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陸民企成中共去槓桿政策的「背鍋俠」

作者:賀景田

20180920084615393

國企和民企槓桿率出現分化:國企槓桿率下降,民企槓桿率上升。

據中共官方去槓桿最新報告數據,國企和民企槓桿率出現分化:國企槓桿率下降,民企槓桿率上升。安信首席經濟學家高善表示,去槓桿需要寬鬆的貨幣環境,但中共政府反向而動,且未在結構上加以區分,結果是國企獲益去了槓桿,民企成了“背鍋俠”。他認為,這也許反映了反周期政策或者“國進民退”潮流的影響。

國企民企槓桿分化

陸媒《21世紀經濟報道》9月19日報道,據中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去槓桿進程二季度報告》顯示,二季度末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槓桿率由2017年末的242.1%增加到242.7%,上升了0.6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部門中,居民部門槓桿率仍在上升,半年累計上升2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槓桿率均下降,非金融企業由157%下降到156.4%,政府部門由36.2%下降到35.3%,二者共下降了1.4個百分點。

報道稱,上半年,國企和民企去槓桿出現分化是較為突出的現象。從企業資產負債率來看,國企在去槓桿,而民企在加槓桿。

根據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姜超9月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從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2018年半年報來看,截至2018年6月底,上市非金融企業中,地方國企負債率60.54%,較2017年底的60.20%略有走高,但與2017年6月底的60.74%比較起來還有所降低,近兩年來槓桿率基本穩定;而民營企業負債率則從2016年底的52.3%走高至2017年底的53.8%,2018年6月底進一步走高至54.6%,說明在地方國企槓桿率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民營企業槓桿率持續走高。

香港《信報》7月份也報道,中國企業整體槓桿率依然有所上升,但國有企業槓桿率實際上略有改善,債務增長主要由民營企業帶動,尤其是舊有行業及處於按資產計算100強的企業,幾乎沒有去槓桿化的跡象,與全球企業顯著去槓桿形成鮮明對比。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總結稱,“國企民企槓桿分化有兩方面主要原因:利潤擠壓和融資歧視,這推動了一些民營企業逐步‘投靠’國企。”

另外,槓桿不僅是總量問題,更是結構性問題,分部門來看,居民部門槓桿率仍在上升。居民槓桿率今年二季度為51.0%,半年上升2.0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槓桿率都在下降。金融槓桿率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

任澤平認為,“對中國來說,好的去槓桿不是簡單溫和通脹去槓桿,而是要解決背後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最終實現市場配置效率提升。”

去槓桿之殤:民企成了背鍋俠

6月2日,安信首席經濟學家高善對中共去槓桿政策提出批評,認為中共全面收緊金融條件和環境,通過高利率去槓桿的組合和選擇,造成槓桿率越來越大,帶來權益市場持續調整,帶來銀行持續壞賬,帶來民營企業流動性危機。

金融海嘯以來,中國槓桿率的上升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而非國有企業的槓桿率一直在下降。實際上,市場槓桿率在2016年已經開始改善,但政府在2017年提出去槓桿,在某種程度上幫了倒忙。

去槓桿需要寬鬆的貨幣環境,去槓桿就是需要居民和企業去還債,而緊縮的貨幣環境造成GDP下降,居民和企業需要借錢度日,那麼就容易造成槓桿越去越多的現象。但中共政府卻反向而動,在實施緊縮性政策的環境下去槓桿,而且,去槓桿政策未在結構上加以區分,其對象是全企業、全板塊、全居民。

貨幣環境的緊縮使企業特別是民企融不到資,後果只有跑去境外融資,結果就是,儘管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匯率在上升,但是人民幣兌一攬子貨幣卻在升值。這肯定不是因為中國經濟出現較大的好轉,而是因為境內信貸市場塌方,企業去海外借錢,導致有大量外匯流入,推升人民幣升值。這在理論上必然導致中國GDP的收縮,也從理論上容易導致去槓桿越去越多。

金融危機之後,國有企業經歷了明顯的加槓桿過程,其高峰出現在2014年,但是中國私人部門並沒有經歷槓桿率的上升,整個資產負債率一直在下降。2015年以後,國有部門的資產負債率總體上開始下降。這也許反映了反周期政策或者“國進民退”潮流的影響。

中國再燃“國進民退”質疑聲

路透9月18日報道,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民企生存艱難,而中共政府則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為基調進行國企改革,令中國民企對生存空間產生深深憂慮,再度引發業界對“國進民退”的質疑聲。

中國經濟50人論壇9月16日在北京召開,在會議上,對“國進民退”的質疑亦成為參會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共同探討的話題,而呼籲加強產權保護,建立普惠公平的市場環境更是來自企業的最基本訴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建堂指,民營企業、民營經濟、非公經濟提供了50%以上的稅收,民營企業創造了60%多的GDP、提供了70%左右的出口、創造了80%左右的就業崗位。

近日,財經人士吳小平發表了“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的網路文章,引發輿論嘩然。

馬建堂提到,吳小平的觀點引發了很多討論,和當下大家特別是民營企業有一些擔心有關係,“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怎麼看待民營經濟。”

中共派黨組書記入駐民企“哀鴻遍野”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表示,中國經濟大格局發生了變化,國進民退現象比較突出。他引述自己所做的調查稱,在廣東、深圳、浙江等民企民營資本最發達的地方,國資都在高歌行進。

李揚說,這一次國進民退的弊端是顯然的:“國企的效率普遍比民企低一些。民企併入國企後,國企就會開始往民企派領導、派書記等等,很可能就窒息了它原來的生命力……過兩年再看,後果會是令人堪憂的。”

一家中外合資大型券商的高層無奈地說,其所在的公司已經派駐了黨組書紀,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提升業務能力的要求。“作為企業重要的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雖然不是國企,但現在已經變的越來越像國企了。”

四通控股董事長段永基提到,中共政府控制越來越緊,目前的經濟形勢從接觸的民營企業,感覺到的是形勢日趨嚴重、信心大減,就是“哀鴻遍野”。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