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武當山上的神龜為何要馱着一座碑?

武當山上的神龜為何要馱着一座碑?

武當神龜。攝影/顧益民

“穿過金水橋,沿石階而上,便係龍虎殿,為紫霄宮第一重山門。殿外為八字牆,牆上飾以琉璃瓊花、孔雀等圖案。龍虎殿後門,但見石欄蹬道兩旁對稱聳立着兩座贔屓馱御碑亭,坐落在亭台之上,為明永樂年間敕建,1998年10月修復如初。”

亭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頂,紅牆翠瓦,四方各開拱門一孔,亭內置贔屓馱御碑。贔屓馱御碑亭又俗稱“龜馱碑”。凈樂宮、玉虛宮、五龍宮、南岩宮、紫霄宮總共有贔屓馱御碑12座,體型之大,造型之美,世所稀有。贔屓馱御碑長為5.3米,寬為2.36米,高為8.5米,重達102噸,碑文記載明成祖大建武當及明世宗重修武當等情況。碑文分別為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宮》(與玉虛宮碑文同)。

贔屓係古代漢族神話傳講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着石碑。贔屓一方面為實用之物,用來做碑座,俗稱“神龜駝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它的象徵以“長壽吉祥”為依據,並帶有地位級別、圖騰崇拜、巫術崇拜等方面的涵義,據講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武當山上的神龜為何要馱着一座碑?

巨龜馱負御碑雕塑,係古代銘文形式的一種,展示着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只有巨靈(龜)才有資格向天下傳達重要命令的做法。

碑亭一般為重檐歇山式屋頂,紅牆翠瓦四方各開拱門一孔。亭內石雕龜馱御碑體量碩大,通高近十米,重達100多噸。

高大的碑體上刻有皇帝聖旨。巨龜穩重虯勁,肌肉生動活現,腿腳有欲動之態,有馱負高大聖旨御碑而躍躍欲行之感。其造型逼真,神形畢至,係世界罕見的石雕藝術品,極為珍貴。

武當山上的神龜為何要馱着一座碑?

除了紫霄宮,武當山靜樂宮的兩座御碑亭內,也留存有兩座贔屓馱御碑,係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庫時搬遷至此地的。這兩座贔屓馱御碑長為5.3米,寬為2.36米,高為8.5米,重達102噸。東面的建於明代永樂十六年,西面的建於明代永樂十一年。係全國現存明代最大的兩座贔屓馱御碑。

無獨有偶,台灣台南市赤崁樓南面牆下,最引人注目的就係一字排開的九座御龜碑。清朝乾隆51年,天地會的林爽文在台灣舉兵起亂,清朝趕緊命令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到台平定亂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戰亂平定,乾隆皇帝很高興,親自寫了五篇詩文紀念這件事,並製作十座碑石與龜座,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滿漢文合刻,其中一座在嘉義的公園(真碑假龜),另外九座最早放在台南南門路附近紀念福康安的生祠里,日據時期生祠毀壞,於1935年移到大南門的外城,1950年才被搬到赤崁樓南面牆下的位置,成為赤崁樓受人注意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