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菜販“胖子”離世後,團結路上一場特殊的告別

“胖子”原名劉寶民,在鄰居們眼裏一直是個樂嗬嗬的人

“胖子”原名劉寶民,在鄰居們眼裏一直是個樂嗬嗬的人

“胖子”的蔬菜水果店是天津團結路百餘家店鋪裏的一間。10月19日,這間60平米的小店,用3個小時賣出了以往3天的菜。

賣菜的人和買菜的人,都是“胖子”在團結路上的鄰居們。“胖子”在深夜進貨途中意外去世後,幾個團結路上的“競爭對手”自發幫他清空庫存,一個不吃辣的鄰居買走了一把辣椒,還有聞訊而來的顧客一次買了五兜雞蛋。

“胖子”是在異鄉打拚的普通人,在他生命結束之後,商戶們伸出的援手、熟客們的惦記,成了他在這個城市留給家人的最後慰藉。這場自發的“賣菜行動”,也是團結路鄰居們跟“胖子”的一場告別。

“胖子”去世的第三天,人們買光了店裏的菜

“胖子”去世的第三天,人們買光了店裏的菜

“胖子”出車禍了

天津市津南區鹹水沽鎮的團結路曾是津南區的中心,一公裏內密集分布著四五十個小區,4萬餘戶居民,是本地人口中的“老街裏”、“最熱鬧的地方”。

團結路步行街上有百餘家商鋪,互相之間有的以姓為名,喊做“老張”、“付姐”……有的以生意來區分,“賣大餅的”、“賣陶瓷的”、“賣魚的”。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團結路惠裕裏南區3號樓9號賣蔬菜水果的老板有了“胖子”的別號。賣雞蛋的老張說,“胖子”大名叫劉寶民,一米八的大個子,體重160多斤,“可能以前挺胖的”。

46歲的“胖子”身上,有生意人的特質:自來熟、見誰都笑嗬嗬的。

每天早上六點多,團結路步行街上的店鋪陸續開門,“胖子”是第一批掀起卷簾門,打開店鋪燈的生意人。隨著拉手推車的老人和溜狗的居民湧入團結路,胖子家的第一波客人,也將最新鮮的一批菜買回了家。

10月18日早上,“胖子”本應該像往常一樣,站在門口吆喝著攬客,從他發在朋友圈的叫賣的視頻可以看出,他的叫賣聲細碎,但生動有力:“秋葵,可夠好了啊!哎,正宗本地豌子,忒好了這個!小黃瓜扭子,抓緊!”但那一整天過去,“胖子”家的店都沒開門。

朋友和鄰近商鋪的老板們接連打去電話都沒人接聽。聯想前一晚“胖子”照例去拉貨,隔壁蔬菜店的老板高亮覺得“很反常”。

“胖子”確實出了大事。10月17日晚10點左右,從天津西青區到津南區的高速上發生一起追尾事故,一輛滿載蔬菜、水果的貨車司機當場去世,車主正是“胖子”。

事發時,“胖子”已行至中途,妻子張梅做好晚飯等他回家。

張梅回憶,10月17日下午1點半,丈夫像往常一樣,檢查店裏的存貨,列好清單,駕駛小貨車出發采購。出發前不久,陶瓷店老板孫麗還碰見了“胖子”去買午飯,一個燒餅加裏脊和一杯豆漿。

“胖子”進貨的市場位於四五十公裏外的西青區蔬菜批發市場,開車需要一小時,這裏的菜價比菜店附近的批發市場便宜幾毛錢,這是“胖子”舍近求遠的原因。

西青區蔬菜批發市場的大院裏通常停滿了車,既有本地的菜農開著三輪賣菜,也有河北廊坊一帶的菜農驅車來此兜售。“胖子”常常穿梭在菜農中間,比較菜的成色和價格。有時,“胖子”會熬到晚上八九點,等菜農收尾時,同樣的菜一斤能便宜七八毛。

“胖子”上貨、張梅賣貨,這種搭配夫妻倆持續了十餘年。“胖子”外出上貨的八九個小時裏,夫妻倆會實時聯係。店裏急缺貨品,或是隔壁店家要捎帶何物,張梅都會第一時間告訴他。

張梅最後一次給丈夫“派任務”,是在10月17日晚上8點半左右,因為有飯店訂購山藥,她囑咐丈夫補些貨。

後來,張梅回家做飯、拖地忘了功夫,晚上10點40,她才猛然發覺丈夫遲遲未歸。以往10點鍾,丈夫就到家了。她慌忙打電話過去,幾次都無人接聽,直到接到交警電話,告訴她丈夫出車禍去世的消息。

“胖子”出意外後,菜店就關門了。

Loaded

: 61.97%

Picture-in-Picture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1:24

Fullscreen

Mute

自動播放

原創視頻:團結路上的顧客回憶“胖子”

不能讓菜爛在店裏

胖子去世後的第三天早上(10月19日),菜店裏突然擠滿了人,熱鬧程度超過往日。那間60平米的小店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攤開的貨物一直蔓延到步行街,垃圾桶被塑料包裝填滿,空箱子、塑料筐壘起四五層高。店裏店外,有八九個人在熟練地分揀、兜售貨物。

陶瓷店老板孫麗路過時被眼前的場麵吸引,湊上去一問才得知,是熟人們在幫“胖子”家處理存貨。她隨手將這幕拍下來發到網上,意外得到了四千多個點讚,一千多個轉發,高出其他視頻百倍。有顧客在視頻下留言說“一直喜歡他介紹菜品時的樣子,還在好奇為什麽關門了”。

幫忙賣貨的人都是周邊的商戶,第一個出麵的,是對麵便民蔬菜店的老板劉平,他也是最先打通張梅電話,得知“胖子”去世的人。

劉平是東北人,是“胖子”嘴裏的“弟弟”。十幾年前他剛來天津打工時,“胖子”已經在團結路附近擺菜攤了。

劉平的店比“胖子”家的小一半,就在附近的市場進貨。“胖子”去西青區上貨時,經常幫他捎帶些蔬菜水果回來。“胖子”家注冊了外賣賬號,有時貨品售罄來不及下架,就到劉平店裏拿些補充,兩人既是生意上的“對手”,又是生活中的朋友。

得知“胖子”去世後,劉平非常難過,也很自然地想到,不能讓“胖子”家的蔬菜水果爛在店裏。10月19日早上7點半,劉平剛出了自家的攤,就聯係張梅,“嫂子,大哥沒了,我幫你把菜賣了吧。”

“胖子”去世的消息,很快在團結路上傳開。賣雞蛋的老張從賣餅的付姐那兒得知了消息,她一早去買雞蛋時哭著說,“再也見不著胖子了!”

出事前,團結路的商戶們難免對“胖子”有點“意見”。“胖子”常在店外擺出一二十筐蔬菜瓜果,比臨近的幾家店都多,促銷的吆喝聲也更盛,“特甜山芋,特甜葡萄,有要的抓緊!一會兒就收攤,就是好吃!”

這些吆喝聲在同行聽來多少有些“刺耳”:“好像嘛東西都是他家的好,別家的都是歪瓜裂棗。”甚至有人為了“眼不見心不煩”,悄悄把“胖子”的朋友圈屏蔽了。但忽然出了生死大事,胖子的吆喝聲不再,大夥心裏又都空落得很。在得知“胖子”去世後,周邊八九個店主都第一時間趕來,和劉平一起幫忙賣貨

大家沒有分工,默契地各自忙活。劉平和隔壁菜店的高亮知道菜價,主動攬起稱重和計價的任務,有人配合收錢,有人將菜裝袋,估摸著價格一袋袋地售賣。

高峰時,店外圍聚著近百人,有老主顧得知“胖子”去世,先後買了好幾趟,花了上百元;也有一些顧客是被其他店的店主“勸”來的,“先去胖子家捧個場,沒有再來我家買”。

那天,雞蛋店的老張夫婦也過去幫忙,還自掏腰包買了幾十塊錢的菜,連平常不吃的辣椒也買了些,老張的媳婦看到,有人趁火打劫,偷拿了一桶油,她腿腳不好,沒追上。

為了方便售賣,水果蔬菜被搬至門口和街道上,以往過了9點,巡查的城管準來“清場”。讓大家意外的是,城管那天開了“綠燈”,不僅讓商戶們繼續賣,還幫著維持秩序。

幫忙賣菜的還有東北大叔趙光。七八年前,趙光初來天津,在劉平菜店裏做小時工,經常來“胖子”家給雇主補貨。來往的多了,雙方覺得彼此人不錯,後來“胖子”也請他到店裏幹過兩年。最近兩個月,趙光也會在早晨和晚上來給“胖子”搭把手,“胖子”知道他愛吃東北特有的油豆,常讓他拿一些回家。

在團結路收廢品的本地大叔也來幫忙,一兩年前,“胖子”主動把賣菜的廢紙箱免費給了大叔,此後大叔便常去店中幹些雜活。一直以來,大叔都不肯要“胖子”給的工錢,“胖子”也不向大叔要廢紙箱的錢,有時還捎帶著給大叔一些賣剩的蔬菜。胖子走後,大叔最後一次收走了菜店家的廢紙箱。

10月19號10點多,住在附近同澤園小區的王芳接到兒媳電話,得知了“胖子”車禍的消息。王芳是“胖子”家的常客,每天她都到團結路上轉一圈,貨比三家後,誰的菜好就買誰的。頭一天,她看到“胖子”家閉店,還以為夫妻倆因疫情隔離了。掛掉兒媳電話,王芳立刻騎車過去,想買點什麽,但到的時候發現,“菜都處理的沒嘛了”。

那天,大家隻用了3個多小時,就將3000多斤的貨全賣完了,是正常兩三天的銷量,共賣了1萬多元。

下午1點多,趁著午飯顧客少,劉平的妻子和幾個老板娘一起去給“胖子”的家人送錢。“胖子”和妻子就租住在菜店對麵的小區,雖然店主們天天在團結路上碰麵,但這還是十幾年來,他們之間的第一次“串門”。

“胖子”上貨的市場距離菜店四五十公裏

“胖子”上貨的市場距離菜店四五十公裏

最後的一麵

過去十幾年,“胖子”每天在團結路上迎來送往,誰也不會想到,他以這樣的方式“突然離開”。在他去世之後,人們談起與“胖子”的過往交集,還是能笑出聲來。

在家人、朋友、鄰居、顧客的口中,“胖子”劉寶民都是個挺愛“逗樂”的人。女兒回憶,店裏有種名叫“元首”的甜瓜,父親總愛吆喝,“不登長城非好漢,不吃元首真遺憾!”引得顧客發笑。

常客口中,“胖子”又高又壯,“大嗓,特能咋唬,特別吸引人。”

團結路一側的大型小區裏有很多“胖子”家的常客。一位阿姨在“胖子”家買了十幾年的菜,看著“胖子”的孩子從小女孩長成大姑娘,早已相熟。最近她要為家裏的工人們做大鍋飯,常來買便宜菜,在胖子的店裏,她總能‘給10塊錢,拿回一堆菜”。

年近七旬的顧客孫萍還記得最後一次和“胖子”逗樂子的情景。“胖子”出事前一天的傍晚,還站在門口和她說“我的菜是本地的,特別好吃”。“他跟我白活了半天”,孫萍和他打趣,“你這死‘胖子’,嘛玩意都是你家的好”。孫萍看到他剛上的貨,最後在店裏買了兩個酸梨和兩個菜瓜,“特別新鮮”。

商戶們幫“胖子”賣貨那天,孫萍剛好路過,聽到消息,眼淚刷地落了下來,“昨天晚上還和他逗樂子呢,轉天弄了這個事。”那天,孫萍一口氣買了5兜雞蛋。

“胖子”在孫萍眼裏是個值得信任的人。孫萍記得,疫情期間出不了門,雖然小區院裏開著一個超市,她還是樂意給“胖子”打去電話,讓他把新鮮的菜送到小區門口。

假如從店裏買的西瓜壞了,菜不好吃,孫萍也能打個電話去質問:“‘胖子’,你這是嘛玩意?”“胖子”每次都讓她拿回來,當即給她換了,或讓她再挑點回去。

一位顧客刷到商戶幫忙賣菜的視頻,聽說“胖子”去世,她有些意外,不願意相信。她和丈夫都與“胖子”相熟,路過常打招呼,有時看見他那兒“有嘛菜”,就順便捎點。

這位女顧客刷到視頻的第二天,還專門走到團結路問個究竟,“希望消息不是真的。”但附近賣魚的商戶向她證實了“胖子”的離開。

街坊們為“胖子”的離世感到惋惜,但生活還得照常運轉,孫萍和其他顧客一樣,自然轉換著店鋪,繼續淘著“便宜”菜。隻是每當談起胖子,孫萍就會感念夏季時“胖子”幫他買來做醬用的紅辣椒,想起他開玩笑時喊自己“大富婆”。

“胖子”去世後,他家的蔬菜水果店再沒有恢複營業

“胖子”去世後,他家的蔬菜水果店再沒有恢複營業

最好的紀念

團結路上,做生意店主們大都早出晚歸,“胖子”劉寶民算是這條路上最“卷”的商戶之一。雖然他的吆喝聲不在了,但“拚命”、“吃苦耐勞”、“好強”的性格還是留在鄰居的印象中。

“胖子”是山東省濱州人,大約十五六年前,他開始在團結路附近擺地攤賣菜,後來在團結路中間一排鐵亭子裏租了一間攤位。2019年,團結路整改後,他搬進團結路的一家菜市場,一年12萬租下一個30平米的攤位,趕上疫情,市場裏變得冷清,他轉而花了8.5萬元在團結路邊經營起了如今這間60平米的門店。

“胖子”有四個孩子,女兒們讀了大學,最小的兒子在讀職校,教育和撫養的擔子很重,熟人能從他的言語中感受到壓力,“一睜眼就要掙幾百塊,不然日子不好過。”有人和他打趣,“掙的錢都捐給了教育事業”。

為了靈活出行,“胖子”買了兩輛車,輪番開著,去西青區蔬菜批發市場拉菜。在那裏,一斤蘿卜賣4毛錢,一斤菜花7毛錢,比起菜店附近市場的菜價,每斤要便宜5、6毛,“胖子”一車蔬菜三千斤,能省近千元,有了更大的價格空間。但也是在這條上貨的路上,“胖子”遭遇了致命的車禍。

事故剛發生時,妻子張梅不敢告訴公婆,直到交警要求父母到場簽字,這件事才“瞞不住”了。因為疫情,“胖子”和妻子已經兩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今年,父親74歲生日正值七月暑假,“胖子”讓兩個女兒在天津看店,和妻子一起回家祝壽。由於不放心女兒看店,他也隻待了一天就回了天津。這次短暫的見麵,成了父母與他的最後一麵。

11月初,常客王芳在團結路逛了半圈,在一條街上買完了做飯的食材,她照舊往“胖子”的店門口看一眼,心中盤算著這家人的未來,她比較悲觀,“沒有老爺們,賣不了菜,可能沒辦法再開門了。”

胖子的離開,在忙碌的團結路上顯得“微不足道”。團結路照舊忙碌,賣菜的商戶們時常要同時招呼十幾位顧客,午飯時間才能稍作喘息;賣餅的付姐每天要做出1000張大餅;賣雞蛋的老張話頭離不開步行街改造,時常“抱怨”人力裝卸千斤雞蛋的不便。

老張也常常跟鄰居們念叨起“胖子”,“玉米、紅果、青菜,一堆堆地賣,倍兒大方”。他還記得,“胖子”總是笑嗬嗬地喊“我的瓜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菜總賣不上價錢。看著胖子的微信頭像,老張感慨:“你看,多自信!”又不由得連歎幾口氣,“再聽不到他鬧哄了!可惜了!”老張心裏盼望,“胖子”的家人能把菜店重新開起來。

“胖子”去世後,便民菜店的劉平夫妻每天都和張梅打電話詢問情況,這讓張梅感動。
11月2日一早,從老家返回天津的張梅將丈夫遺體火化,老家的親人都來了,相熟的商戶和顧客知道消息想來送最後一程,張梅說,她不想添麻煩,也不願他們看了難受,就死活勸下了。
最後幾個熟客還是去了,女兒見到她們前來送別既驚訝又溫暖,“一向為人和善的父親終究有人記得”。

現在,“胖子”已經被安葬回老家,張梅和孩子們還在處理交通事故後續事宜。“胖子”家的商店自那天被清空後,卷簾門再沒有升起來。對於張梅和孩子們而言,無論將來能否重新開張,在“胖子”離開後,大夥還能想起“胖子”的吆喝聲,已是對“胖子”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