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你會讀錯這些姓氏嗎 ?

你會讀錯這些姓氏嗎 ?

   中國人的姓氏太多,有許多是多音字,稍不留神,就會出現差錯。如人們常將區(音歐ou)姓讀作區(qu)姓,常將蓋(音葛ge)姓讀作蓋(gai)姓等等,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造成姓氏讀錯、寫錯、用錯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一字多音出錯,二是字形相似出錯,三是沒有真正弄清弄懂這些姓氏的用法造成的。

 

    為避免差錯,鬧出笑話,老哥這裡介紹十幾個在讀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錯的姓氏,註明其正確的讀音,弄清這些容易讀錯、寫錯、用錯姓氏的來龍去脈,以便瞭然於心,杜絕發生錯誤。

 
    
:仇字有兩個讀音:chou(仇恨的仇)和 qiu(求)。用于姓氏時,讀作 qiu,不可讀作 chou(仇恨的仇),也不可讀作 jiu(九)。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大夫仇牧,子姓。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81年,宋國發生了一場內亂,史稱「南宮萬之亂」。仇姓的祖先仇牧在這場內亂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忠君愛國精神。當時,宋國的卿士南宮萬與宋閔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閔公沒有下贏,惱羞成怒,就用語言羞辱南宮萬。南宮萬是一介武夫,力大無窮,在十分惱怒的情況下,拿起棋盤將宋閔公拍死。仇牧聞之,率軍與南宮萬戰於公門。兩人搏鬥之中,仇牧「齒著門闔而死」。仇牧的後人即以仇為姓氏。明代有大畫家仇英等。

    :翟姓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zhai(宅),一個讀作 i(狄)。翟(di)姓起源於春秋早期。當時,在我國北方世代居住著一支少數民族,中原人稱之為狄,或翟。這支民族長期活動在齊、魯、晉、衛、宋、邢諸國之間,與各國諸侯有頻繁的接觸。公元前七世紀時,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其中白狄的一支在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後代子孫就用部族名「狄」作為自己的姓氏。因狄與翟同音,族人即寫作翟。還有人認為,翟字的古體是一個象形字,原意是野雞,為狄族人的圖騰標誌,所以狄人以翟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翟(zhai)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在我國中原地帶有一個國家叫翟國。後來這個國家被晉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即以國名「翟」為姓氏。《元和姓纂》云:「黃帝之後,代居翟地。《國語》云:翟國為晉所滅。齊有翟樓。」

    :朴字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pu(樸素的朴),一個讀作 piao(瓢)。作姓氏時朴字讀作(piao)。朴姓最早起源於四川巴郡。據《三國志·魏志》記載:「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舉巴夷來附。」朴姓大概此後即進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鮮族此姓甚多,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個來源。

    :惲字讀作 yun(運)。惲姓屬稀姓,人們往往容易錯把它讀作 jun(軍)。惲姓有兩個來源:一是起源於楊姓。據《茗柯文編》記載:「漢楊惲之後,其子避難,以父名為姓氏。」一是起源於熊姓。張澍《姓氏尋源》云:「其先出楚成王,為熊姓,蓋以成王名惲故也。」今江蘇武進一帶惲姓甚多,明代有惲厥初、惲南田、惲壽平等,現代有革命家惲代英。

 

    :不讀作區別的區,應讀作ou(歐)。區姓源於人名。《萬姓統譜》云:「歐冶子之後,轉為區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嶺南多此姓。區姓的祖先區冶子是中國古代鑄劍名匠。《漢書》中記載的名人有區景、區憐、區星、區博,其中區博在王莽時曾為中郎。南齊時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區金。明代有順德人、南京戶部郎中區大任。

    :不讀作種地的種,應讀作chong(蟲)。種姓源於人名,其祖先是春秋時期周朝的大夫仲山甫。《姓源》云:「仲山甫之後,避仇改為種。」《通志?氏族略?以次為氏》云:「種氏,本仲氏,或言仲山甫之後。」歷史上,種姓中的名人很多。《漢書》中記載的有:種兢、種邵、種拂、種輯等,其中種邵是洛陽人,在獻帝時曾做過益州刺使。唐代有種如願。宋代有种放、種諤、種朴。明代有南宮知縣、咸寧人種雲龍等。

 
    :不讀作覆蓋的蓋,應讀作ge(葛)。蓋姓源於封邑。《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齊大夫食采於蓋, 其裔孫以邑為氏。」 《詞源》云:「戰國齊蓋(ge)邑, 漢置蓋縣,屬泰山郡。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今電影明星蓋麗麗, 應讀作蓋(ge)麗麗。蓋姓還有一個來源為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魏書?官氏志》云:「盧水胡有蓋(ge)氏、蓋(ge)樓氏改為蓋氏。」

    :不讀作中華的華,應讀作hua(化)。華姓源於封邑,出自子姓。《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華氏,子姓,宋戴公子考父食采於華,因氏焉。」《古今姓氏書辨證》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孫督,宋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可見,華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孫字子華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書上稱華氏出自子姓。據歷史記載,華父督當時在宋國很有勢力,他曾經害死過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遷往魯國。華姓後裔在後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國時的神醫華佗和曹魏時的華歆。

 
    :不讀作任務的任,應讀作ren(人)。任姓有兩個來源:一是出自黃帝之裔。《唐書?宰相世系表》云:「黃帝少子禹陽,受封於任,以國為氏。」,《元和姓纂》云:「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風姓,為太昊之裔。《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後,今濟州任城即其地。」《左傳正義》云:「太昊後,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見,這兩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不讀作紀念的紀,應讀作ji(己)。紀姓源於國名。《元和姓纂》云:「出自姜姓,炎帝之後,封為紀侯,,東莞劇縣是(或雲古紀國在今山東壽光縣紀台村)。紀候常譖齊哀公於周,周烹之。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滅紀。紀侯義不下齊,去其國,君子善之,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紀氏,炎帝之後,侯爵,姜姓,莊四年齊滅之。」紀氏後人中,以清代紀曉嵐祖父子三人最有名。特別是紀曉嵐文採風流,冠絕一時。

    :不讀作燕子的燕,應讀作yan(焉)。燕姓主要有兩個來源,都是以國名為姓氏:一是出自姬姓,祖先是周初的召公奭。《姓氏尋源》張澍按雲: 燕出自姬姓, 召公奭封於北燕, 傳國四十二世,至王喜為秦滅,當春秋初,燕地小,常為山戎侵,子孫出仕中國,以國為氏. 」王夫之《說文廣義》雲: 「其召公之國, 從燕從邑, 字作酀, 音於玄切, 傳寫作燕者,省。」二是出自姞姓。《通志?氏族略》雲: 南燕姞姓, 黃帝之後, 其國先亡, 亦以為氏, 此異姓而同氏者。」南燕的開國之君是黃帝的裔孫伯倏.南燕之國的壽祚不長,早於北方的燕國而滅亡; 南燕之裔得姓的歷史也早於北燕之裔。此外,古代少數民族的姓氏中也有燕姓. 張澍雲: 「後漢鮮卑有燕氏,燕荔陽是也.唐時百濟大臣八姓,其二曰燕氏.」

 

    :不讀作解放的解,應讀作xie(謝)。解姓起源於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於解,因於為氏,源於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國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個兒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孫即以姬良的封邑為姓氏,稱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東,因地為氏,故河東多解姓。」春秋戰國時的河東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不讀作經過的過,應讀作guo(鍋)。過姓起源於國名。應劭《風俗通》雲: 「過國,夏諸侯,因以為氏.」過國故地在今山東掖縣北. 《左傳?襄四年》: 「處澆於過, 處豷於戈」,即指此也. 春秋時有周朝的大夫內使過. 漢代有兗州刺使過翊.元代時有海鹽人過宗, 明代有無錫人、圍棋國手過百齡. 清代乾隆時有諸生過春山。

 
    :不讀作成員的員,應讀作yun(運)。員姓源於人名。《姓源》云:「與楚同族,顓頊之後。」《通志?氏族略?以名為姓》云:「員氏,音運,亦作鄖,楚伍員之後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與兄被楚平王所殺,他逃奔到吳國,被吳王闔廬任為行人,與謀國事。吳國靠伍員之謀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後來伍員依靠吳王的力量,攻破楚國鞭屍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

    :不讀作快樂的樂,應讀作yue (月) 。樂姓源於人名,出自子姓。《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樂父, (樂父)生傾父澤, 澤生夷父須, 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樂姓後裔中, 戰國時期的樂羊和樂毅父子,世為將帥, 最為有名。 

 

    :不讀作句號的句,應讀作gou(勾)。句姓源於職官名。《路史》云:出句芒,少昊氏叔子,重也,為木正,世不失職,以官為氏。少昊是古代傳說時期的帝王。他的叔叔之子重當時在朝廷里擔任木正之職。木正,又稱句芒,主要職責是管理培育草木之事。句芒死後,被人們尊為木神。句芒的裔孫,即以其職官為姓氏。句姓有時也寫作勾姓。

 

    :佘(she)姓與余(yu)姓字形相似,容易弄混。不過,這二姓卻有一定的淵源關係。(明)揚慎在《稀姓錄》一書中認為:「今人姓有此(余)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從舍省,舍與佘近,則禪遮之切為正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清)張澍也認為:「古有餘無佘,余之轉韻為禪遮切,音佘。唐南昌余欽改為佘姓。」由此可見,佘、餘二姓本為一家,後來因音變而分為二姓。其祖先是秦時的由余。由余的祖上是晉國人,後因事逃入西戎。到由余這輩時,因他會講中原話,西戎王就派他出使秦國,此後就留在秦國。由余的後代子孫,有的即以由作為姓氏,有的以余作為自己的姓氏。

    :諸字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 zhu(朱),一個讀作 zhe(者)。用于姓氏時讀作(zhu)。諸姓有兩個起源:一是以封邑為姓氏。《姓氏尋源》云: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於諸,其德可師,號曰諸師,生公孫肥。子孫因為諸氏。諸地大約在今洛陽一帶。二是以職官為姓氏。春秋時期,宋國、鄭國、衛國都曾設置過諸師這一管理市場的職官。執掌諸師這一官員的後代,即以諸師為姓氏,後簡化為諸氏。

    :單姓有三個讀音,一個讀作shan,一個讀作tan ,一個讀作dan,他們分別是三個不同的姓氏。單(shan)姓起源於封邑,出自姬姓。(唐)林寶《元和姓纂》云:「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為甸內侯,因氏焉。」單(tan)姓起源於人名。《集韻》云:「鄭有櫟(yue)邑大夫單伯通。單一作檀,唐干切,音壇,亦姓也。」櫟邑為春秋時鄭國的別都,其地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單伯通是當時櫟邑的行政長官。單(dan)姓源於少數民族姓氏,《魏書·官氏志》云: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後並改為單氏。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你會讀錯這些姓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