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

看點:在當今社會下,科技高速發展、疫情帶來多種不確定性、教育不斷改革,孩子們面對的未來永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家庭教育要怎樣成為孩子強有力的支持?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到底什麼更適合你的家?

 

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家庭教育分論壇為你展示中國家庭、美國家庭、以及海外華裔家庭不一樣的理念與做法,探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係,情緒管理對孩子影響,以及在科技時代下,家庭教育應如何處理孩子在科技產品使用上產生的矛盾。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

李鈞雷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早期教育Saul Zaentz講席教授

李鈞雷老師出生於中國,父母都是教師,從16歲來到美國,並從中國領養了兩個女兒,目前是哈佛教育學院人類發展與教育研究生系主任,Saul Zaentz兒童早期教育講席教授。他通過在孤兒院、學校、和青少年社工等各個發展領域的工作,發掘了「simple interactions」簡易互動法,幫助發現和鼓勵老師或父母在日常中與孩子更自然地相處,並為促進積極的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礎。

什麼是夠好的家長?

李鈞雷老師就「成為什麼樣的家長」這一主題展開表述,他認為「家長應該成為的是夠好的家長,而不是完美的家長,讓孩子成為一個夠好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完美的孩子。「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

近年來各方媒體、報紙、微信文章等中提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怎樣做好家長的策略,似乎當我們總結這些教育方法並按部就班地去實施的時候,就可以做一個完美的家長。但和文章里的父母相比較,絕大多數的家長都覺得自己是不完美的家長。現在「應該如何讓普通的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放心,而不是不斷焦慮」是社會和教育界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李鈞雷教授表示在「完美家長」這個概念里,還包含了孩子的成績這一個衡量標準,用它來反應完美的孩子從而過渡到完美的家長。而在家長和孩子的雙重焦慮中,這樣的家庭教育理念其實是被束縛的。李教授認為如果有一個新的選擇那便是「成為一個夠好的家長和夠好的孩子。」

李教授回憶起他自己的母親:「我的媽媽認為她自己不夠好,因為沒有很多時間來陪伴我,但是我覺得我的媽媽在能夠陪伴我的時候已經足夠好了。」李老師同時也回憶起他自己第一次做爸爸是通過領養的方式,領養的女兒在之前社會福利院裡被一個叫水阿姨的保育員所照顧,在她福利院那樣的一個條件和環境下,雖然不能和家裡的照顧相比較,但是女兒已經被照顧地足夠很好,這使得李老師的女兒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健康。所以去年鈞雷老師在一場教育論壇上說到「沒有人是完美的家長,兒童也不需要完美的家長,而是家長能夠的付出與陪伴,這才是夠好的家長。」那麼什麼才是「夠好的家長」,它和「完美的家長」之間有什麼不同呢?李老師在此給出了三點個人的想法:

第一:「完美的家長」似乎應該時時刻刻都願意和應該陪伴孩子

「夠好的家長」是在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候,真正地投入自己。懂得對孩子進行有效陪伴,而不是長時間的無效陪伴。

第二:「完美的家長」似乎應該對最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了如指掌。「夠好的家長」應該是比其他人更能完整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

第三:「完美的家長」是否應該掌握或提供最搶手的教育資源和機會?

「夠好的家長」是讓孩子發現自己才是那個最珍惜的資源。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鈞雷老師在各個場合都看過那些如何照顧自己的孩子的家長們:無論是鄉下農村大媽背著孩子、街頭乞丐每天路邊的餵奶抑或是達官顯貴僱傭菲傭的精心照拂,他們無一例外都在每天爭取成為一個夠好的家長。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夠好的家長」這個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

李教授在此祝願每位家長在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為有信心、有愛心、能勝任的人的過程中,他們自己能夠漸漸地成長為夠好的家長。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

馮欣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科學副教授及兒童情感實驗室首席研究員

馮教授是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科學系的副教授。她是美國心理學協會,國際行為發展研究學會,兒童發展研究協會的成員。她的研究專注於社會家庭環境下的兒童情感發展,例如性格、情緒調節、親子互動的相互作用,以及環境對童年時期社會情感功能發展的影響。馮老師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中發表關於兒童與母親的情緒、生理以及行為的協同調節的演講。

父母及家庭對兒童情緒管理的影響

馮欣老師就「什麼是情緒管理」這一主題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說,她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外在和內在的因素而引起的一些情緒的波動(例如興奮、衝動、憤怒等)這其中的過程就是情緒管理。簡單來說就是用適當的方式啟動,保持或調節情緒的能力。

建立獨立的情緒管理的能力是兒童人際交往中關鍵的一環。馮欣教授在過去20年的研究表明情緒管理對兒童發展的許多方面都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包括:

1、認知和學習成績:馮教授表示1歲時幼兒很難做到自己的情緒管理,需要藉助外力來控制。在兒童時期,認知和情緒管理是同步發展的,如果幼兒容易被情緒所左右,以後在遇到挫折、苦難時容易沮喪,較為容易放棄。

2、同伴關係:馮教授特別注重幼兒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因為這會影響孩子與同伴未來的關係以及未來健康的社會關係

3、內化和外化的行為問題:馮教授說道在情緒管理方面的問題容易引起內化和外化這兩種機制,內化則容易抑鬱,外化則會有攻擊性行為。如果不能控制和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焦慮的現象。

馮教授在兒童建立自主管理情緒的過程中,家庭和父母對幼兒情緒管理的影響給出了以下幾個途徑:

1.孩子的觀察、模仿。馮教授表示當幼兒不知道一些情況應該如何處理的時候,他們會本能地開始參照父母的行為

2.父母和情緒相關的教養行為。馮教授認為父母在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如何處理會影響到幼兒。而最好的一種方式是父母做孩子的情緒教練,父母可以通過情緒問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一起商量辦法。

3.家庭的情緒氛圍。馮教師認為家庭之間的關係包括親子關係乃至於婚姻關係。處理好這些關係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馮教授給到家長們以下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案:

1.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可以模仿用力量讓幼兒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2.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以便進行情緒管理和控制。

3.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學會情緒的表達方式讓幼兒獲得同理心,增進情感關係。

4.在表達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指責或懲罰,而利用這個問題教會幼兒如何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孩子自我調節的機會,讓孩子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以便於進行情緒的管理。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

蘭海《蘭海說成長》創始人上瀕教育董事長

蘭海女士從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碩士,是「中國母嬰健康成長萬里行」活動委員會專家,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育嬰顧問公益培養計劃」專家,以及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作品有《蘭海說成長》、《蘭海:成長教育公開課》、《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等。

共同成長是家庭的使命

蘭海女士在演講的開篇便提問道:「家庭教育是父母學習嗎?家庭教育是父母學習的全部嗎?」蘭海女士則認為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在生活中相互學習、幫助、互動。提到家庭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家長們,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似乎忘記了孩子的存在。正如蘭海說成長的LOGO圖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家長是大樹,孩子是小樹。但一個5歲的孩子說:孩子既可以是大樹,也可以是小樹;孩子也可以成為大樹。」蘭海女士表示在說家庭教育的時候要考慮到家庭的年齡,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是家長在保護著孩子,當孩子長大了,則是孩子在照顧父母們。

所以家庭教育並不是父母學習如何成為父母,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應該學習如何成為孩子如何在家庭中正確的表達如何相互地學習。就如在繪本《一片樹葉落下來》中所描畫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輪迴的,家庭教育即是讓孩子和父母在生命的輪迴中去學習和成長。

現在在網際網路的社會中,蘭海女士表示所有人的認知邊界被打破,從而使得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也被改變。在過去,父母獲取信息渠道的速度是一定大於孩子的,而現在,因為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這樣的邊界被打破,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如何合作和學習?蘭海女士表示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的是「時代」,她說道:「父母需要向孩子學習現代社會的信息,孩子也需要了解父母時代的烙印。在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了解彼此的時代。當父母和孩子雙方有訴求時,他們彼此之間應該學會表達彼此的感受。而這件事情在中國的父母中很難做到,反而是直接進入到評價或者提要求的步驟。」所以學會溝通成了人生中重要的基本功,這樣的一種技能會給人生帶來幸福。

在過去的18年中,蘭海女士看到了各種各樣家庭的張力,而這些張力都源於一個點,那便是「信任」。蘭海女士表示她能看到每個家庭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在家庭中,光有愛是不夠的,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需要彎下腰來傾聽孩子,用溝通的方式推動家庭教育發展,推動世界的教育發展。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

錢志龍 UNSCHOOL非學校創始人

錢志龍博士生於上海,保送北京大學,並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得了雙料碩士及教育學博士學位。他曾擔任中美兩國的大學教授、國際學校校長、校董、年檢官。他出版了9本書,以獨立學者的身份訪問了全世界超過300家的學校和機構,並在世界各地的教育會議上發表超過400多次的演講。2020年,他與學徒一起發起UNSCHOOL,以家庭教育為起點的終身共學社區

如何應對教育內卷的浪潮

錢博士曾經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體驗了中美最完整和最好的學校教育,他在中國美國都做過校長,管過幼兒園也帶過研究生,在中國最貴的學校做過校董,也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教書,他曾說:「自己一度自大到覺得沒有人比我更加懂教育,直到四年前,離開學校,和教育圈外的人聊教育,發現對教育一無所知。」

錢博士在翻譯肯·羅賓遜《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中,有一句話深深的刺痛了他:「孩子們天生喜愛學習,但他們並不常常享受教育。」所以錢博士立刻辭去校長的工作,開始走訪300個國家的學校和教育機構,思考教育最本質的問題。

他把走訪的經歷寫成了一篇名為《全世界教育進化的十大趨勢》的文章,其中第九條是「更重視家長教育」。錢博士指出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是「全民教育焦慮」,無論是達官顯貴、巨商富賈還是平民百姓,無一例外都是這場教育劇場效應的成員: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席;媽媽每天上演打雞血的戲碼;教師成了只看成績的包工頭;校長們明明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上大學,卻依然沒能給出一個合適的教育方案……在這瘋狂內卷的社會,孩子出現了一系列的情緒病,而家長們依然抱有僥倖的心理覺得跳樓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更諷刺的是經過調查研究顯示:教師的子女出現問題的比例是最高的。錢博士在看完這些研究中深痛地開始進行反思和重視。

在錢博士的理解中,教育的職責是三分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相互不可取代。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工業化學校教育已經擁有了150年的歷史。對於學校教育來說,「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孩子,就是毀掉他們的未來。」錢博士表示用陳舊的教育流水線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創新性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社會教育這一環節中愈演愈烈的教育「軍備」競賽,讓錢博士覺得教育系統疊代的時刻已經到來。但錢博士不會對學校機構有太多的苛責,他認為學校教育是為了教育公平而設立,並不是為了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所以他也曾經將期待放在了社會教育,希望用有償的個性化學習去補充學校教育無能為力或者沒有時間去做的素養教育,但讓人難過的是現在良莠不齊的教培市場以及KPI為導向的社會教育讓家長們更加焦慮。更讓錢博士痛心的是名校的畢業生用他們在上大學之前擁有的爐火純青的應試技巧來安身立命,重複自己四年前做的事情來培養下一代的考試機器。

誠然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培養出的孩子是為了追求和相信真理,用可被替代的技巧來安生立命,做一個沒有胸懷天下、沒有改造國家欲望的「名校生」,到底是是國家之幸還是國家之哀?

在講到家庭教育時,錢博士則認為家長是痛的最深,但動機也是最純粹,也最有潛力去推動改變教育現狀的一批人。錢博士說道:「如果家長不去追逐學區房和所謂的成績,那麼放假也不會水漲船高,教培機構也不會變成一場又一場的軍隊競賽,那些抱怨錢包被榨乾和時間被掏空的家長們,他們誤以為自己是原告,但其實他們是被告。」半年前錢博士謝絕重返校長崗位的邀請,創辦了UNSCHOOL教育社區,這是一個以家庭教育為起點的終身共學社區,博士從家長口述的焦慮和痛點提出了一些對現代家庭教育的一些共同的困惑:

1.不知如何規劃孩子現在及10年後的未來

2.對學校各種不滿意又找不到滿意的學校

3.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錢博士指出作為家庭教育的責任,需要強調的是「共學」二字,通過「做中學,玩中學」的方式賦能家長進行有效的陪伴。錢博士也發現家長的焦慮其實也是在一種求助,所以在UNSCHOOL中推出了「中醫式教育診療」,它不像是西醫那樣地看病,而是讓世界成為課堂。把教育的本質作為家庭教育的本質,以此來重建一個不內卷的教育生態,體現家庭不內卷的決心,不單單是做一個合格的孩子,更是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嘉賓問答精彩瞬間

Q1:

當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有很大的衝突時,比如有些家長希望孩子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但是到了小學或初中開始,考試壓力和學習壓力就很大,就會出現了「雞娃」等一些現象,當自己的理念和周圍的環境出現分歧時有什麼建議呢?

李鈞雷:「現實很重要,作為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儘可能地要是一個真實的家長,應該要想辦法讓孩子理解家長的立場;作為孩子來說,這些壓力孩子也會感受到,因為他們想知道家長的立場是什麼?要關注家長和孩子雙方的立場,即使家長的某個做法要跟著社會走,但是孩子要知道真正的信念和信仰在哪裡,孩子也應該理解不是社會中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變。」

馮欣:「從情緒管理的角度上來講,家長如何看待問題的立場有助於孩子來調整對事件和問題的看法。馮教授提出了兩個情緒管理的方法:1.如何重新評估事件的態度。家長可以重新調整對事件的認知和心態以便於幫助孩子可以應付以後的事情。2.關於「興趣班」可以誠實地問下自己這到底是誰的興趣?可以更多地觀察和了解孩子對什麼有興趣。」

蘭海:「在出現了一些衝突之後一是要學會傾聽,因為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了解原因。二是通過「3R需求分析法」分析這是孩子的需求、父母的需求、還是孩子成長的需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去分析,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尊重每個孩子內心的渴望,是作出判斷的基礎。」

錢志龍:「「雞娃媽媽」是中國的一個熱點。他們都有一個共性便是孩提時代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並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非常優秀的人。但現代社會對於未來人才的需求才是家長應該重視的方向。錢博士深刻地指出在人工智慧面前,無論是低薪的藍領還是高薪金領,無一例外都將被淘汰。所以這個時代已經在改變,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想法中,那麼我們的孩子將會變成淘汰的完美綿羊,應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未來的孩子。」

Q2:

現在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去發現孩子的各樣問題,很輕視孩子的成長,除非到了孩子特別嚴重或者不可收拾時好像才能明白,但那時確實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了。如何能讓家長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存在問題?

李鈞雷:「應該尋找是什麼樣的影響讓家長忽略了孩子存在的問題。學會傾聽去發掘孩子本來的潛力。」

蘭海:「造成這樣的結果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沒有獲得這樣的感知,所以在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並不會去洞察孩子的想法和認知。所以在此蘭海女士也給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1.提高教育對大眾的普及,尤其是生命的獨立性的討論和認知尤為重要。2.給予家長的持續學習的路徑和方式,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孩子都有這樣的需求。」

錢志龍:「每一個家長都會是一個很盡責的家長,但他們並沒有完成一個自我認知,讓他們了解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好孩子。」

Q3:

對於很多留學群體,尤其是高中生留學群體,作為父母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對於青春期叛逆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李鈞雷:「家長和孩子彼此之間應當理解和尊重,學會傾聽孩子的需求。即使時代不同,但溝通是彼此的橋樑。」

蘭海:「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進入社會,了解社會重要的事件,家長要成為孩子走向社會的橋樑,讓孩子認識社會基礎,探索各種職業,了解職業和所學知識以及夢想之間的關聯。應該讓孩子應該有一個家庭的生活,有一個全家人可以共同的活動,這個活動是除了學習以外的活動,這是一定在青春期以前做的,這樣的活動能夠在青春期的時候很好的解決家庭的矛盾。」

華客 | 新聞與歷史 :一千個家庭有一千種家庭教育,哪種更適合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