去影響認知易感性的效果呢?

聖母大學的Haeffel(2017)通過三個研究,考察了睡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一,通過為期四周的前後側問卷調查,調查了132位大學本科生的睡眠情況、認知易感性、生活壓力、和抑鬱。

結果發現,那些認知易感性較高的個體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如果睡眠質量還較好的話,會更加抑鬱(相對於認知易感性較高,且面對壓力但睡眠質量較差的人)。換句話說,對於認知易感性較高的人,睡得不好,反而不會那麼抑鬱。

研究二與研究一類似,主要改變了睡眠的測量方法。研究一中是用問卷進行睡眠質量的測量,研究二改用腕式睡眠活動記錄儀客觀地記錄被試的睡眠狀態。

另外,實驗周期改為兩周,在第一周,初測被試的認知易感性和抑鬱,同時每天晚上帶著腕式睡眠活動記錄儀睡覺。第二周,每天報告抑鬱狀態以及對於特定事件的認知情況。

結果發現,高認知易感性且睡得較多的被試,抑鬱是最嚴重的,與研究一的結果一致。那麼,什麼叫睡得多呢?有趣的是,當睡眠時間超過大約7個小時,高認知易感性的人就比低認知易感性的人會更加抑鬱;當睡眠時間少於大約5個小時,高認知易感性的人就比低認知易感性的人反而會更不抑鬱,也就是說缺少睡眠對低認知易感性的人影響更大。即,5小時(準確的是328分鐘)和7小時(438分鐘)是兩個關鍵時間點。

研究三,採用實驗研究法,實驗持續兩周。選取了40名高認知易感性的被試(認知易感性得分超過總體70%以上),隨機選取20名進行進入睡眠限制組(每天睡眠時間縮短1小時),另20名被試進入控制組。

結果發現,在控制抑鬱的基線水平後,睡眠限制組的被試比控制組的被試抑鬱水平更低。

總之,三個研究的結果支持作者的假設:對於高認知易感性的人來說,更少的睡眠能夠降低他們抑鬱的風險,貪睡反而會讓自己更加抑鬱

為什麼多睡反而會更加抑鬱呢?

研究者認為:

(1)睡眠對於人的認知過程至關重要,睡眠過程會不斷鞏固記憶中的信息;

(2)睡眠更加偏好鞏固人的情緒信息,比如有研究發現,情緒事件的記憶與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長成正比;

(3)睡眠最偏好的是處理消極的情緒信息,那些高認知易感性的個體,每天晚上的睡眠都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消極情緒信息,睡眠越多,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通常認為,睡得好是一件好事。的確,研究也發現,良好的睡眠質量對於健康的心理功能非常重要(Irwin,2015)。

睡眠障礙往往與情緒障礙和多種形式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鬱)存在密切聯繫。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有研究者假設,對於那些遭受較大壓力的人來說,睡眠剝奪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生物學適應意義。

有時候,睡得不好可能是一件好事,失眠可能帶有一定的進化意義,少睡一點可能會讓我們更少地形成和鞏固消極的認知,更少的睡眠或許可以帶來更加積極的情緒適應。

尤其是,對於那些本身就很敏感的人,要少睡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