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這5種話,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圖片來源:photoAC)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陽光,但是也會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整理了父母最不應該對孩子說的幾句話,這些話一定要爛在肚子里,千萬不要再對小朋友們說啦!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話

“你怎麼總是這樣,做事毛毛躁躁?”“你怎麼這麼膽小呢?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你總是這麼馬虎呢?”“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

我們家長一旦生氣,就會情不自禁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什麼“笨蛋”“自私鬼”“搗蛋鬼”各種負面詞語當著孩子的面脫口而出。父母可能從未意識到,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就是“標籤效應”。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自卑的種子(圖片來源 pixabay)

大人隨隨便便的一句負面評價,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了自卑的種子,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父母嘴裡的那種孩子。

恐嚇孩子的話

“等你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你再這樣,馬上就滾出去!”“這是最後一次警告你!再不聽話,看我怎麼跟你算賬!”

父母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緊張。此外,這類恐嚇威脅的話,大都是家長一時的氣話,基本上不會真的實行。這樣的話一旦說得多了,孩子就不會再把父母的話當真,降低了家長的威信。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放任自己,父母以後再教育起來就不會收到太好的效果。

讓孩子感到內疚的話

“我都是為了你好。”“爸爸媽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一定不要辜負我們的期望。”“爸爸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孩子聽到這類的話,壓力會很大,內心會有愧疚感。他們會為了迴避內疚感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努力學習,去取悅、報答父母。可是,孩子們是因為內疚才去認真做功課,聽父母的話,而不是因為他內心想去做。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孩子因為內疚而去做某件事,事實上已經失去自我(圖片來源 pixabay)

因為內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顯得很乖很聽話,但事實上,他學習、聽話的動機已經不單純了,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為了爸爸媽媽而做出的行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失去自我了。而且,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某種期望時,他們會自責,比較敏感的孩子甚至會抑鬱,甚至會自殘、自殺等。

敷衍孩子的話

“寶貝,你真棒!”“我正忙著呢,一會再說。”“別問我,去問你媽/爸。”

像“你真棒”這樣籠統的誇獎,家長真的是輕車熟路。但是這句話聽上去真的很敷衍啊。我們都知道誇獎是要講究方法的,誇具體不誇全部,父母應該具體指向孩子所做的事情,有針對性地誇獎。這樣孩子才會體驗到這樣做的愉快心情,最終會強化這種行為,把好的表現堅持下去。

當答應孩子的某個請求時,只要合情合理,就一定要將承諾變為現實。如果答應了孩子某件事轉身卻忘了,次數多了,孩子就再也不相信大人,還會從心底里看不起父母。當孩子問你問題或者想讓陪伴時,不要以忙為借口隨便打發孩子。如果總是這樣敷衍孩子,孩子就真的不會來“打擾”你了,你也就真的“清閑”了,這真的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這5種話 寧願爛肚子里也別對孩子說!後悔都來不及

父母應該具體指向孩子所做的事情,有針對性地誇獎(圖片來源 pixabay)

所以,希望父母能夠認認真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請求每一件事,不要總是敷衍孩子。

貶低自己或是另一半的話

“爸爸媽媽沒本事……”“你爸太不像話了,那麼懶,臭襪子到處亂扔。”“你媽真的是太啰嗦了,煩死了。”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誘發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自卑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這種自卑感就像是二手煙,強迫孩子吸入,給孩子種下悲觀主義的種子,越來越陷入無力感。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半,說另一半的壞話,會讓孩子左右為難,對父母都不滿。而且還會讓孩子排斥婚姻,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感。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說話的時候,刻薄嘴欠和幽默是兩回事,口無遮攔和坦率是兩回事,沒有教養和隨性是兩回事,輕重不分和耿直是兩回事。”所以,說話有道,不要再用你的語言傷害你的孩子了!

來源:睿媽/家長必讀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