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 卻一無所獲?

01

我見過很多人在朋友圈曬書單,或者有些人天天找我推薦書籍,貌似很多人看了不少書。

但是,當某天聊起其中一本書的時候,如果內容稍微深刻,他就一臉茫然地問:“我也看過那本書,我咋就不知道裡面竟然寫了這些?”

這就是的典型自以為讀過了書,其實根本沒有讀過。

這個沒有讀過,不是說他真沒讀,的確讀了。只是沒有收穫到書本的精髓,所以等於沒讀過。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書,卻仍然一無所獲?答案是: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02

有些人讀書只停留在認識字的基礎上,書本每個字他都認識,但是沒有辦法理解書中包含的意思。

把一本書的每個字認識了一遍,然後把書扔了,接著感慨:這書不過如此,沒什麼好讀的!最後束之高閣。

書本是什麼?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如果不帶著腦子去讀,永遠不知道作者所云!

我曾經專門給學員培訓如何看書,學員反饋信息說:看書只是看喜歡的書,或者只看自己喜歡的段落。

這是大錯特錯,讀書跟吃飯一樣講究營養均衡。

另外,看書不能斷章取義。

這就好比盲人摸象,摸著大腿當成柱子,摸著鼻子當成繩子,摸著身體當成牆壁!沒有一個宏觀立體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看起書來理解的永遠只是滄海一粟,而且還是錯誤的,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更可怕的是讀得多,錯的多,沒有收穫的原因如下:

03

第一、看書太片面,只看喜歡的段落,

其他的部分不用心看

任何一本書籍,都有一個系統,寫過書的作者都知道,很多理論和觀點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條件支撐下,才能成立,所以會有一個鋪墊的過程。

而不會看書的人,片面理解或者忽視,作者描述的前提條件。

所以,導致這些不會看書的人,只相信一個結論,而忽視了書本論述的邏輯過程。很多時候,結論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學習作者的論述過程。

而只看結果的人,就將這部分精華的內容忽視了。接著如盲人摸象一樣,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斷章取義。

04

第二、讀書時沒帶腦,沒走心,人太懶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看書的時候不帶腦子。

不思考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目的、寫作背景,只是憑藉作者寫了什麼文字,就看到什麼文字,不用心揣摩文字背後的意思和來龍去脈。

主要原因是這個讀者太懶了,懶得思考。

05

第三、缺乏理解能力,閱歷不夠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穫?

我身邊有兩個朋友,都看《紅樓夢》。一個朋友討論得淚眼婆娑,覺得太悲哀;另一個朋友只是看到了文中熱鬧的場景而已,很顯然第一個朋友理解得更加透徹。

不要盲目以自己的視角判斷書的好壞,一本書,現在你可能覺得一無是處,或許等10年之後,你會一拍大腿感慨:”寫得太特么精彩了!”

同樣當初你覺得是一本好書,或許若干年後你覺得一文不值。

原因是你的人生閱歷豐富,對人生的理解更加的透徹,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多元化了,你對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這個時候,你再看之前滿紙荒唐言書的時候,會覺得作者寫的就是真理。看到當初非常不錯的書籍,後來覺得不過如此。

06

第四、心態浮躁,斷章取義,看頭不看尾

為什麼很多人迷茫?迷茫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浮躁。一個浮躁的人看書的時候,特別功利。

什麼意思?他們有目的,一定要在這本書里找到我要找到的答案,要解決我的迷惑,如果沒有解決我的迷惑,這本書就是垃圾。

存在這種浮躁的心態,導致他根本就不會平靜的去品讀一本書,只是蜻蜓點水的隨意亂翻。

這種狀態就好比,一個沒有武功基礎的小嘍啰,期待一日成為武林大俠,然後天天尋找武功秘籍一樣。

即便真有哪天武功秘籍在手,他也不會看到學到,因為浮躁的心態遮住了他的慧眼。

07

第五、沒有系統看書方法,想到哪裡看哪裡。

任何事物都有方法,很多人看書不講究章法。想怎麼看就怎麼看,讀書是講究方法的,不同的書採用不同的看法。

有些需要精讀,有些需要略讀,有些需要反覆品讀,有些書可以不讀。

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你花時間和精力精讀,也不是所有的書隨便翻翻都有收穫,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讀法。

08

第六、不做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有個讀書習慣,讀書一定會做讀書筆記,或者畫思維導圖,不然這本書我覺得就沒有讀過。

閑暇之餘,我再把所有的讀書筆記進行整理歸類,把精華部分進行反覆咀嚼,這樣讀過的書進行二次吸收,比囫圇吞棗強百倍。

以上是涔汐的總結。

讀書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讀作者寫出來的文字;

第二層,讀作者已經表達出來的意思;

第三層,讀作者心裡想表達,但是還沒有表達的意思,猶如詩歌里的托物言志!

三層境界,看看你在那一層?

(文章摘自涔汐新書《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來源: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