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想讓別人喜歡你?大多數人都做錯了,富蘭克林效應來解夢

摘要

想要讓別人喜歡你?你是怎麼做的?是有求必應的幫助對方還是製造機會讓對方來幫助你?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做錯了!“富蘭克林”效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在愛情中,如何讓暗戀的她/他主動向你表白?在職場中,怎樣拿下客戶?在生活中,怎樣擁有更多知心朋友?接下來我們通過幾個小故事來引發大家的思考。感情中“…

想要讓別人喜歡你?你是怎麼做的?是有求必應的幫助對方還是製造機會讓對方來幫助你?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做錯了!

「富蘭克林」效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在愛情中,如何讓暗戀的她/他主動向你表白?在職場中,怎樣拿下客戶?在生活中,怎樣擁有更多知心朋友?接下來我們通過幾個小故事來引發大家的思考。

感情中「倒貼」往往沒有好結局

面對喜歡的人,總是有求必應,結果呢?在生活中,處處順著對方的心思,然而最終和自己白頭偕老的並不是那個他/她,付出的越多才越不被在乎。

在愛情中有求必應,卻往往「愛而不得」,聰明的人在愛情中明白,如果想讓對方也同樣愛著自己,就需要製造機會,讓對方產生被需要感,對方對你的幫助和付出越多,反倒會更喜歡你。而對於在感情中「倒貼」的人來說,大多都會被另一半無情的拋棄。

二戰中的兄弟倆,選擇不同,生死不同

在二戰時期,有一對猶太兄弟,在面臨德國人的迫害時,兩人都想活命,便想找人幫助他們。但是弟弟覺得應該找他們的父親曾經資助過的人,因為他們時常說要報答曾經的恩德;而哥哥則覺得應該找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兄弟倆在生死關頭各持己見,於是分道揚鑣。

然而結局是哥哥成功的活了下來,而弟弟卻被父親曾經幫助過的人舉報了,關進了集中營。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富蘭克林效應」,不同的選擇也導致了不同的人生。

「富蘭克林效應」的由來

1736年,富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議會發表演講,然而他的觀點遭到了一位議員的完全反對,甚至還對他的演講進行了激烈的批評,為此讓富蘭克林覺得措手不及,他便想出一個方法,想得到這位議員的好感。

富蘭克林打聽到這位議員家裡有一本藏書很稀有,於是富蘭克林便十分恭敬的寫了一份求書信給議員,表達自己很想拜讀這本藏書,定會如期歸還,沒想到這位議員真的把藏書借給了富蘭克林。

有趣的是,在下一次的議會中,這位曾經不看好他的議員竟然主動找富蘭克林聊天,還表示願意同富蘭克林成為朋友,因為富蘭克林向議員借書,讓議員產生了被需要感,從此兩人便化敵為友。

富蘭克林效應是指相對於那些被你幫助的人,那些幫助過你的人反倒更願意再次幫助你。而如果想讓別人喜歡你,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對方來幫助你,主動開口尋求幫助是有好處的。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利用富蘭克林效應來「操縱」人心,你身邊有經常找你幫忙的朋友嗎?對他們是否又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呢?

面對朋友一次次的尋求幫助,儘管有時候不想幫,但是內心似乎又有一個聲音,不斷地勸說自己,還是很在意這個朋友的,又忍不住再一次的幫助對方,這時候就要小心了,是真朋友還是別有用心?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想讓別人喜歡你?大多數人都做錯了,富蘭克林效應來解夢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