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奧運選手傷了又傷,運動醫學如何延長競技生命?

  • 民生

792d7ad5be2787e712e0aed8c8bedd9b

2021年8月5日晚,東京奧運會賽場上,中國女乒在團體賽中以3:0戰勝日本,實現奧運四連冠。原本要出戰此賽的國手劉詩雯,也在看台上鼓掌,她因肘傷複發在8月1日臨時宣布退賽。

在她身旁的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轉身和她碰拳慶祝。30歲的劉詩雯手握世錦賽冠軍、五屆世界杯冠軍,在可能是她最後一次奧運之旅,收獲一枚混雙銀牌。

男子跳水運動員王宗源貼滿膠布奪冠的樣子,在某社交平台受到至少2500萬人次“圍觀”。

人們再次憶起劉翔的阿克琉斯之蹱,大呼“我們欠你一個道歉”。

讓追看奧運會的觀眾心疼的,還有女排主力朱婷、體操選手孫煒等許多運動員,滿身“膠布”的王宗源成功奪金。來自中國頂級醫院的運動醫學專家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有隊醫被運動員和教練稱為“手握半塊金牌的人”。

有最好的醫生,運動員為何總是舊傷複發?

劉翔的跟腱,為何傷了又傷?

“我看了劉翔的片子,跟腱有一處杏仁核大的鈣化點。”曾任劉翔隊醫的蓋學誌告訴《財經·大健康》,“幾乎競技體育的所有運動員都有一點傷。”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骨科醫生葉庭均曾為15歲的小將陳芋汐和31歲的老將黃雪辰看診,深知運動員維持競技生命的不易。

a088a7fe294b2ea2193bd03ad6ad3f94葉庭均為陳芋汐診治。
圖/受訪者提供

陳芋汐在8月5日下午的東京奧運會跳水女子單人10米跳台決賽中,獲得銀牌。此前,她和張家齊共同摘得了女子雙人10米跳台金牌,實現中國跳水隊奧運會該項目“六連冠”。

此前的8月4日,黃雪辰、孫文雁奪得了女子雙人花樣遊泳銀牌。

每一塊獎牌都得來不易。

早在2018年,年僅12歲的陳芋汐已有足踝和腕部傷病。“她有拇趾外翻,這是長期踮腳起跳造成的。手腕傷病來自長期倒立支撐引發的肌腱勞損。”

葉庭均介紹。

當年已是老將的黃雪辰傷勢更重,葉庭均發現,她全身至少有五處傷病需要檢查。經過瑞金醫院康複醫學科治療師張宏仔細檢查,其中三處需要重點治療,分別是右腕損傷、腰背肌肉勞損以及髖關節水腫。

多次為上海花遊、跳水運動員診治,葉庭均發現,他們的傷病往往是係統性的。比如手腕疼痛,醫生會順便查一下肘關節、肩關節,會發現都有問題。

“運動員是在長期大量訓練的基礎上帶來的損傷,老百姓很難想像這個關節要承受成千上萬次的訓練。”

葉庭均說。

從事不同的運動,運動員受傷的部位不同,但都是在該運動中受力最頻繁的部位,朱婷的手腕、劉詩雯的手肘,也是類似情況。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也曾為本次奧運會出戰的蹦床團隊提供醫療服務。副院長陳衛衡通過醫協雲平台向《財經·大健康》介紹,運動的損傷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關節內的損傷,“反複運動,提前磨損。可能我們50歲才會骨質增生,他們30歲就骨質增生了。更多的還是軟組織,因為他們要用爆發力不停去牽扯肌肉、韌帶”。

運動損傷包括急性和慢性,急性損傷包括大家常見的摔傷、撞傷等,而很多慢性損傷醫學上叫over use,就是過度使用。

比如劉翔的跟腱,“他跑了很多年,跟腱變得很薄弱,在某個瞬間就斷掉了”。上海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主任醫師陳疾忤對《財經·大健康》分析。

跟腱斷裂隻是劉翔暴露在人前的“大傷”,他的跟腱問題不止於此。

陳衛衡介紹,劉翔反複訓練以後引起跟腱磨損。肌腱長在根骨上,彼此間的接觸可能正常人是一個“點”,訓練後肌腱變得粗一點,骨頭也變得大一點,跑動時力量更大,但兩者的接觸就是“麵對麵”了。這種增生帶來的鈣化點和骨刺,正是劉翔2008年不得不退出北京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的原因。

“他的疼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曾親眼看劉翔跟腱下杏仁大的鈣化點,蓋學誌難掩心疼。

做手術是運動隊比較忌諱的事

2008年12月,劉翔赴美接受跟腱手術,取出了3個鈣化物和1個骨刺。術後複出,他在2012年跑出了12秒87的好成績。

孰料同年8月,在參加倫敦奧運會期間,劉翔跟腱斷裂,再次手術並取出了2個鈣化物、1個骨刺,從此再未回到巔峰。

多位受訪者對《財經·大健康》指出,選擇做手術,對運動員來說都是“萬不得已”。

雖然也有劉翔首次術後複出的成功案例,但總體來說,做手術是運動隊比較忌諱的事。

“專業運動員和普通人不一樣,競技生涯是很短暫的,他們必須對自己的身體、對培訓她的體係負責,不會去輕易選擇高風險的治療。”和運動員接觸多了,葉庭均比一般的醫生更能理解運動員,他不會輕易給出手術建議。

畢竟,手術要花不少時間康複。但運動員的訓練都是隨著奧運會、世錦賽、全運會安排的。一旦出現手術,整個訓練計劃就可能被打亂,讓他們難以在重大賽事期間達到最佳狀態。

何況,運動員的大部分傷病,都不是能靠一次手術解決的。就像劉翔,他的傷情是長期過係統性過度使用和運動特性造成的,即使通過手術矯正,在長期大強度訓練下,又會複發。

怎麽延長運動員競技生命?

產後複出的黃雪辰,選擇通過運動醫學康複治療輔助恢複。

2016年裏約奧運會後,“三朝元老”黃雪辰手握三銀兩銅退役,結婚生子。2018年,她產後複出,每天過著上午練體能、下午訓練、晚上蒸桑拿的生活,成功減重30千克。

但是,已是二次複出的黃雪辰,無法獨自戰勝傷病。“這孩子練得太苦了,背部隨便一碰,她就疼得直皺眉。”瑞金醫院康複科主任謝青回憶道。經曆反複治療,她甚至能參與醫生進行醫療方麵的交流。

經過骨科運動醫學和康複科會診,瑞金醫院給黃雪辰開出了處方。除了運動員中常見的體外衝擊波、物理因子治療和中醫手法處理,還在康複訓練中,加強她的部分肌肉力量,並通過懸吊治療激活軀幹的核心穩定,解決左右兩側發力不平衡的問題。

“運動醫學的理念是‘功能至上’。”陳疾忤向《財經·大健康》指出,治療的目的不僅是緩解疼痛,還要讓運動員能夠重返運動場。這就需要把人體當作一個運動的“係統”來對待,

而不是腕痛醫腕、腳痛醫腳。

以同時困擾黃雪辰、陳芋汐二人的腕傷為例,如果是普通人,醫生可能會要求他們少用手腕。但葉庭均在仔細觀察過跳水、花遊隊員的訓練後發現,倒力支撐是這兩項運動中不可避免的動作。這需要通過訓練,幫助他們改變發力的方式,“加強背肌和核心肌群的作用,就能減輕手腕關節負擔、緩解疼痛,讓他們發揮更高水平。”

強化關節附近軟組織,同樣有此功效。比如膝關節的半月板處在核心位置,如果它的疼痛嚴重,周邊的韌帶軟組織也不會太好。或者說,很多疼痛就是來自周邊軟組織,把周邊的症狀解決了,半月板的疼痛也會大大緩解。

多年服務於田徑隊的蓋學誌認為,這種做法對普通的跑步愛好者,同樣有效。

使用支具也是一個選項。為了緩解陳芋汐拇趾外翻合並扁平足的問題,葉庭均建議她,在訓練之餘使用功能鞋墊和拇趾支具,“因為長期外翻非常疼痛,我們要想辦法給她更好的支撐,讓她日常生活中的疼痛減少,來延長她的運動壽命”。

這次讓不少觀眾感到心疼的“膠布”,也是運動醫學發展後的產物。它的全名是“肌內效貼”,即平常運動員們慣稱的“肌貼”。

做了十多年隊醫,“打肌貼”曾是蓋學誌的日常工作之一。他每天會隨著隊員們“下場地”,指導運動前後的拉伸,根據各自傷情不同給運動員打好肌貼。在訓練中,則要隨時發現問題並修複。

肌貼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高彈性的膠布,通過拉起皮膚擴大皮下間隙,讓血液和淋巴循環更通暢,滲出液更易吸收,同時也能起到支撐和穩定作用。簡單而言,肌貼有助受損部位恢複,即使沒有受傷,也可以起到的保護作用。

NBA所有球員上場前,不管腳踝有沒有傷,都要打三層肌貼用於固定。蓋學誌還記得,剛做隊醫的時候,在國內還沒有肌貼。後來是重點運動員可以用,因為肌貼是消耗品,2010年前一卷要六七十元,一個基地幾百運動員都用有點吃不消。

現在,國內所有一線運動員都可以用肌貼。

從“特種”到普及,運動醫學漸受親睞

中國對運動員的保障正變得日益係統化。

蓋學誌說:“上海田徑隊的隊員,現在每周會接受一次檢查,有傷的,我會根據情況建議調整運動量,或是降低難度。沒傷的,也會給些建議預防,比如哪裏肌肉緊張要加強防護。”這是以往運動隊中沒有的安排。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健身,更多普通人開始向蓋學誌這樣的運動醫學從業者求助,“運動前熱身,運動後如何加快乳酸代謝,包括運動損傷的常識,我會經常給大家灌輸些科學運動的理念”。

奧運期間,瑞金醫院每周三上午的專病門診,也多了些慕名而來的患者,都是因為運動或勞損傷及肩袖、手肘、膝蓋等部位的,很多人還是長年的老病痛。

就連醫院裏的同事,都會趁著中午休息找到葉庭均谘詢,“常年背痛,傷科骨科都看過,醫生全部說沒問題,連抗抑鬱的藥也吃過了,一直不好,這是什麽問題?”

從2010年開始專注運動醫學的葉庭均覺得,主動問及術後康複訓練,或是選擇保守治療恢複運動能力的患者越來越多了。十年前,隻有一些台灣和香港地區病人才會主動問醫生,複健怎麽做。

現在,指導或轉介患者接受康複訓練,成了葉庭均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a44551c830c7cbe698865f5af7afd520韌帶微創手術之後,葉庭均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訓練。
淩馨/攝
過去,訓練康複在中國不是很受重視,這在某種程度上限製了運動醫學的發展。實際上,在一些知名大醫院,運動係統手術量甚至比國外的醫院更大。但像劉翔這樣的頂級運動員,仍會選擇前往國外治療,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美、德等國能提供更加係統的康複訓練。

運動醫學是一個交叉學科,在中國,最早是由一批骨科和康複科醫生創建,以關節鏡下的微創手術為主要特色,近幾年,對運動醫學的觀念逐漸發展到貫穿運動計劃製定、實施和保障,以及損傷修複、康複訓練全程。

在多數公立醫院,運動醫學仍是骨科下的一個分支,康複醫學部分獨立建科,部分則與神經科、骨科聯合組建。隨著學科越分越細,一個足踝疾病,可能需要同時尋求運動醫學、足踝科、康複科等多個科室的幫助。

不隻是大醫院,運動醫學還將深入社區。8月初,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著重提出了“體衛融合”的概念。要求全社會共同參與“運動促進健康”,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幹預項目和方法,並要樹立典型經驗。

原本隱居幕後的運動醫學,方興未艾。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奧運選手傷了又傷,運動醫學如何延長競技生命?

相关推荐: 體感53度 溫哥華進入火焰山模式,未來會更慘…

  「師傅,照這個溫度來看,前面應該是火焰山了吧。」 「傻嘿,前面是溫哥華。」 的確。一向溫潤如玉的溫哥華,這幾天簡直就像是進入了火焰山模式。 體感溫度直接飆到攝氏50度,不僅比東部的多倫多等城市熱,甚至比美國加州洛杉磯還要熱! 這百年不遇的高溫熱情似火,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