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要休學!”高一女生苦求媽媽 背後真相讓人唏噓

  • 民生

8月中旬的一天,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網癮青少年的接診數量又一次刷新門診最高紀錄。從早上7點半直到晚上7點半,因為加號,物質依賴科主任盤聖明接診了70位患者,其中,有15位沉迷網絡遊戲的青少年。

透過那一張張悲痛又無奈的麵孔,盤聖明清晰地看見,孩子沉溺網遊的背後,大多是不和睦的家庭、巨大的壓力、失落的人際關係……“孩子們想在虛擬世界裏逃避現實,但他們選錯了方法,家長們也忽視了背後真正的誘因。”

3146a296133102f34c1684423eac1c5e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生活被否定的聲音填滿

卻在遊戲世界被人誇讚

87ef019b4ae837686b6d04e0343ab034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7月底,一位母親風塵仆仆地將兒子從台州拽進盤聖明的診室。這是一個170斤重的胖男孩,18歲,卻還沒讀完高二,因為長期日夜顛倒地玩遊戲。

男孩楊光被收治入院。第一天,楊光沒日沒夜躺在床上玩遊戲,累了才睡一會兒,餓了就躺著吃快餐食品;兩三天後,楊光聽從盤聖明的話,玩遊戲的姿勢從躺著轉變為坐著;又過了幾天,楊光開始調整作息,白天玩遊戲,晚上睡覺;後來,楊光每玩一個半小時的遊戲,就會停下休息,也開始在病房裏走動……

盤聖明將楊光的點滴改變看在眼裏,並欣喜地告訴他的母親,卻仍舊無法讓孩子獲得來自父母的激勵,“家長看不到他的變化,隻能看見孩子還在玩遊戲,就一味指責。他們即便是表揚,也很敷衍。”

“這就是這個孩子麵對的現實世界——他無法得到認同。”盤聖明說。由於父母在外省做生意,楊光常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不愛運動的楊光越長越胖,在學校裏遭到同學譏笑,也找不到朋友。楊光成績不好,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很少聽見表揚的話。

當生活被否定的聲音填滿,楊光便悶頭躲進了遊戲世界——在這個世界裏麵,他被人誇讚,並擁有無數網友。楊光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即便隻是跨過一個關卡,都總能得到及時的獎勵。那種滿足與快樂就像一條溫柔的繩索,將男孩牢牢拉住,楊光越來越沉溺其中。

“我們大多數人玩遊戲,能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穿梭自如,但有些孩子為什麽不行?虛擬世界對他們這麽有吸引力,是不是因為現實世界缺少了什麽?”盤聖明說,有時候,孩子沉迷遊戲恰恰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訴說他們無法應對的壓力和痛苦。

在盤聖明的診室,網絡成癮患者集中在13歲到18歲,占比最大的則是高中生,因為他們往往背負更大的壓力。

前不久,準高中生王輝也被父母送進物質依賴科。他是典型的乖男孩,從小學到初中都學習刻苦,成績名列前茅。今年中考,由於狀態不好,王輝沒發揮好,未考入重高本部,父母對這個結果很失望。

暑假期間,王輝一直玩遊戲。開學前的分班考試,王輝位列年級前30名,可父母認為孩子的水平起碼應該始終保持在前15名。

“父母覺得玩遊戲害了孩子,但這個孩子真正的誘因是壓力導致的抑鬱。”盤聖明說。

王輝的父母文化層次都不低,對兒子充滿期望,他們常放在嘴邊的話是,“你要保持住好成績”“你應該穩住第一第二”。

“沒有人是常勝將軍,這個孩子要維持住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但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就是這樣優秀。”盤聖明分析說,王輝一直處於慢性壓力下,日積月累產生了抑鬱情緒,“中考前,麵對又一座大山,他通過玩遊戲去釋放壓力;暑假,他也是以這種方式在逃避現實……”

青少年沉迷遊戲背後

可能有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

哭訴的家長、冷漠的孩子,看著雙方迥然不同的表情,有時,盤聖明卻恍惚覺得,需要先接受心理谘詢的不是孩子,而是此刻焦灼地指責著一切,對網絡遊戲恨之入骨的父母。

在青少年沉迷網絡的表象背後,盤聖明常目睹一個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有爭吵不休、關係畸形的夫妻;有角色缺位的單親;也有終日忙碌、漠視孩子的父母……

小玉是個少言寡語的女孩,她14歲,正讀初二。內向的她隻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但因為一點小事,朋友誤解了她。小玉就此失去了她在學校裏唯一珍視的閨蜜。

悶悶不樂的小玉將自己的遭遇告訴母親,但忙著打麻將的母親隻流露出不解,“這麽點小事別在意。”小玉想和父親說,可經營一家小店的父親比母親更忙,幾乎一天都見不到麵。為了逃避無處釋放的痛苦,小玉開始玩遊戲,隨著新朋友在遊戲世界不斷出現,她躲在遊戲中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誘發網癮的因素往往複雜而多樣。“大多時候,孩子自身也存在個性上的問題,比如,內向、易衝動、易神經質、情緒調節能力差等。”盤聖明說,在艾森克人格測驗中,小玉的得分比正常人高出20多分。這意味著,小玉的情緒極易波動。

隻是,當盤聖明將這一樁樁個體事件拚湊在一起時,一個更令人警醒的事實開始浮現——在決定一個孩子是否會成為一名網癮患者的眾多因素中,家庭問題往往該被首先關注。

“對小玉來說,失去閨蜜可能就是天大的事。這時,父母即使無法幫她解決問題,也可以幫她分析問題,陪伴她,做出正向引導。”盤聖明感慨說,在那個關口,如果有人靜下心告訴她,什麽是朋友,短暫失去朋友時怎麽辦,這個女孩可能就不會去尋求網絡遊戲來解除內心的痛苦。

有時,盤聖明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個傳聲筒,幫家長破譯孩子這種行為模式傳遞的聲音——我們的家庭出問題了。遺憾的是,鮮少有家長願意把這些話耐心聽下去;而有時,一旦家長作出改變,對於沉迷網絡的孩子而言就是靈丹妙藥。

住院十多天,高一學生李麗每天都手持iPad,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期間,盤聖明試過很多方法,卻都沒能打開李麗的心,直到後來,她和李麗的母親聊了一次。隨後,母親說的幾句話,就讓李麗重拾喜悅,成功出院。

在那之前,李麗的母親沒陪女兒來過一次醫院,從問診到收治入院,盤聖明隻見過女孩的父親。那個中年男子原是一家國企的中層領導,同階層的人經過數年拚搏,大多晉升,而女孩父親卻始終原地踏步,無意升遷,埋頭炒股,結果虧損嚴重。李麗的母親則是企業高層,一位職場女強人,丈夫的行為讓她大失所望,她將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投射到女兒身上。

0314dd2c22ba168de1fc4d7be3a0b997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李麗喜歡畫畫,母親卻一味想讓女兒好好學習。李麗不聽,反而整日撲在iPad上,不是畫畫,就是玩遊戲。父母為此爆發又一輪爭吵,甚至鬧起離婚。李麗更變本加厲地玩遊戲,8月初,父親無奈地將她送進醫院。

李麗抗拒對話,在病房裏,她一天隻吃一餐飯,其餘時間隻盯著手中的iPad。日複一日,盤聖明卻漸漸發現這個女孩並非真正的網癮患者,“她描述自己的家庭說,‘我們是三個陌生人’。”盤聖明分析,孩子不想讓父母離婚,正是為了讓家庭走上正常軌道,這個孩子才“病”了,她想做這個犧牲者。

“隻有你才能幫到女兒。”盤聖明把忙於工作的李麗母親約到診室告訴對方。出院時,李麗隻向母親提出兩個要求——“休學、iPad留給我。”母親同意了。盤聖明說,iPad已經變成孩子心理上的一座安全島、保護神般的存在。

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當諸多誘發因素促使孩子打開遊戲世界的門,像潘多拉魔盒悄然開啟,網絡遊戲使人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快速且大量地增加。

“這種病態的多巴胺分泌還堵住了回收再利用的路,打破了人腦原有的獎賞機製。”盤聖明解釋,也就是說,一旦脫離遊戲,人感受不到快樂時,他會變本加厲地去索求,這就是網絡遊戲的“耐受”。

因此,即使一位網絡成癮患者得到治療,暫時回歸正常作息,一旦日後的生活中出現誘發因素,他依然可能再次陷入這種行為模式,循環往複,難以擺脫。

7月,高考生劉向一度擺脫了對網絡遊戲的依賴,他認真準備一所重點大學的“三位一體”選拔,利用空餘時間畫畫、飼養寵物、運動,隻偶爾看幾小時的遊戲直播。

之前劉向是重點高中的學生,平時成績優秀,可高二起,他因為某次考試考砸,被媽媽批評戳到了痛處,曾一度無法麵對而放棄學業,整晚躲起來玩遊戲。後來,經過心理谘詢和物理治療,劉向狀態轉好,回歸學習,參加高考,父母漸漸安下心來。

可時隔一個月,劉向又被送進了醫院。這一次,父母發現他不僅重拾遊戲,還偷偷網貸充值,“被發現時,他已經連續網貸數千元。”

類似反複波動的網絡成癮青少年,盤聖明已接觸過不少:“沉迷網絡這個階段來就診的病人特別多。但是,等到這個時候再去幹預,效果往往就不太理想了。”

盤聖明說,網絡成癮並非一蹴而就,存在四個發展階段。起初,大多人是“正常使用”,即可以一邊玩遊戲一邊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如果玩遊戲開始影響學業、工作或生活,就發展到了第二階段——“過度使用”,這也是最佳的幹預時期;等到日夜顛倒、甚至逃課玩遊戲的階段,就是“有害使用”,即通俗意義上的“沉迷網絡”,幹預就非常困難;最後,才會發展到“遊戲成癮”

2291022347ee42c93444045a46435de3

對網絡成癮而言,預防遠遠重於治療。而在盤聖明看來,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從父母做起,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往往,孩子的情緒出現波動時,是因為周邊小環境發生了變化。這時,他需要一個穩定的大環境,這就要求家長自己的情緒要穩定。同時,父母要去傾聽孩子的聲音,關注孩子的變化,無論是心理上,還是學習上,當他的成長受到挫折時,正是需要及時幹預的時刻。”盤聖明提醒說,有時候,家長的改變特別重要,“不是說每個家長都要變得非常優秀,而是要發自內心去接納孩子。尤其是那些對孩子賦予過高期望的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非常重要。”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楊光、王輝、小玉、李麗、劉向均為化名)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我要休學!”高一女生苦求媽媽 背後真相讓人唏噓

相关推荐: 加國家庭醫生:患者接種疫苗後62%出現血栓 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努力工作或玩耍

一名卑詩省醫生對他的患者進行檢查後,冒著失去行醫執照的風險向公眾提出警告,接種COVID-19(中共病毒)疫苗後可能產生的血栓,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避免」的損害。 據Western Standard新聞網報導,最近幾周,在卑詩省執業了28年的家庭醫生霍夫(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