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銀行行長自掏腰包買股票:越買越跌,越跌越買

近一年來,已有19家銀行董監高出手買入自家股票,向市場傳遞信心。但即使銀行高管自掏腰包,也難以托住不斷下滑的股價。銀行高管頻繁出手“穩價”的背後,是整個銀行業一直備受困擾的“破淨”和股價低迷的困局。銀行股還有沒有未來?

901e26e2fee558fe1309bb0d903871f8又一家銀行的高管出手,想拉住自家銀行不斷下滑的股價。

6月17日,北京銀行發布的公告稱,該行部分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於6月15日至17日期間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買入公司股票,合計買入216.19萬股。據統計,這是近年來該行董監高首次增持自家個股,合計增持金額超過900萬元。

此前的6月15日,蘇州銀行高管也出手穩定股價,現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合計增持股份金額不低於205.91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已有19家銀行董監高(董事、監事、高管)出手買入自家股票,向市場傳遞信心。除了董監高,銀行的重要股東也伸出援手。據同花順iFinD數據,截至6月19日,年內至少有13家上市銀行重要股東出手增持自家銀行股份,涉及股份數量合計逾1.51億股。

在銀行高管不斷增持自家股票的背後,是今年以來銀行持續低迷的股價和市淨率。招商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10年至2022年,銀行板塊市淨率估值已由2010年初的2.9倍降至0.58倍左右。也就是說,現在銀行每1元錢的淨資產,在股市上隻能給出五毛八的價格,堪稱“白菜價”。

但這種依靠管理層增持股票以穩定市場信心的美好願望,並不容易實現,甚至很多高管及家屬在自掏腰包增持後,股價沒有被拉升,自己反而虧得一塌糊塗。

今年初,浙商銀行執行董事、行長張榮森增持公司A股股份28.41萬股,價格3.52元/股,增持金額100萬元;2月份,興業銀行部分子公司、分行及總行部門負責人(包括其配偶、子女)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自願買入興業銀行股票1693.29萬股,成交價格區間為每股人民幣20.36元至23.08元。

但截至6月21日收盤,浙商銀行報價3.36元/股,興業銀行報價19.38元/股。麵對上萬元,乃至上千萬元的虧損,銀行的董監高們似乎陷入了“越買越虧,越虧越買”的怪圈。

5a5351c2d88bb12d38d25b9c5ec96fde圖/視覺中國

多家銀行推出穩定股價方案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劇烈波動,銀行板塊整體表現低迷,估值持續走低,不光是城商行,股份製銀行高管也連連增持自家股票穩定股價,銀行股啟動股價穩定方案越發普遍。在業內人士看來,高管自掏腰包加倉護盤,已是行業的“家常便飯”。

2月7日,春節過後的首個工作日,渝農商行、重慶銀行、浙商銀行三家銀行同日發布關於穩定股價的公告。此後,瑞豐銀行、齊魯銀行、廈門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也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各大銀行高管紛紛出手增持自家股票。

對於增持的原因,據北京銀行相關人士介紹,主要是董監高一致認為目前北京銀行估值明顯偏低。而抱著同樣想法的銀行不在少數。

《財經天下》周刊了解到,本次北京銀行共有13位董監高買入該行股票,其中,監事高金波買入股份最多,達100萬股。此前,蘇州銀行發布關於穩定股價方案的公告,其增持主體分別為:董事長王蘭鳳,執行董事、行長趙琨,執行董事、副行長王強,執行董事、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張小玉,董事張姝,副行長張水男,副行長魏純,副行長兼董事會秘書李偉,行長助理任巨光,風險總監後斌,財務總監陳潔。截至公告日,上述11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持有該行股份約130.99萬股,累計持股比例為0.0357%。

據悉,蘇州銀行已於6月1日披露了關於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的提示性公告。自2022年4月30日至6月1日,該行A股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8.65元,達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的啟動條件。

為穩定股價,該行要求增持貨幣資金不少於該等董事(不含獨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上一年度自該行領取薪酬總額(稅後)的15%,即增持股份金額合計不低於205.91萬元。本次增持計劃不設價格區間,根據市場價格確定。

據《財經天下》周刊統計,19家董監高出手買自家股票的銀行中,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常熟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張家港行、平安銀行的董監高買入規模居於前列,增持金額均超過500萬元。

行長出手,股價仍在低位

今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波動加劇,越來越多的銀行出手穩定股價。

公告顯示,今年以來就先後有蘇州銀行、瑞豐銀行、齊魯銀行、重慶銀行、浙商銀行及廈門銀行相繼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紛紛采取董監高出手增持自家股票的穩定股價措施。

《財經天下》周刊注意到,雖然都是穩定股價方案,但各家銀行管理層出手的“闊綽”程度卻不相同。

從增持主體來看,浙商銀行、蘇州銀行、瑞豐銀行、渝農商行4家銀行的增持主體僅包括公司部分董事及高管成員;而齊魯銀行、廈門銀行及重慶銀行3家,除董監高成員以外,還包括公司部分股東也參與增持。

從董監高與股東合計增持的金額來看,上述7家銀行計劃增持金額合計超過1.26億元。其中以齊魯銀行為最,公告顯示,該行此次穩定股價的增持主體包括持股5%以上股東5名以及董監高人員8名,增持金額不低於5420.65萬元。

而瑞豐銀行的增持主體則為13名董事、高管,增持金額合計不低於102.98萬元。瑞豐銀行在公告中表示,在本行領取薪酬的時任董事(獨立
董事除外)、高級管理人員購買所增持股票的總金額不低於其上一年度於本行取得的稅後薪酬總額的15%,但持股比例或數量應符合有關監管部門的規定。

從價格來看,廈門銀行、浙商銀行、蘇州銀行及渝農商行4家未設定增持計劃價格區間,齊魯銀行、重慶銀行、瑞豐銀行3家增持計劃價格區間均為不高於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淨資產。

546a6532ce8440a32cc45c5857baa9f6(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無論哪家更“大方”,高管增持背後,實則透露出管理層對銀行跌破淨資產的隱憂。今年以來,A股市場中銀行股“破淨”已成常態,年內多家銀行的相關負責人都在業績發布會中提及了當前銀行板塊的低估值。

5月31日,招商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10年至2022年,銀行板塊市淨率估值由2010年初的2.9倍降至0.58倍左右。浙商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上市銀行整體估值屢創新低,行業估值中樞下移至0.5-0.6倍的市淨率。

“說明現在的市場不看好銀行股,擔心銀行資產狀況。”在行業人士看來,外部投資者對銀行業信心不足,而內部管理層又堅信自家銀行“被低估”,管理層通過自掏腰包增持股票,向市場傳遞信心。

銀行股在市場上的表現也確實讓管理層傷透了心。以股份製銀行的“領頭羊”招商銀行為例,年內該行股價迎來大幅下跌,5月份股價一度跌至35.26元/股,較一年前57.67元的高點縮水近4成。

市場似乎對於銀行采取的穩定股價措施並不買賬。以蘇州銀行為例,6月15日發布公告當日,該行股價實現2.12%的漲幅,但在當日普遍大漲的銀行板塊中,漲幅並不突出。

5月26日,招商銀行新任行長王良在二級市場花費76.66萬元增持招商銀行A股2萬股,但對股價仍沒有明顯的拉升效果。

銀行股何時走出“低估值”?

銀行股的低迷一直困擾著銀行的管理層。數據顯示,銀行板指自今年4月7日回升至3136.39點後,又迅速下跌,5月份整體降至2800點上下,跌幅超過10%。截至6月21日收盤,銀行板指報收2898.36點。

由於不少銀行都是在A股和H股兩地交易所上市,相比A股的低迷,H股的估值更低。以在滬港兩地上市的重慶銀行為例,該行自2021年2月5日在上交所上市以來,股價從上市首日的15.60元跌至今年6月21日的7.99元,而當日港股收盤4.63港元。以該股每股淨資產12.56元計算,A股相當於打了6.4折,而港股相當於打了3折。

5502bcd9603ad7627ff811c8f1c1bdf1(圖/視覺中國)

有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從已披露的業績數據來看,銀行估值已被嚴重低估,但未來不排除還有下跌空間。招商證券在研報中表示,未來十年銀行板塊PB估值中樞可能降至0.5倍左右。

盡管招商證券隨後預測,今年下半年,隨著疫情好轉,銀行板塊PB估值將引來修複,有望小幅回升,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股想要走出“低估值陷阱”還需不少時日。

在雪球平台上,有投資者坦言,銀行的報表不容易看懂,還容易藏“雷”。在一位券商的銀行分析師看來,銀行股長期相對的低估值,是由它的成長性決定的。“你看近幾年基本上四大行報表增速都是個位數,我們說它估值高或者低,跟這個增速相比,實際上是合理的,並沒有說偏低。”

而且在他看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銀行股相對於科技、醫藥等成長中的股票,估值都比較低。該分析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銀行股一般能預計出它的市值增長和波動範圍,屬於傳統保守型的資產,可以持有拿來派息,所以估值自然不會很高,“而且往往因為它的盤麵很大,這時候一個想炒概念的人,要把估值拉上去是不太現實的。”

談及銀行高管增持對股價的拉動作用,上述分析師認為,雖然增持動作背後傳遞出的是市場信心的不足,但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讀,那就是銀行股已經處於低位了。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銀行整體股價處於底部,市盈率低,分紅稅率較高,具備了一定的投資機會。

東方證券表示,6月以來,疫情的影響逐步消退,從最新的統計局數據和景氣度指標來看,經濟動能逐步從4月的低點恢複,未來看好銀行板塊估值修複的機會,繼續維持行業“看好”評級。

上述分析師坦言,最終恢複整體資金的信心,可能還要取決於通脹的情況、各種政策和疫情控製等對整個資金麵的影響。

“政府目前已經推出了多項穩經濟政策,在金融層麵的持續發力,對恢複市場信心將有一定積極作用。這麽看來,無論是增持自家股票的銀行高管,還是堅守銀行股的股東,實際上都認可了銀行的投資價值,同時也表明了對銀行股未來的看好。”上述分析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