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孝心有前提?上海74歲老人去世5天後兒子被捕

這是一年前的一樁案子,上海鬆江法院於幾日前完成審理並宣判。

短短千字的案件報道,讀來竟讓人在炎炎夏日心寒無比:

46歲的男子王某,眼睜睜看著父親病逝在家中卻不聞不問。

乃至連後事也不願安排,任由父親遺體慢慢腐爛。

2ab91bb6fdac28605f30582a74baa84c

那個逝去的老人已年過古稀,膝下隻有王某這一個兒子。

幾十年前,他供兒子讀書,後來兒子上了大專,參加工作。

而他自己因為一場大病,身體越來越差,需要有人照顧、長期調養。

可兒子毫不在意。

隻覺得父親變得“性格孤僻”,萬分嫌棄。

十幾年,父子倆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兒子卻僅在逢年過節家人團聚時才勉強來和父親碰上一麵,平時很少聯係。

哪怕後來老伴離世,兒子也與妻子離了婚,這個家隻剩下父子兩人,兒子也隻像個陌生人,在城市的另一頭對父親漠不關心。

直到長久失業的王某擔負不起自己的房租,信用卡又欠了十幾萬外債,這才想到要搬去和父親同住。

彼時74歲的父親久病纏身,又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

這樣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是希望、也需要孩子陪伴照顧的。

可他不知道,兒子不過是圖有個房子住而已。

3個月的同屋相處,兒子還是對自己從不關心。

懶得詢問他身體如何,病情、服藥狀況也一概不知。

每天隻顧著睡到中午起床,出門遛狗,再去網吧上網,深夜回家。

老人依舊隻能自己買菜、做飯,自己去看病、買藥,幾天都難得和兒子打個照麵。

明明有兒在身側,卻活得更加孤獨。

那天,老人在小區摔了一跤。

他更加虛弱,已經無法獨立下床,懇求兒子攙扶自己上廁所。

可兒子看在眼裏,卻連醫院都不願帶他去,更沒有任何照料。

隻每天去瞧一眼、簡單問一句,依舊終日遛狗、上網,玩個大半天,甚至拿走父親的手機到處消費。

在生命的最後幾日,老人久久地獨自望著天花板,直到發不出任何聲音,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可料理他後事的,不是自己生養的兒子,而是鄰居。

當兒子回到家,發現父親停止了呼吸,他什麽也沒有做。

沒有眼淚,沒有哀傷,甚至沒有聯係殯儀館。

仿佛當作沒看見,繼續過著自己的日子,麻木得好像那隻是一隻蚊蟲被曬幹在了窗台。

直到5日後,老人的遺體腐爛至發出異味,鄰居生疑才報了警。

前兩天,鬆江法院判決裁定,王某拒絕撫養年老、患病、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父親,構成遺棄罪。

判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

我看完案件詳情,隻覺得字字句句,都透出冷漠二字。

老人生前在鄰居麵前的哀歎,久久在我心裏盤桓:

“我的兒子,寧願養狗,也不想管我。”

想起數年前的那個元旦夜裏,在兒子家門前拚命呼救卻寂寞死去的母親。

老人85歲,寒冬的深夜摔倒在自家孩子的院子裏,離二兒子、三兒子那兩棟房子的大門隻有一步之遙。

老人生了4個兒子,拉扯他們長大。

到了晚年,她和老伴讓出自己的房子,翻新成漂亮的三層樓給大兒子住,又補貼老二、老三家,幫他們帶孩子,還掏出老本,給小兒子蓋房子。

生養一世,盡心盡力。

一年前,老伴去世了,老太太住的土屋也被大雨衝垮。

她年歲已高,無處可去,隻能指望孩子,可4個兒子竟無一人願收留母親,為其養老。

還是村幹部出麵協調,才勉強達成協議:4人按月輪流,照料母親。

元旦那天,在小兒子家暫住期滿,小兒媳婦卷好鋪蓋,把老人送到大哥家門口便走了。

可大兒子一家外出吃酒,老人敲門半天,無人回應。

ff2bc6ce90f04a58bf714faa3121bf10

寒冬臘月,老人在門外吹盡了冷風,凍得受不了,拄著拐杖又回去哀求小兒子多收容幾日。

但那正在家中殺豬宰羊的小兒子,推說次日是嶽母的生日,會來很多客人,沒有母親住的地方。

又一次把母親送了出去。

老人隻能又蹣跚地來到二兒子、三兒子門前,可他們也都不在家。

那一天,老人一路走一路哭。

似在哭自己操勞一輩子,到老了卻在這寒風中無人可依。

那一天,老人唯一吃到的東西是一塊沙琪瑪。

不是來自自己的孩子,而是鄰居見她可憐,順手的同情。

天黑了,老大一家回來,看到門口的鋪蓋,也沒管,就睡了。

深夜,老二和老三聽見母親在門外喊自己的小名。

可他們隻覺得煩:這個月該輪到老大了,不關我的事。

那個冬夜,老人苦苦呼救,呼喊著不遠處自己一個個辛苦拉扯大的孩子。

但她的聲音,如同枯葉飄落,無人問津。

3287afce221af6eb534da08d7d06c112

天亮了,老人沒了鼻息。

可就連她的後事,四兄弟也互相推諉,覺得母親的死與自己毫無關係。

一提到要出錢安葬,更是避之不及。

荒誕嗎?

若不是《今日說法》報道,我還以為這是在幾百年前的話本小說裏才有的諷刺故事。

這樣的事,並非個例。

安徽那個摔倒在陽台,敲了4天4夜臉盆才引來鄰居報警救援的老人。

女兒明明同城而居,卻近20天沒來探望。

b353b29aeb1754aebad8c15d7519cd98

四川那個養育了5個子女,卻在破敗村房裏病危去世的老人。

村委會勸導子女們回來看望、照料,卻被電話拉黑。

e02e9af7c170038016e12a3e9d8c6546

這些老人,哪一個不是年輕時拚命幹活把孩子喂養大,年老了省吃儉用,供孩子買房、成家。

可到了晚年,卻在孩子眼裏變得一無是處。

有兒有女,卻飽嚐孤獨。

看過一部紀錄片,《無人知曉》。

一位81歲的母親去世了,兩周之後才被回家取東西的女兒發現。

記者問:“從母親家到您家有多遠?”

女兒給出了一個叫人無語的回答:

“15分鍾。”

c766927ad77817f3e99c73da64b271fb

15分鍾,那是即便捧著一碗熱飯走過去,也不會涼掉的距離。

可我們為何卻吝嗇著孝心,反倒讓那血緣親情徹底涼掉?

早年間看過一篇報道,采訪的是一個70歲的奶奶。

退休前,她供兒子讀書、娶了媳婦。

身體尚好時幫兒子帶孩子,幹幹家務,母慈子孝。

但年事漸高,又患上了病,便被送回獨居的老宅養老。

從那開始,明明隻隔著幾十公裏的距離,卻像是跨了大半個中國,兒子一家從沒回去看過她。

總是借口太忙,連問候的電話都是屈指可數。

老人歎息,走到生命盡頭才發現,子女的孝心都是有前提的:得需你還有“利用價值”。

當你不能再為子女提供幫助,孝敬於他們而言,就變成了一場看不到回報的投資。

這是我聽過最殘忍的道理,卻也悲哀地發現,這成了一些老人所麵臨的現實。

去年,湖南一對84歲的老夫婦,將3個兒子、1個女兒告上了法庭。

在那半年前,老太太摔傷,行動不便,生活需人全程照料。

同樣高齡的老伴,也有心無力。

可這4個兒女,無一人願意贍養。

兩個耄耋之年的老人絕望之下,隻能狀告兒女,要求他們按月支付贍養費。

即便如此,他們也心疼孩子。

不舍得多要,一個月隻要300塊。

d97c42ed0c2e5de7f43ff00fbe6fe5b9

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案子在他們的居住地開了庭。

庭上,看著兩位老人花白的頭發,法官也難忍哽咽:

“按照法律規定,你們的父母是可以要求你們每月給2500元贍養費的。但我反複問了他們,他們卻隻要300元。你們少買件衣服,少吃點好吃的,就省出來了。你們捫心自問,這樣的父母去哪裏找?”

8ee62061f00d55db204b5bf8694e8540

明明在養育孩子長大時,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未計較過分毫。

如今老了,病了,知道在兒女心裏自己已經沒用了,於是他們學會了“懂事”,學會了少麻煩兒女、盡量不招人嫌棄。

就連討要一點本該得到的孝心,也小心翼翼地不敢多拿一分。

就像前幾天,主持人李艾在一檔綜藝裏談到她帶72歲的母親看醫生。

醫生誇老人身體健康,是長壽的命。

母親卻搖搖頭:

“我不想長壽,長壽對小孩不好。”

c2d664c412e46de7ec97fd9be09b667c

這就是父母。

一輩子盡心托舉我們成人,到老了,寧願隱身離場,也不想拖累子女,麻煩孩子。

孤獨的時候,靜靜地在門口一坐便是一天,久久地望著孩子當初離家的方向。

可誰到了晚年,能保證自己一定無痛無災?

當他們老了,蹣跚了,身體變得衰弱了,唯一能在心底寄予小小希望的,隻有兒女。

即便父母不願以孝心綁架你,你也該明白,那不是你心安理得不管不顧的理由。

因為生命是一場有序的輪回,你也終將成為孩子的父母,也終究會有老去的一天。

你今天的選擇,會在明天以同樣的方式回到自己身上。

或許你聽過這個故事:

午後的門前,坐著垂暮老人和他的兒子。

一隻麻雀飛來,父親問了一句:“那是什麽?”

兒子抬頭,隨口回答:“一隻麻雀。”

父親點點頭,不久又問道:“那是什麽?”

兒子皺起眉:“爸我說過了,是隻麻雀。”

麻雀飛起,父親第三次問道:“那是什麽?”

兒子煩躁起來,對父親吼道:

“一隻麻雀,麻雀!我說了這麽多遍,您到底要幹什麽?”

父親一言不發,起身回屋拿來一個本子,指著其中的一段,對兒子說:“念。”

兒子照著念起來:

“今天,我和剛滿3歲的小兒子坐在公園裏,一隻麻雀落到我們麵前,兒子問了我21遍‘那是什麽’,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隻麻雀’。

“他每問一次,我都擁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點也不覺得煩,心裏想著我的乖兒子真是可愛……”

多少人都忘了,當我們年幼時,父母是我們唯一的觀眾。

而當父母年老了,我們便是他們唯一的觀眾。

可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的來說,相差幾許?

當你責怪他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卻不記得他們也曾為你換洗一張張尿布。

當你嫌棄他們彎腰駝背腳步遲緩,卻不記得他們也曾扶著你學步。

當你厭煩他們言語嘮叨含混不清,卻不記得,你曾經的牙牙學語、嘰嘰喳喳,他們卻當作最動聽的歌來聽。

我們的父母,真的圖得不多。

無非是生病時一雙攙扶的手,孤獨時一通關心的電話。

無非是,常回家看看。

生而為人,父母好好地養你長大,你一定要好好地養他們到老。

別讓你有前提的孝心,教他們領會到人世間最殘忍的道理。

別讓那個生你養你的人,在悲戚中走完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