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又沒說啥 你幹嘛生氣」小心!你已不知不覺得罪人

「我又沒說啥 你幹嘛生氣」小心!你已不知不覺得罪人

說話這件事,應用面很廣,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最核心的影響就是,它會決定你的人緣。

典型錯誤:我又沒說啥,你幹嘛生氣?

很多人羨慕那些會說話的人,其實,也就是羨慕他們能說會道帶來的好人緣。相反,所謂不會說話,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容易一不小心得罪人,三言兩語就讓旁人心裡不舒服。

你可能會覺得“說話討厭”都是別人的事,跟你無關。可是你想想,大多數人其實都很看重人緣,平時在生活中自然也會時時注意自己的表達,避免口不擇言、開罪他人的情況發生。然而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為什麼你質問他們為什麼不好好說話的時候,他們總會委屈地說:我明明沒說什麼啊,怎麼就把別人給得罪了呢?

其實,得罪人有顯性和隱性兩種。未必非得起了正面衝突、口出惡言才會得罪人,很多時候,我們即便心裡並沒有什麼惡意,但表達上和思路上出了問題,還是會讓人覺得不舒坦。更麻煩的是,在後一種情況下,對方也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所以那些埋藏在話語間、隱隱約約的不舒坦,還不好跟你一一攤開來計較,以致他心裡疙疙瘩瘩,變得更加不舒坦,只好對你敬而遠之。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有三種暗示最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

暗示1:想表示關心,在別人聽起來卻是指手畫腳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你這人怎麼這樣啊?”“你屋裡怎麼這麼亂啊?”這就叫評頭論足、指手畫腳。也許你只是想關心一下人家,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突然跳出來說了這麼一句話,彷彿是評斷別人的法官一樣,這就讓人不舒服了。

也許你會說,這是在指手畫腳地批評人,我當然知道要避免。可是你知道嗎?即使你本來是想表示關心,甚至是要誇獎別人,如果採用了這樣的說話方式也會讓人不開心。例如,你的同事因為工作出色拿到公司的獎金,你稱讚一句“真棒!恭喜你”這是沒問題的;可是如果你煞有介事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用評價的口吻讚許地說:“做得不錯。”甚至還要發表一些對其工作的點評和建議,你不覺得哪裡怪怪的?

歸根到底,當你指手畫腳地評判他人的時候,無論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傳遞給他人的潛台詞都是“我處在比你高的地位”。在與人平等溝通時這麼做,當然就會得罪人了。

暗示2:想表示安慰,在別人聽起來反而是漠不關心

不關心,就是不尊重;不尊重,當然就會得罪人。而這裡最大的錯誤在於,有些我們脫口而出的看似安慰的話,常常會起到反作用,反而讓對方覺得我們對他是漠不關心的。比如人家遇到困難時,我們常會說:“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做事情就是會出錯。”“沒事的,我是過來人,這都是小事。”

類似這種“降低事情重要性”的句型,我們說起來,會以為這是在安慰人家看開點,但聽在當事人耳里,往往更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風涼話。因為所謂“看開點”只能他自己說,你不能幫他做決定。這樣,在你完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會讓人覺得不爽。

又比如,剛剛組建一個團隊,新加入的成員剛入門沒經驗,常會犯些低級錯誤。此時,有些缺乏經驗的團隊上司為表示善意,通常就會說:“這很正常,大家開始的時候都這樣。”

這句話確實沒錯,但就是溫度有點低,因為你這種口吻,在試圖削弱問題嚴重性的同時,也否定了新員工的獨特性和他們之前工作的重要性,類似於“你們活該這麼笨嘛,我對你們也沒什麼指望,所以別在意”。這種說法,會讓團隊成員覺得你看他們就像是看一窩螞蟻,每隻都長得差不多,怎麼努力都差不多,自然容易感到一種漠不關心。

暗示3:想表示委婉禮貌,別人聽起來卻是暗藏心機

回想一下,當一個人對你說話暗藏心機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肯定會覺得哪裡不太舒服。因為,此時我們不知道對方想讓我們做什麼,但總覺得自己在被別人利用,當然會有一種不爽的感覺了。比如有些人在微信上留言,喜歡說兩個特別討厭的字—“在嗎”;有些人求人辦事,喜歡說一句特別討厭的話—“你什麼時候有空啊?”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樣的留言、聽到這樣的提問都會覺得頭皮發麻,實在不想搭理。

當然我們也理解,會這樣說話的人應該也是怕打擾到對方,所以先明確一下是否方便說話。然而你要知道,對方一旦明確對你表示有空,就意味著很難拒絕你的要求,這其實是有點綁架成分的。所以,你明明是想要禮貌地求人幫忙,最後卻變成了他人心中的別有用心,長此以往,你的人緣當然也好不了了。

小訣竅:焦點放在“人”身上

首先,當你想要評判他人的時候,沒必要非得用那種指手畫腳的評價式表述,不妨試著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比如,“你這人怎麼這樣啊”是一個會讓人不舒服的評判,所以在說的時候,如果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你這樣,讓我很難做。”聽起來就會好很多。

原因在於,前者是對他人居高臨下的評斷,在人際交往中是一種“越界”;而後者只是對自身感受的表達。平輩論交,我們無權評判他人,但當然有權表達自我。於是,在意思一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巧妙地把評價別人轉換成陳述自己的狀態,既說明了問題,又不至於得罪人。同樣,在剛才提到的那個祝賀同事的例子里,你完全可以不去評論人家,而是拿自己來說事:“真棒!我要是像你這麼有才就好了!”你看,這樣既表示了祝賀,又避免了評價。順便說一句,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又何必搜腸刮肚去尋找既“高大上”(高端、大器、上檔次)又貼切的詞語去誇讚對方的長處,還怕別人覺得你不懂裝懂,或者是覺得你在對他指手畫腳、妄加評論呢?

另外,在戀愛中,很多懂得如何撒嬌的女生,從來不會去指手畫腳地評價伴侶“把男朋友當成你這樣真是夠了”,而是直接從“我”出發,說“你這樣做真的讓我很受傷”。同一件事,前者讓人不快,後者卻讓人憐惜。

其次,要怎麼避免給人留下漠不關心的印象呢?那就是在安慰的時候,最好強調人,用“這件事對你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來取代“別難過,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比如,你與其表示:“沒事的,我是過來人,這都是小事!”還不如說:“唉,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結果變成這樣,真是非常可惜。”

又比如,在之前提到的新員工犯錯的例子中,團隊領導者可以說:“大家辛苦了,你們有多努力我是看在眼裡的,這個階段本來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我當年剛來公司時,表現還不如你們呢。”

同樣是場面話,這種表達聽起來就比較熱絡,因為它以“你”為重,突出了個體差異性(我當年剛來公司還不如你們),就不再顯得那麼漠不關心了。這雖然只是說話技術上的一小步,但卻是我們能否擁有好人緣的一大步。

最後,當我們想求他人辦事的時候,其實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時間把要求說清楚,這是一個思路上常常被忽略的要點。人和人之間少不了相互幫忙,可是得大大方方地說出來,我們才好確定這個人情該不該給,而不是被偷偷摸摸地當傻子利用。

常用句型

●你這樣做讓我……

當你想表達對他人意見的時候,不要評價他人的行為,而只敘述對自己的影響。用這樣的句式不容易讓人感覺到冒犯,因為你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

●我認為你做得真的很好,只不過這件事情……

在否定事情的嚴重性之前,先單獨表達對你要安慰、關心的對象的重視和肯定,這樣就不容易讓人覺得你名則關懷、實則漠然了。

●你好,我有件事情想找你幫忙,事情是這樣的……

打擾了!直接說你想求人的事情,將判斷的權利留給對方,是最節省別人時間的方法。如果要表達禮貌,只需要在最後補上適當的禮貌用語即可。

來源: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