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小孩都是永動機

來源: 游識猷 作者: 游識猷 小孩都是永動機

最近有篇法國人做的研究,說發現8~12歲的小男孩比專業的耐力運動員更能迅速恢復體力。在進行高強度鍛煉後,這些小魔星們心率更快恢復正常,血液里的乳酸也更快被代謝。當鐵人三項運動員依然喘著粗氣攤平在地時,男孩們已經滿血復活,可以再來一輪了。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必須非議一下這篇論文——研究對象太局限了啊!8~12歲?8~12個月就已經耐力驚人了好伐?

要論養娃以後最討厭的廣告詞,那絕對是??「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十個月大的啾啾一天日程大抵如下:早上6點準時睜眼(唉,小名起得不好),然後立刻進入超活躍狀態——話說嬰兒和大人的蘇醒方式真是不同。大人起床是這樣的:睜眼,摸手機看一眼,睡個回籠覺,再睜眼,懶懶躺一會,摸出手機刷半小時,正式起床。嬰兒就不一樣了,嬰兒的百公里加速大概只要4秒,僅遜於超級跑車。總而言之,當她6點醒來後,會立刻用各種行動和叫聲(唉,小名實在起得不好)召喚大人,要吃喝,要換尿布,要玩耍,要抱抱,要出門……全部折騰過一遍,10點左右睡一小覺,然後以上流程循環一遍。下午3點左右再睡一小覺,以上流程再循環一遍。最後晚上8點左右徹底睡著。運氣好的話,一覺到第二天6點。運氣不好的話,一晚上也就再折騰那麼三四次,每次也就半小時到一小時吧……

最慘時段從中午12點開始,渣體力的爹媽已經苟延殘喘只想睡死過去,但啾啾還處在??「靜若柯基,動若哈士奇??」的狀態。我和她爸蒼白地僵卧在大床兩側,看著她精力充沛地在床中央摸爬滾打。她滾動、爬動、蠕動、扭動、遊動、鑽動、阻尼振動、布朗運動……完成了瑜伽里的橋式、蜥蜴式、上犬式、睡雷式、游泳式、毛毛蟲式、眼鏡蛇式……

兩小時過去,我們活生生看累了,她……似乎也累了?一頭栽在床上。我們喜不自禁,屏息靜氣,準備等待呼嚕聲,結果她又掙扎著撐了起來。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爬起,彷彿《十面埋伏》里章子怡飾演的小妹,哪怕心臟中刀,哪怕砰然倒地,也要一次次頑強爬起……就是不死,堅決不死,秋去冬來,反正不死。

養兒方知為什麼大人要叫小孩乖,不一定是大人有太多控制欲,有時是因為大人已在過勞死邊緣。難怪那麼多家長懷疑自家娃有多動症,而國外醫生要一次次拒絕給五歲以下的小孩診斷ADHD——這個年紀,誰都多動。

娃娃們為什麼靜不下來?有些可能是天生的。2015年有個研究拿剛出生1~4天的新生兒來做實驗,測量他們凝視圖片的時間,平均在3秒左右。不過個體差異挺大,有些寶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達12秒,有些只有半秒。研究者7年後再把家長找回來調查娃的性格,發現倘若出生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未來就越好動。

也就是說,假如在阿普加五項評分外再額外測試一下新生兒凝視圖片的時間,然後把少於3秒的小孩統統丟掉……幾代以後,人類幼崽就會好養許多,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餵養方式似乎也有影響。2017年《兒科學》期刊上有個愛爾蘭研究發現,堅持母乳餵養6個月的小孩,在3歲時沒那麼多動。天吶,這太不公平了。沒有堅持母乳餵養,常常是因為??「日子太難了??」,然後世界還要用一個更難搞的小孩來??「回饋??」嗎?

幸好還有一線希望,這個研究還說,到孩子五歲時,這種??「額外多動??」就消失了。即使沒能母乳餵養,也只要咬牙忍耐,堅持到五歲……

人間不值得。

英國NHS官網也提供過一些建議:①建立每天常規日程,讓小孩習慣定時吃玩睡;②每天帶去室外放電,消耗多餘體力;③訓練娃慢慢學會專註,時間從短到長;④不要作死,不要主動挑戰高難度,如果你家娃在商場就會興奮瘋跑完全控制不住,請家長還是獨自去購物……

而那些擁有活力娃的行屍家長,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莫過於夜幕籠罩,娃已沉睡。這時候他們終於可以躺著不動,半天后吐口長氣,拿起手機,看到又有新手爹媽在焦急詢問??「我的娃怎麼還不會翻身/爬/走??」,他們臉上浮起一個滄桑笑,雙手顫抖著打下回復——??「不用急,以後你會懷念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