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醜陋的作假(圖片:pixabay)

當今社會從上至下,不管是政治人物或市井小民,都在振振有辭地指著別人罵:不道德!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在西方,道德觀已經回歸到個體的自我檢視,對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才是。

當今社會從上至下,不管是政治人物或市井小民,都在振振有辭地指著別人罵:不道德!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在西方,道德觀已經回歸到個體的自我檢視,對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才是。網路最近熱議: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時就是醜陋的作假!那到底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呢?看看下面將勛講述的小故事對我們是不是有所啟發: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圖片:pixabay)

故事01

我常常想起魏晉時候阮籍的一件事。阮籍母親過世時,他不哭。按儒教的傳統,父母去世,即使要用錐子刺自己,都是要哭出來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來,也得請五子哭墓。但阮籍不哭,賓客弔喪時哭成一團,他無動於衷,等到賓客散盡,他突然吐血數升……這是阮籍表現憂傷的方式,在他看來,母親過世是我自己的事,為什麼要哭給別人看呢?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南京的阮籍衣冠冢(圖片:wikimedia commons/Inhorw,CC BY-SA2.5)

他不是沒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讓道德情操變成一種表演。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在群體文化中,婚禮喪禮都是表演,與真實的情感無關。

中國傳統儒教的群體文化碰到個體就產生了竹林七賢,他們是特立獨行的個體,活得如此孤獨,甚至讓旁人覺得悲憫,而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呢?”這個社會上的阮籍愈來愈少,就是因為這句話。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醜陋的作假。

故事02

我當老師的時候,也曾經對特立獨行的學生說:“你幹嘛這樣子?別人都不會”。說完,我突然覺得好害怕。

近幾年來,我常在做懺悔和檢討。在大學任教這麼久,自認為是一個好老師,卻也曾經扮演過壓迫孤獨者的角色。有一次看到女學生為了參加舞會,清晨兩點鐘在圍牆鐵絲網上疊了六床棉被,一翻而過;我告訴她們要處罰,背詩、寫書法,但不會報告教官。其實我心裡覺得她們很勇敢,但還是勸她們回去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更有趣的是,這個鐵絲網曾經讓校長在校務會議上得意地對我說,這是德國進口猶太人集中營專用的圓形鐵絲網,各面都可以防範——可是二十歲上下的女孩子,你關都關不住。

《牡丹亭》說的也是同樣的故事,十六歲的杜麗娘怎麼關都關不住,所以她遊園驚夢,她所驚的夢根本是個春夢。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崑曲《牡丹亭》杜麗娘和柳夢梅(wikimedia commons/Antonis SHEN,CC BY-SA2.0

故事03

後來我如何大徹大悟呢?因為一個學生。有個學生在校園裡貼了張布告,內容是對學校砍樹的事感到不滿,這個人是敢做敢當的二愣子,把自己的名字都寫了上去。認同的撫掌叫好,說他伸張正義,還有人就在後面寫了一些下流的罵校長的話,但他們都沒有留名字,只有二愣子被抓去了。學校決定要嚴辦此事,當時我是系主任,我打電話給校長。校長說:“我要去開會,馬上要上飛機了”。我說:“你給我十分鐘,不然我馬上辭職”。我保住了這個學生,他沒有受到處罰。但是當我把這個學生叫來時,他對我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為什麼不讓他們處罰我?”我到現在還在想這件事。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令人深思: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 就是醜陋的作假!

有個學生在校園裡貼了張布告,內容是對學校砍樹的事感到不滿(圖片:pixabay)

在群體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很正直,有話直說,包括我在內,都是在傷害他。我用了我的權力去保護他,可是對他來講,他沒有做錯,為什麼不讓他據理力爭,去向校長、向訓導單位解釋清楚,讓他為自己辯白?不管是爬牆的女孩,或是這個貼海報的學生,都是被我保護的。但是,我自以為是的保護,其實就是在傷害他們的孤獨感,使孤獨感無法完成——我在設法讓他們變得和群體一樣。就像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絕境時,他們的哭聲才震驚了整個文化,當時如果有人保護他們,他們便無法仰天長嘯了。

故事04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娶了公主為妻,是皇帝的女婿,但他從沒有利用駙馬爺的身分得名得利,到了四十歲時遭小人陷害,說他違背社會禮俗,最後被押到刑場砍頭。他究竟做了什麼傷風敗俗的事?不過就是夏天穿著厚棉衣在柳樹下燒個火爐打鐵。這不是特立獨行嗎?這不是和群體的理性文化在對抗嗎?而這是法律在判案還是道德在判案?

嵇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這個罪狀留在歷史裡,變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狀——我們判了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死刑。嵇康四十歲上了刑場,幸好有好友向秀為他寫了《思舊賦》,寫到他上刑場時,夕陽在天,人影在地。嵇康是一個美男子,身長八尺,面如冠玉,當他走出來時,所有人都被驚動,因為他是個大音樂家,在臨刑前,三千太學生還集體跪下求教,然而,嵇康彈了一曲《廣陵散》後嘆道:“廣陵散於今絕矣!”有人說,嵇康怎麼這麼自私,死前還不肯將曲譜留下?但嵇康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配聽《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曲》。樂曲產生於魏晉時期,該演奏版本樂譜見於《神奇秘譜》(Zhixuan Kong/youtube)

如果活不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藝術、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每次讀向秀寫的《思舊賦》,我總會為之動容,生命孤獨的出走,卻整個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上。

附:《思舊賦》為晉朝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為了悼念被司馬昭殺害的好友嵇康,所作的賦。作者用極其悲憤的心情,含蓄迴轉的筆法,表達出深厚的友誼,也側面表達對黑暗政治的不滿。開了頭就煞了尾,可知其悲傷。

原文: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迹兮,歷窮巷之空廬。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託運遇於領會兮,寄余命於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故事05

忠、孝究竟是什麼?當我們在談孤獨感時,就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我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倫理規範。儒家文化有其偉大之處,孔子的哲學也非常了不起,但當一個思想獨大之後,缺乏牽制和平衡,就會發生許多問題。從法國回來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私立大學任職,是校內十三位一級主管之一,當時學生如果要記大過,就必須開會,由十三位主管都同意簽字後才能通過。我第一年參加時看到一個案例,那是一九七七年發生的事,一個南部學生到北部讀書,在外租屋。房東寫了一封信給學校,說這個學生素行不良,趁他不在時勾引他的老婆,學校就以此為罪狀,要學生退學。

我覺得應該要了解背後的因由,當下不願意簽字,當我提出看法時,聽到旁邊有個聲音說:“蔣先生畢竟是從法國回來的,性觀念比較開放”。我嚇了一跳,我還沒來得及說明,就已經被判定了。不管是這個案例或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反省,其實都是不自覺地受到群體文化的影響,許多事情都變成了“想當然耳”,即使事後發現不是如此,也不會有人去回想為什麼當初會“想當然耳”?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因為孤獨感是一種道德意識,非得以檢察自身為起點。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