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5歲攝影師跳海身亡:他5000字遺書 每個父母都該讀讀

61a842638e9f09369141618a 1024

25 歲攝影師跳海身亡:他 5000 字的遺書,每個父母都該讀讀

25 歲的攝影師鹿道森(原名周鵬),找到了。

在浙江舟山小島石塘村附近的海域,漁民發現了他的屍體。

他走了。

沒有像網友期待的那樣,在玫瑰盛開的某個清晨,笑吟吟地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裏。

11 月 28 日,是農曆十月二十四,也是鹿道森的生日。

生日之前,他見了一直幫助他的朋友,找房東退了租的房子,把攝影器材送給同行,行李分兩次打包寄回老家。

生日那天,他給母親發了一條 ” 謝謝媽 ” 的微信,並掐點在微博上發一封《無需為他立碑,隻願玫瑰年年為他綻放》的遺書。

而後,失聯。

61a842638e9f093691416188 1024

全網開始尋找他,抱著 ” 他還會回來 ” 的最後一絲希望。

11 月 29 日,浙江舟山警方在海灘礁石上發現了他的風衣,口袋裏裝著已關機的手機。

12 月的第一天,他的遺體被發現。

他如遺書所寫的那樣,懷著不被愛的孤獨和對愛的渴求,毅然離開了這個美好但不屬於他的世界。

這個消息,讓很多人跌落悲傷,讓部分人罵他不夠堅強,也讓有些人把批判的利劍指向他的父母——他遺書中,曾一次次提到原生家庭對他的傷害。

我不想陷入這樣的紛爭中。

逝者已逝。

惡言很容易說出口。

此時此刻最悲痛的人不是我們,而是他的家人。

我們的生活會繼續向前,被更震撼更熱鬧的新聞吸引,而他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永遠停滯在了這個寒冬。

我讀鹿道森的遺書,想起了過往歲月裏,給我來信的很多孩子。

他們都活在情感的孤島上,他們都渴望愛和被愛,他們都發出各種求救信號,他們都在尋找救贖之路。

正是因為這,我想和更多父母,讀讀鹿道森留在人間的這封 5000 多字的遺書,並從這裏出發,談談親子關係的 6
個真相
——

Part.1

第一個真相:

幸福的人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少年時期,總是在各種親戚家寄宿,親戚對我也不錯,但總有種無所依靠、患得患失的感覺。”

遺書中,鹿道森說自己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一直被寄養在親戚家。

這種 ” 我是累贅,我是多餘 ” 的感覺,從出生到逝去,始終跟隨著他。

哪怕決定離開,他還是要處理好一切事情。

因為不想麻煩任何人,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累贅。

我無意苛責為了生計,無法和孩子共同生活的任何一位父母。

我想說的是:

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大都有著動蕩的童年。

61a842638e9f093691416189 1024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更是直言:

分析一個孩子的問題,就看他小時候跟誰生活在一起。

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出現了問題,並被父母洞見,那就有機會糾正。

因為他和父母有深厚的親情連接,這份內在的溫暖,會幫助他向好向善。

如果和別人生活在一起,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鄰居,那麽這個孩子出現問題,根本就不會聽父母的,因為他對父母沒有歸屬感。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該得到的兩個禮物。

歸屬感,就是不管貧窮還是富有,孩子出生起就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就是 ” 我很重要,我的家人很愛我 ” 的自我認同。

這是一個孩子心理認知和情感邏輯的底座。

如果,你沒能陪孩子度過安穩的童年(準確說是 6 歲之前),也不必過分自責。

隻要你們隨後重逢的時光裏,你拿出對待嬰兒一樣的耐心對待他,他依然會茁壯成長。

非常遺憾的是,不少父母沒有給孩子完整的童年,卻奢望孩子有優秀的少年和青年。

這,就引發了很多悲劇——

Part.2

第二個真相:

父母讀書少不怕,就怕裝作有文化。

” 後來,家人回來了,終於不用再過寄人籬下的生活,卻收獲了更多傷害 ……

強勢地控製孩子的人生,逼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野蠻地灌輸自己的想法,隻會讓他們痛苦到生不如死。”

鹿道森說,他的父母感情不好,日日爭吵,卻不離婚,並把這種扭曲的分裂,轉嫁到他身上,讓他遭受各種語言暴力和情感羞辱。

在遺書中,鹿道森不止一次呼籲為人父母要給孩子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不是比較,不是控製,不是強迫,不是咄咄逼人的情感綁架,不是功名利祿的夢想轉移,也不是把孩子當成工具人。

真正的愛,是為人父母,知道自己不夠好,缺席孩子太多時光,所以願意放下高高在上的說教,蹲下身子牽著孩子的小手,慢慢地一步步往前走。

就像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的父母,對鍾芳蓉說出的那句口頭禪:

” 爸爸媽媽沒文化,你盡力就好了。”

鍾芳蓉的父母也是外出打工的農民。

他們最可貴的地方,是夫妻恩愛,內心謙卑,從不裝作懂很多,從不苛責自己的孩子。

父母也是活在困境裏的人,不可能是什麽都懂的神。

父母知道自己不夠好,所以不用戾氣和妄想,捆綁孩子的人生。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習得下麵這個真相——

Part.3

第三個真相:

孩子的所有問題,我都有一半的責任。

” 隻因小時候看起來像女孩子,我在學校裏就要被霸淩,語言暴力,被排擠,被欺負,讓下跪,被威脅
……

家裏人說我不愛說話,不喜歡打招呼,可是從沒人去想過,一個人會變成這樣的原因。”

長得文氣,又太瘦弱,讓鹿道森成了校園霸淩的受害者。

按理說,自家孩子被欺負,第一個站出來撐腰的,當是父母:

找老師,找學校,找欺淩者的家人,給孩子討公平。

然後,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教育他怎麽保護自己。

非常不幸的是,孩子被欺負,不少父母的第一反應竟然是:” 壞孩子為什麽不欺負別人,總欺負你?還不是你的問題!”

把一切問題都怪罪於孩子,這樣父母就不用出麵解決,也不用承擔責任。

這是不少父母的懶癌。

61a842638e9f09369141618b 1024

孩子的所有問題,並非都是父母的問題。

但孩子的每個問題,都是父母帶領孩子發現成長秘籍的禮物。

合格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會選擇第一時間和孩子站在一起:” 別怕,我們一起想辦法。”

” 孩子的每個問題,我至少承擔一半的責任。

因為我至少有一半的責任,所以我不會總是指責孩子,而是想想我能為孩子做點什麽。”

這是為人父母,在孩子陷入困境時,要秉持的認知。

除此之外,還要警惕——

Part.4

第四個真相:

父母過度的傾訴,

是在孩子心靈上投毒。

” 這段時間的狀態越來越糟糕,或許隻是吃個飯,眼淚就崩潰溜出來,控製不住的情緒。

我不明白,(父母)為什麽一點小事,都要來找我,把所有壓力都給我 ……”

根據我在谘詢中接觸的案例,被父母過度傾訴綁架的孩子,不止鹿道森一個,而是很多。

因為父母的夫妻關係,早就出現了問題,陷入了虐與被虐的惡性循環裏。

他們無力解決各自的問題,就把憤怒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桶:

” 你爸(你媽)今天又和我吵架了,我這日子沒法過了,我還不如死了算了,我要不是為了你,早就不活了
……”

父母一次次把戾氣撒給孩子,撒完後自己該吃吃該喝喝,卻不知道這無休無止的負能量,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少年的船還小,他們能承受的傷害很少。

來自父母戰爭的每一場動蕩,都像是在孩子的小船上鑿洞。

洞越鑿越多,冷水就往孩子的小船上灌,直至孩子的生命之舟沉沒。

61a842638e9f09369141618c 1024

我在谘詢中發現:

很多抑鬱症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或兩個過度傾訴的父母。

父母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團糟,沒有邊界地騷擾孩子的日常,讓孩子在被騷擾的恐慌裏,被血脈綁架,為親情恐慌,無處躲藏。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這修行,首先是做好自己。

我們修好了自己,才能習得——

Part.5

第五個真相:

身體從未忘記。

” 肌膚之下,掩埋了多少傷痕和苦痛。”

鹿道森在遺書中說,他一直鼓勵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走出過往傷痛的摧殘,走出偏見和傲慢的審判。

但,他還是時時刻刻被悲傷和無力左右。

他越無力,那些傷害過他的往事和人,就顯得越野蠻。

他越想逃跑,那些緊緊追著他的記憶和痛,就顯得越凶狠。

61a842638e9f09369141618d 1024

我們所曆經的一切,身體都沒有忘記。

這是心理學家巴塞爾 · 範德考克在《身體從未忘記》中所闡述的:

過往從未遠離,傷害不會被遺忘,它就潛伏在我們身體內部,伺機尋求複活。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它,接納它,治愈它,它就會攻擊我們,打敗我們,吞噬我們。

如果我們知道,對孩子的每一次羞辱和毆打,都是在他身體內部釘釘子,我們會不會閉住苛責的嘴巴,放下憤怒的拳頭?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對孩子的每一個擁抱和親吻,都是在他心靈地圖上開放玫瑰,我們會不會多擁抱孩子一次,多親吻孩子一下?

因為,我們的愛和溫柔,不僅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還能——

Part.6

第六個真相:

父母之愛,是孩子精神的原鄉。

“25 年,卻隻有小時候在假期挨著外婆時,才能感受到溫暖,真懷念啊。外婆,好想你。”

鹿道森的遺書中,唯一一次提到家人溫情的,是童年裏的外婆。

他還提到,2019 年,在南京時遇見一隻流浪貓,自己經濟窘迫還是花了很多錢給小貓治病。

小貓太虛弱,最後還是走了,他難過悲傷了好久,感歎:” 我們的命運,也沒有什麽不同吧。”

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

被遺棄的小貓,讓他想到了自己的命運,並在感同身受中,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哀傷。

他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專業攝影師。

因為太渴望得到愛,得到救贖,他一次次在攝影作品裏,創造出神。

但,神終歸還是太虛無,太遙遠,無法將他拯救出人間。

” 衣衫襤褸,回望故鄉幾百裏,我也沒有回去的理由,回去隻是累贅,沒有人會愛我。”

他像所有陷入困境的孩子,獨自漂泊在孤島上,寧願餓死都不願向家人求助。

這樣的孩子為什麽不向父母求助?

因為,他們和父母的連接,是斷裂的,是冰冷的,是不被信賴的。

所以,他們才在孤島上死亡,從懸崖上跳下,在暗夜裏消逝。

61a842638e9f09369141618e 1024

這就是親子之間最大的暗傷:

父母和孩子之間,因為沒有愛的正向流動,而陷入了死能量。

父母在這頭,孩子在那頭,中間是一大片茫茫的絕望之境。

父母和孩子之間強韌的情感連接,是孩子穿越絕望之穀的橋梁。

在一堂心理學課上,老師曾給我講了一個她親身經曆的故事。

有個患抑鬱症的女孩,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前一刻,撥通了她的電話。

” 救救我。” 女孩說。

” 親愛的,謝謝你這一刻想到我。” 老師說。

” 不,不是我想到你,是我媽媽讓我想到你。” 女孩哭著說,”
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忽然想起我媽媽曾那麽多次把我緊緊摟在懷裏。她那麽愛我,一定希望我好好活著。”

” 謝謝你媽媽,她真好。” 老師又說。

” 我媽媽已經離開我 10 年了,但我確定,她很愛我,這種愛一直都在的。” 女孩喃喃地說。

是的。

救贖一個孩子的,唯有愛,哪怕愛他(她)的人已經離開,這愛也會讓他(她)和這個世界保持連接。

這連接,是他(她)走出絕望之穀的路,冰冷寒夜的燈,懸崖峭壁的橋。

” 我隻想讓更多人知道,愛,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遺書的最後,鹿道森這樣寫道。

謹以此文,紀念這個叫鹿道森的 25 歲攝影師。

他來人間一趟。

一直在尋找盛開的玫瑰和溫暖的太陽。

61a842638e9f09369141618f 1024

鹿道森生前照片

這不是一篇輕鬆的文字。

裏麵包含心理學和親子關係的認知。

謝謝你們讀到最後。

願你們分享給更多人看,願更多孩子得到愛和溫暖。

本文作者

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特此說明。

以上內容由”閑時花開”上傳發布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25歲攝影師跳海身亡:他5000字遺書 每個父母都該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