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20歲,大學生,不趕早課趕大集”

最近,在北京,一種新的潮流正在年輕人中興起——郊區趕大集。從去年年底開始,北京郊區的大集逐漸被年輕人占領,比如昌平的沙河大集、通州的台湖大集、順義的羅各莊大集。

1000

昌平沙河大集

特別是原本每周末開集的昌平沙河大集,直接被這屆年輕人“嚇”得周末關停了。由於趕集的人過多,一到周末,沙河大集附近堵得水泄不通,於是從上個月開始,沙河大集的開放時間調整為每周一、周三、周五。

北京的年輕人為何熱衷於趕大集?潮新聞記者也清空了自己的雙肩包,到北京最大的沙河大集上一探究竟。

在北京地鐵8號線終點站朱辛莊站下車,換上昌73路、昌19路或者專49路公交,如果在車上看到了拎著空帆布袋的年輕人,那她們的目的地大概是一致的,到沙河大集上大買特買。

1000

昌平沙河大集

“下車後跟著大爺大媽們一直走,過個天橋就到了。”快下車時,一位經常來趕集的女大學生給記者指了路。

接地氣的“小吃街”抓住了年輕人的胃

穿著新潮的年輕人,左手一根澱粉腸,右手一個肉蛋堡,胳膊上再掛著一袋“複古版”爆米花,在大集上邊逛邊吃,郊區大集首先抓住了年輕人的胃。在整個沙河大集上,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就是這裏的“小吃街”。

1000

沙河大集小吃街

排著長隊的“安徽正宗牛肉板麵”、滋滋冒油的“搖滾烤雞”、熱氣騰騰的山東大煎餅……逛累了就在“小吃街”簡易的就餐區坐下,敞開吃。

1000

“在吃這塊,年輕人比歲數大的消費者更能花錢。”一位賣肉蛋漢堡的阿姨告訴記者,“沙河大集在北京很出名,很多人來這就是為了吃一些在寫字樓附近吃不到的東西,從海澱、西城過來,還有從朝陽過來的。”

在附近上學的曉然和她的5個室友,早上7點多從宿舍出發,坐兩站公交來趕集,“平時上早八都不用這麽早起,早起上課很難,但是早起趕集很有趣。”

1000

曉然告訴記者,她們今天來趕集的主線任務就是吃,吃一些學校食堂吃不到的東西,算了算,6個人總共吃了二十多份不同的小吃。

“有一些非常好吃,有一些也難免踩雷,但主要是這種吃法讓人特別快樂。”曉然的一位室友說。

閉眼大買特買 商場裏找不到的“獲得感”

當然,年輕人來趕集也不全是為了吃,他們在大集上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買蔬菜水果、買散裝零食、買二手書、買花,甚至是買5塊錢一件的短袖。

“調整開集時間後,周三是附近大爺大媽的主場,到了周五,就成了年輕人的主場,附近很多大學生沒課了就來趕集。”

水果攤上一位賣草莓的大叔告訴記者,“我在這擺攤4年了,就最近幾個月人最多,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到了這好像花錢都不眨眼,也不愛還價,很痛快。”

1000

這裏的蔬菜水果,按盆賣、按袋賣、按堆賣,再搭配上一些樸實、接地氣的廣告語,一份5元、10元、15元,老板會熱情地邀請你先嚐一嚐,不甜不要錢。

1000

李傑在班裏女同學的“安利”下,跟朋友一起來趕集買水果,“比起超市裏25塊一個的桃子,在這買水果我踏實多了。”

逛了兩個多小時,李傑和朋友4個人沒有一個人是空著手走的,每個人手裏都拎著好幾個塑料袋。“我覺得這更接近我們的消費水平,說白了就是非常接地氣,花100塊錢就買了一大堆,這種簡單的獲得感,在大型商場裏就比較難實現。”

尋找都市生活中的人間煙火氣

吃喝玩樂的背後,大家在趕集中尋找的是一種新鮮感,從快節奏的生活中短暫逃離出來,感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

“以前的北漂生活裏好像隻有‘漂’,沒有生活,最近每個星期都來這裏逛上一圈,讓我覺得待業的日子裏焦慮少了很多。”

幾個月前剛剛從上一家公司離職的薛女士告訴記者,由於城裏的房租壓力太大,待業幾個月來,她一直住在郊區,戒掉外賣,開始自己做一日三餐,最近又喜歡上了趕集,“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

1000

“在網上看很多博主來趕集,自己也來體驗一下,很新奇,但是又挺熟悉的,這不是小時候我媽經常帶我逛的嗎?”薛女士說,“小時候看到這些就走不動道,沒想到現在也是。”

1000

在海澱讀研一的文靜說,“去三裏屯、國貿那些地方逛,總會有點格格不入,太拘束了,在這裏就不用糾結出門穿什麽衣服,也不用特意洗個頭、化個妝,頂著個鴨舌帽就出門了。”

“在這裏逛一逛很放鬆,很多東西也勾起了小時候趕集的回憶,以前我們村裏也有集,小時候都有大人帶著,現在長大後再來趕集,倒是還有點擔心自己被坑。”文靜說。

(文中曉然、李傑、文靜為化名)