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01.

修身:細節見人品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人,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

這段話有點長,我們先來看第一句。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財富與地位,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如果不是正道得來的,我不要。就是說,撿來、偷來、騙來、搶來的富貴,都不是我該得的,我不能要。

也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反過來,貧賤是人人都不喜歡的,人人都想要擺脫它,但如果是以不義之道脫貧,那我還是不要吧。

一言以概之,便是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

君子去人,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君子如果違背了仁義之道,那還是君子嗎?

終食之間,一頓飯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造次,是匆忙的意思,也是形容時間很短。哪怕只是一頓飯的時間,顛沛流離之中,也不會放棄對「仁」的追求。

這裡,孔子說「去仁」而不是「取仁」,正是說明了仁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只是有的時候,我們會被私慾沖昏了頭腦,在瞬息之間,便說做出了「不仁」的行為。

因此,什麼是君子?君子是在日常生活里,隨時隨地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你做到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那麼你就是君子。

02.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前面,我們已經讀到了孔子心中的君子,是哪怕在方寸之間,在顛沛流離之時,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人,那麼,君子是如何對待周圍人的呢?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而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論語》

第一句,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德的人,去厭惡不仁的人。

什麼意思呢?

仁德是一種好惡,如,王王陽明所言,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仁德的人,知道了仁德的美好,但凡有一點不仁的念頭,都會渾身難受,自己受不了,只有去除了,心才能安。

所以,去對別人的生活妄加評論,給別人帶來不快的事情,君子是做不出來的。

不仁德的人,他的良心早已經泯滅了,你縱使苦口婆心勸他再多次,或是對他厲聲呵斥,他依舊會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樣,以後還怎麼樣。

因此,自己因為讀了幾本書,有了點知識,就跑去指責別人,或者去要求別人,在孔子看來,這其實是不對的。

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必須要自己先意識到這個問題,然後才有可能會做出改變。你去指責他,是沒什麼用的。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不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