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這三種思維模式 讓你受益!

  • 生活

2019042923521665

我說三個自己受益頗深的思維模式。

01,做任何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都是需要去給自己正向反饋的。

大多數能為一個目標不斷堅持努力的人,通常並非是在意志力層面上有過人之處,而是懂得如何去切割分解任務,並且在適當的時機給自己一些信號來‌‌“鼓勵和相信自己‌‌”。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狗分為兩組,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狗被放進一個籠子里,裡面設有電擊裝置,給狗施加電擊但不會傷害它們的身體。這些狗會在掙扎一段時間仍然逃脫不出籠子後放棄。

隨後,再把這些狗放進另一個用隔板隔開的籠子里,隔板的一端有電擊而一端沒有,隔板並不高,但是嘗試過電擊的狗並沒有選擇嘗試逃脫到安全的另一邊。與之對應的是對照組的狗,那些沒有經過第一道實驗程序的狗,很輕鬆地就跳到了籠子的另一端。

接著塞利格曼又做了一次實驗,對狗先進行‌‌“逃脫電擊訓練‌‌”,方法是先把它們放到可以逃避電擊的籠子里,再進行如上實驗。實驗發現,那些有過成功逃脫經驗的狗更不容易陷入絕望中。後來也有許多學者採用其他動物進行過類似的實驗,均得到了與之相同的結果。

在生活中,那些長期經歷失敗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掌控不了局面,極其容易陷入沮喪的狀態之中。而那些有過成功體驗,自小就優秀的人,也更有應對各種磨難和挫折的應變能力。

你完成了某個階段性的任務,給自己一些反饋,一個小小的禮物也好,一場具有儀式感的旅行也罷,接著再去完成下一個階段的任務,你會變得更從容和自信。相反,在一條看不到邊際的長路上漫漫遊走,接受不到任何信號,相信沒有多少人能夠單憑毅力走下去。

02,警惕簡單粗暴的樣本偏差和因果結論,系統思考。

人們總是懶于思考,用很少的觀察樣本基數,就推出以一概全的結論。

有一回我和長輩討論童年陰影是否會對成人以後的性格造成影響,對方明確表示不會,如果會那是參加的勞動強度不夠。原因大概是這樣的:

他小時候曾經在農村的山裡迷路失蹤了一整個晚上,粗心的父母直到第二個白天才去找他,他在陰森可怖的山裡大哭大鬧無人理會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但是回來以後仍舊參加田間勞動,很快就忘記這件事,現在自己的身心也很健康。我和他說有些人情況不一樣的,他便不信。

再比如,你說上大學仍然是大多數寒門子弟的出路,就會有人不服講本地的高考狀元賺的錢還沒我多,你談吸煙對健康會有影響,就有人提出毛鄧的事例來反駁你。

以上種種,全都是忽略了事物多元的相關關係。譬如光是高考狀元的職業發展不如中專小明這一項,你就要至少考慮下面幾個問題,這樣的例子有多少?狀元不如小明是否是學歷的原因?專業時代家境資源這些因素佔不佔這個結論比例?如果占,影響程度是否超過學歷這一項?

認知心理學上有個小數定律:人們的推斷往往靠的是某種經驗,所以經常導致系統性的偏差。

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對於一個具體的問題,如果僅用自己看到的一面去總結,只會得到一個狹隘的結果。

在《窮查理寶典》里,作者光是分析一個商業問題,就要涉及數學心理學微觀經濟學等知識。太多的人在認識世界裡,忽略了其他角度思考的存在,這也是偏見的來源。

03,是用成長的維度去思考當下做的事是否有意義。

做一份工作時,不要光顧著眼下的收益和一時的得失,而是從更長遠的角度去想它的價值。在年輕的時候,人們更應該把時間投入在性價比更高未來發展更大的事情上,而不是停留在舒適區里重複簡單輕鬆的工作。

以前我剛工作的時候,總覺著要達到月薪多少K人生就完美了。3K的時候想著6K,6K的時候惦記著8K,然後到了10K還是覺得不夠。慢慢的我發現不管是多少K,仍然緩解不了內心的焦慮,因為本質上,個人能力沒有得以提升,就永遠缺乏自信,對未來沒有掌控感。

因此,一年攢下了多少積蓄,完成了多少目標,有時候並不是特別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一年來你完成的這所有的工作,是否真的給你帶來了個人能力的提升,個人知識的累積和資源的增長。

我們都太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是,認為一份工作薪資最重要,其實不是的,尤其是在職場的初始階段,更不是如此。如果在你最開始的幾份工作里,公司待遇雖好但是並沒有什麼挑戰,也沒有讓你有機會承擔過什麼責任,這麼幾年下來,你還在原地踏步,同齡人已經把你甩得很遠。

在大學畢業的頭三五年里,收入比同齡人稍低一些不用自卑,稍高一些也不用沾沾自喜,這些都是變數。在工作中想明白自己以後要涉足的核心崗位,應該掌握的核心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梁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