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越少說這兩個字 婚姻就會越好

越少說這兩個字 婚姻就會越好

01

朋友小雯說,大概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她開始發現老公不愛回家。

老公的工作小雯基本了解,強度不大,可能偶爾需要加加班,應酬也不是特別多。

但老公似乎越來越多時間待在公司。

在小雯“感覺”到老公不愛回家的時候,她也疑心過,他是不是有外遇了。

但她很快就否定了這個疑心。

小雯對老公性格很了解,也相信他的人品。

當然這些都不是關鍵,在讀過那麼多人各種“花式出軌”方式後,小雯並不完全信賴人性——人人心裡都有魔鬼嘛。

小雯的自信,來自她的“線人們”。

小雯曾經和老公在一家公司工作,所以老公現在的同事里都還有和小雯關係不錯的人。

老公部門就有一個同事小雯關係很好。

小雯一開始發現老公不愛回家的時候還擔心過他外遇,讓這個同事幫自己“看著”老公。

老公說加班的時候,同事確認了他是真的在加班。

大家都發現小雯老公最近工作特別積極,甚至主動攬下一些別人的活。

也沒發現他和哪個女同事走得近。

小雯也一直默默暗中觀察老公,也沒發現他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除了越來越熱愛工作以外,那些書里講的“出軌跡象”他老公一個沒有。

小雯甚至偷偷看過老公手機,也沒什麼“發現”。

小雯想和老公談談,但老公似乎對她越來越冷漠,常常用“我累了”“不想說話”之類的話打發她,甚至任小雯說,他一言不發。

02

小雯老公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這個謎在小雯想要離婚前的一次婚姻諮詢中才揭曉。

小雯老公說: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很討厭回家,很討厭見到她。

可能我心裡有問題吧,別人都覺得她是完美太太,她也確實挺完美的。

孩子出生以後,我管的不太多,基本都是她在安排。

她說我不管孩子,可是我管孩子的時候,她又說我“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她總覺得我工作不忙,其實這兩年工作已經沒有之前那麼輕鬆了,我給她說過,可她不願聽。

回到家裡我想放鬆一下,看看手機、電影什麼的,她就會很不高興。

說回到家裡大家應該交流,尤其是孩子一天沒看到我,應該多和孩子說話。

我的假期她也要安排。

幾乎每一個假期,她就要規劃一個活動。

有些建議是挺好的,但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反對她,她就會想方設法說服我,說為了孩子發展,就要多陪他去參加活動,或者多出去看看,或者說一家人就應該要一起行動,父母就應該多陪孩子,不然孩子安全感發展不好之類的。

孩子有一點什麼問題就怪是我,因為她做得很完美了嘛,是我拖後腿,不好的影響肯定就是我造成的。

之前我有拿錢去買一些股票,她當時確實建議過看一下房子,可那時候股票行情好,我也沒聽她的,後來虧了一些。

結果這件事情她就一直說應該聽她的。

每次我們要意見不同,她就會翻出這件事,說我不聽她的就是這個後果。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打算說一輩子。

小雯老公的表述中,大家覺得那個詞出現頻率最高?

是“應該”這個詞。

每一個家庭當然都有各自的健康家庭規則,小雯告訴丈夫“應該”做的事,一件都沒錯。

但如果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應該”中,人的存在感就會消失在原則之下。

每個人想到“家”這個字的時候,腦中一定是有一些畫面,也有一些定義。

如果你想到“自己的家”,是一個能夠讓你放鬆、恢復精力的地方,有人寵愛你、關心你,你會在忙碌了一整天后,迫不及待地回到這個地方。

但如果你一想到“自己的家”,壓力、緊張感就會出現,慢慢的你就會不想回家。

小雯說的“應該”,可能全都是對的。

可這樣反而更糟。

為什麼呢?

因為丈夫連反對的理由都沒有。

也許在理性上,丈夫都認可這些家庭原則是正確的,甚至也會配合。

如果家庭成員都理想地按照小雯的“指示”生活,確實是“模範家庭”。

可每個人都不是“模範生”,人都有自我的一面,有人的本性,有些規則可能與“個性”衝突。

如果這個人不認可規則,想“滿足”自己的個性需要卻不被允許,甚至毫無理由反對,這個人每一次遵從原則,就會在無意識中減少一份對家的愛,多出一份對伴侶的怨

這種感覺出現幾次沒關係,但日積月累,這個人就會覺得自己的意見不會被重視,在家都沒有任性的空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會想要任性,想要被寵愛,如果時時刻刻都要按照規則做,他會感覺不到自己被愛。

當一個人必須要不斷地去壓抑、遵守、付出的時候,就會漸漸失去被人寵愛的感覺,也就漸漸不會再愛對方。

03

美國一位專門研究夫妻關係的心理學家說,夫妻之間有4種行為最容易導致離婚,分別是:指責,蔑視,防禦,迴避。

總對伴侶強調“應該”,背後其實包含了指責。

而如果伴侶做不到這個“應該”,或者不想做,他們就會採用“防禦”或“迴避”的行為。

這樣夫妻間的互動,就包含了3種最可能導致離婚的行為。

一段快樂的感情,需要滿足3個方面——

熱情,親密,投入。

那些總是在設置“應該”的伴侶,其實是將重點放在了“投入”這方面。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設置這些規則,不過是希望家庭發展更好。

但一個家庭如果完全按照規則行事,就會漸漸變得僵化,熱情這個部分就會消失。

如果夫妻中一方扮演“規則設置者和守衛者”,另一方只能扮演“服從者”,他們之間的親密感就會被破壞。

雖然這裡講述的故事是一位丈夫的抱怨,但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在男女中都存在。

有些丈夫對妻子也有很多“應該”的要求,他們忽視了妻子首先是一個獨具個性的人,其次才是在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如果人這個本質被忽視,只有“妻子”和“母親”這兩個角色被重視,妻子一樣會感覺不再被愛。

家庭規則最好是能夠共建,而不是由一個人去規定。

既然每一個規則都是為了家庭更好,那麼家人的心情也需要成為一個考量因素。

當你想說“應該”的時候,可以先問問自己:

這個“應該”真的對我的家庭來說很重要嗎?

在我設置這個應該的時候,是否更主要的是想降低自己的焦慮?

是這個應該更重要,還是一家人的關係更重要?

來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